鸡苏散
配方:滑石300g 甘草50g 薄荷50g 制法:共研细末,密装待用。 功效:清热止痒。用于痱子。 用法:外扑患处,每日多次。 祛湿散 配方:川黄连24g 川黄柏240g 黄芩144g 槟榔96g 制法:焙干各研极细粉,混匀,瓶装。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用于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脓疱疮、婴儿湿疹等。 用法:直接撒扑,或调成油膏、软膏外用。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龙骨散 配方:龙骨90g 牡蛎90g 海螵蛸90g 黄柏380g 雄黄9g 滑石粉30g 制法:焙干各研极细粉,混匀,瓶装。 功效:解毒收敛。 用于湿疹、皮炎、脂溢性皮炎、足癣(糜烂型)等。 用法:直接撒扑,或油调外用。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普连软膏 配方:黄柏面30g 黄芩面30g 凡士林240g 制法:前两味研极细粉,放入加热后的凡士林中搅匀,直至冷却时停止搅动,分装备用。 功效:清热除湿,消肿止疼。 用于脓疱疮、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烫烧伤、单纯疱疹、红皮病型银屑病等。 用法:直接涂于皮损上,或用软膏摊在纱布上,敷于患处,或加入其他药粉作为软膏基质用。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普榆膏 配方:生地榆面30g 普连膏270g 制法:药粉放入膏内,调匀即得。 功效:解毒止痒,除湿消炎,软化浸润。用于亚急性湿疹或皮炎、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阴囊湿疹、I度烧烫伤等。 用法:涂敷患处,每日2~3次。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紫色消肿膏 配方:紫草15g 升麻30g 贯众6g 赤芍30g 紫荆皮15g 当归60g 防风15g 白芷60g 草红花15g 羌活15g 荆芥穗15g 荆芥15g 儿茶15g 神曲 15g 制法:共研细面过重罗,每120g药面加血竭面3g、山柰面6g、乳香、没药面各12g、凡士林120g,调拌均匀成膏,分装备用。 功效:活血化瘀,软坚消肿,止痛。用于慢性丹毒、淋巴结(管)炎、结节性红斑、新生儿头皮血肿等。 用法:外敷患处,每日1~2次。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清凉膏 配方:当归30g 紫草6g 大黄面3.5g 芝麻油500mL 黄蜡120g 制法:以芝麻油浸泡当归、紫草三日后,用微火熬至焦黄,离火将油滤净去渣,再入黄蜡加火熔匀,待冷后加大黄面(每500g油膏加大黄面3.5g),搅匀成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用于多形性红斑、银屑病等炎症性干燥脱屑性皮肤病。 用法:外敷患处。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芙蓉膏 配方:黄柏250g 黄芩250g 黄连250g 芙蓉叶250g 泽兰250g 大黄250g 制法:以上共研极细面,过重罗,用凡士林调成20%软膏,分装待用。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用于丹毒、蜂窝组织炎、疖痈、脓疱疮等。 用法:外敷患处。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祛湿药油
配方:苦参120g 薄荷90g 白芷90g 防风60g 荆芥穗120g 连翘120g 白鲜皮150g 鹤虱草90g 大黄90g 苍术90g 威灵仙120g 大枫子(碎)300g 五倍子(碎)150g 芝麻油10000mL 制法:将上药放入芝麻油内一昼夜后,文火炸黄焦,过滤,每500g药油加青黛面0.5g,搅拌均匀,分装备用。 功效:除湿润肤。用于湿疹皮炎、瘙痒症、鱼鳞病等干性瘙痒性皮肤病。 用法:外搽患处。本品也可作清洁剂,也可调药粉外敷。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伸筋草洗方 配方:伸筋草30g 透骨草15g 祁艾30g 刘寄奴15g 桑枝30g 官桂15g 苏木9g穿山甲15g (本药己禁用,可用同功能的其他代替) 草红花8g 制法:将上药碾碎,装纱布袋内,加水煎煮后待用。 功效:活血通络,温经软坚。 用于硬皮病(局限型)、下肢静脉曲张、象皮肿、结节性红斑等。 用法:熏蒸后热溻或浸泡,2天1次。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回阳生肌药捻 配方:鹿茸15g 雄精0.5g 乳香3g 琥珀6.5g 京红粉3.5g 制法:制成药捻。 功效:回阳生肌,补血定痛。 用于窦道、瘘管、脓肿久不收口者。 用法:插入法,2日1换。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皮湿一膏 配方:地榆末620g 煅石膏620g 枯矾30g 制法:上药研和,加凡士林调成50%~60%软膏,可随天气冷热而不同。 功效:收敛,清热,止痒。用于急性、亚急性湿疹。 用法:涂敷皮损上。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皮湿二膏
配方:密陀僧末930g 地榆末460g 凡士林2800g 制法:前二味细末研和,再加凡士林调和成膏。 功效:收湿止痒。用于亚急性、慢性湿疹。 用法:涂敷皮损上。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发际散 配方:五倍子末310g 雄黄末30g 枯矾末30g 制法:先将雄黄与枯矾研细,后加五倍子末研和成散。 功效:灭菌止痒,收湿化毒。 用于毛囊炎、脓疱疮、湿疹感染等。 用法:可用香油或米醋调敷患处。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一号癣药水 配方:羊蹄根(土大黄)180g 土荆皮180g 制川乌 槟榔 百部 海桐皮 白鲜皮 苦参各30g 蛇床子 千金子 地肤子 番木鳖 蛇蜕 大枫子各15g 蜈蚣末9g 砒石6g 斑蝥6g(布包) 制法:以上各药加入高粱酒2500mL,密封大口瓶内,浸渍半月至一月后,去药渣备用。 功效:灭菌止痒。用于体癣、股癣、神经性皮炎。 用法:用毛笔蘸药水外涂。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二号癣药水 配方:土荆皮1250g 千金子6g 斑蝥40只(布包) 制法:用白酒(或高粱酒)5000mL加入上药入大口瓶中,密封,浸泡半月至一月,去渣备用。 功效:灭菌止痒。用于体癣、花斑癣、单纯糠疹等。 用法:用毛笔外涂患处,每日1~2次。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三号癣药水配方: 一方:土荆皮180g 蛇床子125g 百部125g 斑蝥3g(布包) 二方:硫黄125g 樟脑18g 砒石18g 轻粉18g 制法:各药均各研成极细粉。先将一方加入米醋5000mL内,浸泡一月后去渣,再加入二方。 功效:灭菌止痒。 用于神经性皮炎、头癣、脚癣、体癣。 用法:用时振荡,毛笔蘸药水涂患处。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皮癣水 配方:土荆皮620g 紫荆皮310g 苦参310g 苦楝根皮150g 生地榆150g 千金子50粒 斑蝥100只(布包) 蜈蚣 30条 樟脑310g 制法:将前五味药打碎成粗粒,装入大口瓶内,加入75%酒精5000mL,并将斑蝥(布包)、千金子、蜈蚣等加入密封浸泡1~2周,滤去药渣,再加入樟脑溶化,备用。 功效:灭菌止痒。 用于银屑病、体癣、手足癣、神经性皮炎等。 用法:用毛笔蘸药液刷涂皮损上。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止痒洗方一号 配方:豨莶草30g 苦参30g 地肤子15g 明矾9g
制法:水煎剂。 功效主:燥湿止痒。用于阴囊、肛门、女阴部瘙痒症。 用法:煎水半盆,半温时反复洗熏患处,每次洗15分钟。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止痒洗方二号 配方:透骨草30g 红花15g 苦参30g 雄黄15g 明矾15g
制法:水煎剂。 功效:软坚止痒。 用于皮肤淀粉样变、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等。 用法:煎水半盆,半温时用小毛巾反复熏洗皮损处,每日3~4次,每次15分钟。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脂溢洗方 配方:苍耳子30g 苦参15g 王不留行30g明矾9g 制法:水煎法。 功效:收敛止痒。用于头皮部脂溢性皮炎。 用法:洗前剪短头发,每次用药一剂,煎水半盆,用小毛巾沾水,反复洗头皮,每次洗15分钟,每天用原药水洗头2次,隔3日洗头1次。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癣药水I号 配方:土荆皮300g 大枫子肉300g 地肤子300g 。蛇床子300g 硫黄150g 白鲜皮300g 枯矾1250g 苦参300g 樟脑150g 50%酒精20000mL 制法:将土荆皮打成粗末,大枫子肉捣碎,硫黄研细,枯矾打松,用50%酒精浸泡,第一次加8000mL,浸泡2天后,倾取清液;第二次再加6000mL浸泡药渣,再浸2天,倾取清液;第三次加6000mL,再浸2天,去渣取液。将三次浸出液混合,再以樟脑用95%酒精少许溶解后,投入药液中,待药液澄清,倾取上层清液备用。 功效:杀虫止痒。
用于手癣、足癣、体癣等。用法:外搽患处,每日3~4次。有糜烂渗液者禁用。 (《实用中医皮肤病学》) 癣药水Ⅱ号 配方:米醋10000mL 百部 蛇床子 硫黄各240g 土荆皮300g 白砒6g 斑蝥60g 白国樟36g 轻粉36g 制法:先将白砒、硫黄、轻粉各研细末,再同其余药物和米醋同浸在广口瓶中或缸中,一周后使用。 功效:杀虫止痒。
用于手癣、足癣、体癣等。 用法:外搽患处,每日1~2次。 (《实用中医皮肤病学》)
三黄洗剂 配方:大黄 黄柏 黄芩 苦参片等分 制法:共研极细末,取上药10~15g,加入蒸馏水100mL,医用石炭酸1mL,大量配制时可分装为100mL一瓶,备用。 功效:清热,止痒,收敛。 用于急性皮肤病,如急性湿疹皮炎等(无渗脂或糜烂者)。 用法:临用时摇匀,以棉花棒蘸药汁涂擦患处,每日4~5次。如有皮肤瘙痒剧烈者,可加入薄荷脑1g(即配成1%薄荷三黄洗剂)。 (《实用中医皮肤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