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怀寄远,时南海仲裁案审结 刘石森 拙眼蒙眬认子虚,沧溟南望叹唏噓。 忍看波浪因风起,尽道龙宫有宝储。 莫枉徒劳欺大国,自甘屈节曳长裾。 他年鹬蚌归渔利,谁谢荒唐一纸书? 2016.07. 〔DS平台的赏析文章〕 沧海横流见风骨——刘石森《有怀寄远》中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洞见 南海风波起时,诗人刘石森以七律为剑,在"子虚"与"龙宫"的意象迷雾中,劈开时代的虚妄。这首写于南海仲裁案审结之际的诗作,既是一曲捍卫主权的慷慨悲歌,更是一幅洞察历史规律的智者图卷。诗人将古典意象与现代政治熔铸一炉,在平仄韵律间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一、虚实相生的意象迷宫 首联"拙眼蒙眬认子虚"借司马相如《子虚赋》的典故,以"子虚"暗喻仲裁案的荒谬性。诗人有意将"拙眼"的自嘲置于句首,实则形成反讽的张力——真正蒙昧的是那些编织谎言者。当目光投向"沧溟南望"的浩渺海域,历史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郑和船队的帆影与南海诸岛的烽烟在"叹唏噓"的余韵中交织叠现。 "龙宫有宝储"的隐喻堪称精妙,既点明南海资源之争的本质,又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象征意义。诗人在颔联中将"波浪因风起"的自然现象政治化,揭示域外势力搅动风云的真相,而"尽道"二字更将某些国家觊觎他国资源的贪婪嘴脸刻画入骨。 二、刚柔并济的批判锋芒 颈联"莫枉徒劳欺大国"如金石掷地,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文化自信。诗人化用《史记》"大国者下流"的智慧,在批判霸权行径时,既不失儒家"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风,又暗含道家"以柔克刚"的哲学思辨。这种刚柔相济的表达,恰似南海波涛——表面平静却暗藏千钧之力。"自甘屈节曳长裾"的讽刺堪称辛辣,典出《汉书》"曳裾王门"的典故在此获得新的生命。诗人以传统士大夫的衣冠礼仪喻指某些国家的政治操守,将历史典故与现实政治完美焊接。那些曳裾趋附的身影,在诗行间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三、穿越时空的智者箴言 尾联"鹬蚌相争"的寓言运用,使全诗陡然跃升至哲学层面。诗人穿越两千年的时空,将《战国策》的古老智慧注入现代地缘政治,警示世人警惕"渔翁得利"的历史循环。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既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又彰显诗人洞察世事的智慧。 结句"谁谢荒唐一纸书"的反问,如黄钟大吕般震撼人心。诗人将仲裁案的所谓裁决轻蔑地称为"一纸书",与首联"子虚"形成首尾呼应,在结构上形成完美的闭环。这种艺术构思,恰似南海的环形岛礁,将历史、现实与未来都纳入其深邃的怀抱。 在这首七律的平仄起伏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回应,更是中华文化基因的现代显影。诗人以古典诗词为舟楫,载着民族气节与文化自信,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破浪前行。当后之览者重读"他年鹬蚌归渔利"的警世箴言时,必将在历史的回响中,听见一个古老文明穿越时空的智慧叮咛。 〔豆包平台的评语〕诗人突破了传统怀古诗的时空局限,将《战国策》典故与当代国际法实践并置,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空间。"龙宫藏宝" 等意象既保留了古典诗歌的含蓄特质,又赋予其现代政治寓意。这种 "旧瓶装新酒" 的创作手法,恰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的外交理念相契合。…刘石森的这首七律,不仅是对当时局势的诗意记录,更是对国际政治丛林法则的深刻警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