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ALDA baldaxette II

 择机而行 2025-03-23 发布于重庆

说好的尽量不玩皮腔折叠机,管不住手拿出一台来拍,拍了心里又不爽,又要吐槽,我恨我自己。

对皮腔折叠机一直喜欢不起来,在过去的公众号文章里也多次说过原因∶

一、根本就不便携的“便携性”,相机是拿来拍的,不是拿来携带的。皮腔机折叠起来确实体积小,但不可能总是装包里啊,得拿出来用,然而每次拍了又得折叠起来,因为处于镜头弹出状态的机器是很难携带的。

二、皮腔机非常脆弱,皮腔容易磨损漏光,弹出机构容易松旷。这个问题严重影响正常使用,特别是拍摄需要的精度。

三、几乎所有皮腔机的镜头天花板都只到四片三组的天塞结构,一定程度上缺少可玩性。

然而,原本就是追求玩乐,所以往往就管不住手去玩各种机器,所以总是忘记折叠机的这些缺点。

接下来说说这台balda吧。诞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该机,应该是当时balda的顶配机型了,功能相当高端∶镜头为80/2.8的carl zeiss tessar;整组调焦设计在整个皮腔折叠机队伍里都是顶级存在;测距联动也是顶级机配置。唯一的不足是,该机没有自动停片。

但该机同时又有不少很让人抓狂的问题。首先说话测距取景系统∶测距和取景分开布置是早期旁轴相机的主要设计方式,这个和光学技术有关,无可厚非,但该机取景窗和测距窗都非常小,就有点过分了,绿豆大的取景器实在是不具备任何舒适性;其次,测距采用了裂像,看上去好像更直观,然而却非常难用,使用黄斑难道就不行吗?

机身前盖采用的侧开盖也是很不方便使用,既然是6×6的画幅,为啥不采用下开盖呢?皮腔机本来就不好握持,使用侧开盖的情况下,连拍摄都变得不顺手了,使用者需要左右托住前盖,右手拨动调焦环。当然也可以转动90°,让前盖处于下方,然而这时你又会发现按快门变得不方便了,而恰恰该机还使用了左手快门设计……

我只能说,九十年前摄影作为高端娱乐,肯定是非常需要仪式感的,使用者必须气定神闲,喝杯咖啡,酝酿情绪,然后慢慢摆弄机器,最后再按快门,设计成这样更彰显摄影的贵族风格。

对于该机的后盖红窗,我是不理解的,为什么要搞成这种密集恐惧症患者的噩梦图案呢?就一个6×6画幅,难道开一个窗口不够看胶卷保护纸上的数字?非要开三行四个洞,同时还分单双号,然后为了对称还添了三个假洞。实在是太逆天了。我只能理解为以前的120胶卷可能真的就是这样设计背纸的,或者,该机的后盖同时和其它机型通用。

很麻烦拍完一卷,由于天气不好,几乎都是最大光圈,发现这镜头居然是旋转焦外,以前拍过一卷,由于是小光圈,没发现这个特征。按理说,四片三组不应该啊!

自冲自扫,仅供参考

胶卷:乐凯航空卷ISO100

冲洗:D76

扫描:EPSON F320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