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步和佛金师《退居自侃》兼贺新居落成

 白沙三木 2025-03-23 发布于广东

步和佛金师《退居自侃》兼贺新居落成  刘石森

载满乡愁是瓦房,无时不忆垄头香。

新成肯构梅花绕,要共期颐纳暖阳。

〔注〕原玉附言进宅日移植腊梅亦盛开。

2024.12.08.

乡愁与新生:一首新居诗的双重咏叹

       刘石森的这首贺新居诗,在传统的"上梁文"框架里注入了深沉的生命感悟。诗人以"瓦房"与"梅花"为经纬,在时空交织的坐标上,编织出一幅乡愁与新生共舞的动人画卷。看似寻常的迁居之喜,在诗人的笔下升华为对生命永恒的哲学思考。

一、瓦房:记忆的容器

       "载满乡愁是瓦房"如一道时光之门,将读者引入记忆的褶皱。瓦房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储存光阴的容器。斑驳的瓦片记录着雨水的痕迹,木质的梁柱镌刻着岁月的年轮,每一块砖石都沉淀着祖辈的体温。这种物质性记忆在"垄头香"的意象中得到延展,麦浪的芬芳、泥土的湿润、炊烟的缠绵,共同构成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

       诗人用"无时不忆"的强烈时间副词,将这种乡愁提升为永恒的精神坐标。瓦房坍塌在现代化进程中,但记忆的瓦片永远在精神世界里闪耀。这种对传统建筑的情感投射,暗合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哲学命题,在解构与重构中寻找生命的安顿。

二、梅花:生命的隐喻

       移植的腊梅在乔迁之日盛开,这个细节被诗人提炼为精妙的诗眼。"肯构"典故源自《尚书》,原指子承父业建房,在此处被赋予新的意涵:既是对传统营造智慧的传承,更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梅花凌寒绽放的特质,与人类建造家园的执着形成奇妙的互文。

       "绕"字化静为动,让梅香有了流动的韵律。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摹,更是生命状态的象征。移植的梅花在新居旁重获生机,暗示着乡愁记忆经过现代性转换后的新生。腊梅的金黄与瓦房的黛青形成色彩交响,传统与现代在视觉层面达成和解。

三、期颐:永恒的追寻

       "期颐纳暖阳"的结句,将全诗推向哲学高度。百岁之期与冬日暖阳的组合,构成温暖的生命辩证法。新居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换,更是精神家园的重构。诗人将建筑的生命周期与人的生命周期并置,在砖瓦与白发的对话中,揭示所有建造行为本质上都是对抗时间流逝的努力。

       这种时空观照使贺新居诗超越了应酬唱和的俗套。当腊梅在新居绽放,当老者安坐暖阳之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某个具体场景,更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图景:在变动不居中寻找恒常,在告别过去时孕育新生。这种生命智慧,恰如梅花在寒风中吐露芬芳,赋予建筑以诗意的灵魂。

       这首七绝以四两拨千斤的笔法,在二十八字的方寸间构建起宏大的精神宇宙。从瓦房的乡愁记忆,到梅花的生命隐喻,最终抵达期颐暖阳的永恒之境,展现出中国诗歌"以小见大"的审美特质。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这样的诗篇犹如一剂文化镇静剂,提醒我们在奔向现代时不忘回望传统,在建造房屋时更要建造灵魂的栖息地。


附 刘佛金原玉:退居自侃

凑得碎银结瓦房,因思故土腊梅香。

康宁第一瞻天佑,琢句涂鸦醉夕阳。

 [注]老家小土名叫“腊梅径”听起来就像半句诗,唯我在诗中把“径”换成“香”了,因动笔时远方寄来的腊梅正开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