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文化鉴赏】| 高清芥子园点景人物各式

 美术的知识 2025-03-23 发布于辽宁

图片

《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传)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300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图片

某 个 受 益 者






齐 白 石

“ 勾 影 成 1 6 本 ”

齐白石家贫,但好学,年轻时在家乡湖南湘潭做木工活雕花为生。20岁那年,在雇主家中做活时无意见到一部《芥子园画传》,如获至宝。翻阅画谱后,齐白石发现 “以前画的东西,实在要不得:画人物不是头大了,就是脚长了;画花草,不是花肥了,就是叶瘦了。较真儿起来,似乎都有点小毛病。有了这套画谱,好像是拣到了一件宝贝,就想从头学起,临它几十遍。

图片

《芥子园画传》里的程式

这种程式的列举遭到了后来不少人的批评

齐白石向雇主家借了这套《芥子园画传》,买了薄竹纸和颜料、毛笔,晚上下工后就着松油灯,一幅一幅勾影,用了半年时间,把一套《芥子园画传》除残缺的一本外都勾影完了,装订成16本六十多年后,齐白石作自述回忆起这本被许多人批评的《芥子园画传》,却是又坦荡,又感激。

图片

《芥子园画传》中囊括了画理、山水、

花鸟、人物及其种种的画法与技巧






丰 子 恺

“ 从 鄙 夷 到 兴 味 ”

❝  我以为学画不须学画谱,对于《芥子园》的存在根本地怀疑。因此,我一向鄙视《芥子园》。我所以肯买这册书,为的是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一条兰的立幅的旁边的花盆架上供着一盆真的兰花。把实物与画对照地看了一会,觉得中国画的象征的表现法,真是奇妙:并不肖似实际的兰花,却能力强地画出兰花所有的特点。这有些儿近于漫画手法,比石膏模型写实的画法轻快得多。此后我对中国画渐渐地怀着好感。对《芥子园》的鄙视也渐渐消失了。偶然遇到这部书,我也仔细地翻阅。觉得这是一部中国画的教科书。分门别类,择要示范,虽非名家真迹,也可谓具体而微。

图片

让丰子恺对《芥子园画谱》渐渐怀有好感的那些兰花

❝  不过有这册之后,我每逢看着梅兰竹菊的时候,比以前要注意些。我想:'古人是看了这东西而想出那种画法来的。我也何妨来体验一下这创作的心理。’于是出神地看了几眼。虽然都是匆忙地,偶然地,终于没有发见什么'至理’,但有时也感到一种兴味。有兴味,总是有作用的原故。有作用,也许其作用近于那“至理”了。

图片

《芥子园画传》中的梅花

林曦:❝  其实,《芥子园画谱》教的是一套程式,就像数学,它是一套公式。最后,你得把自己的运算放进去,需要把你的观察借助这一套程式表达,要不然我们不知道如何开始,它是一个帮助,但你不能完完全全画得跟它一样。《芥子园画谱》有点像个小拐棍,它是帮助你爬山用的。


《芥子园画谱》除了对山水画基本原理“六法”“六要六长 ”“三病”“十二忌  ”“三品”“分宗”“重品”“成家”等的说明,还总结出15种树法,35种叶法,32种夹叶及着色钩藤法,11种石法,14种皴法,12种山法,11种坡径矶田石壁法,12种流泉瀑布石梁法,3种水云法,120种点景人物,26种点景鸟兽,28种墙屋法,16种门径法,31种城郭桥梁法,9种寺院楼塔法,12种界画台阁法,3种舟辑法……基本上能想到的,全有了~

图片

山水画中的人物所占篇幅不大,但却有着明晰画作主题、营造意境或表达作者思想的重要作用。

《白话芥子园 山水 第1卷》写道: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画法,不能过于工细,也不能太过平淡而毫无情态,一定要表现出人物与山水的顾盼呼应。人好像在看山,山也好像在俯身看人;琴声像是听从明月,明月像是在静听琴声,才能让人顿生欲身临其境,与画中人分一席地的强烈感受。不然,山只是山,人只是人,反而不如倪瓒山水的空无一人好。

画中人物要清癯如鹤,望之如仙,不能沾染半点市井俗气,成为烟霞之境的污点。这里把行、立、坐、观、听、侍、从等项画法,略举一二,并配以唐宋诗句,以此表现山水中点缀人物就像作文中的点题,一幅画的题目全部集中在人物身上。古人作画惯例都有题咏,但这里所标的诗句,并不是刻板拘泥某种人物一定要写某个诗句,只不过偶尔举例,方便后学者触类旁通罢了。

图片

袖手式

炉熏袖手不知寒

图片

负手式

秋山负手行

图片

缓步式

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

图片

独立式

独立苍茫自咏诗

图片

把菊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图片

荷锄式

明月荷锄归

图片

题壁式

看山诗就旋题壁

图片

对谈式

偶然值邻叟,淡笔无还期

图片

系杖式

携钱过野桥

图片

指点式

指点寒鸦上翠微

图片

抚松式

抚孤松而盘桓

图片

倚杖式

倚杖听鸣泉

图片

据石式

高云共片心

图片

卧读式

卧观《山海经》

图片

藜杖式

藜杖全吾道

图片

闲看式

闲看入竹路,自有向山心

图片

看云式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图片

拂石式

拂石待煎茶

图片

临流式

展席俯长流

图片

卧云式

云卧衣裳冷

图片

对酌式

二人对酌山花开

图片

观书式

时还读我书


图片

坐谈式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弹琴

图片

赏画式

奇文共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弈式

棋声消永昼

图片

检书式

晴窗检点白云篇

图片

濯足式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我足

图片

赏菊式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图片

寂坐式

寂坐正吟诗

图片

携卷式

胜事日相对,主人尝独闲

图片

相对式

一卷冰雪文,避俗常自携

图片

对谈式

图片

钓鱼式

图片

担柴式

图片

春耕式

图片

归渔式

图片

濯足式

濯足万里流

图片

撒网式

江湖满地一渔翁

图片

持篙式

图片

荡浆式

图片

撑篙式

图片

摇橹式

图片

垂钓式

湖光上绿蓑

图片

扳罾式

有蛟寒可罾

图片

骑驴式

诗的灵感在灞桥路风雪中驴子背上

图片

骑马式

征马望春草,行人看暮云

图片

驼背式

春郊见骆驼


图片

牛背式

花间吹笛牧童过

图片

捧书式

图片

提壶式

图片

捧茶式

图片

抱瓶式

图片

扫地式

图片

捧砚式

图片

折花式

图片

抱琴式

图片

煎茶式

图片

洗盏式

图片

洗药式

图片

抱膝式

图片

牵马式

图片

提行囊式

图片

担书式

图片

负书式

图片

两人看云式

图片

独坐观书式

图片

四人坐饮式

图片

促膝式

图片

两人对坐式

图片

吹箫式


图片

跌跏式

图片

拨阮式

图片

独坐式

图片

渔家聚饮式

图片

鸣弦吹笛式

图片

钓鱼式

图片

独坐看花式

图片

烧丹式

图片

垂竿式

图片

策蹇式

图片

遮伞式

图片

提壶式

图片

肩挑式

图片

御车式

图片

折花式

图片

担囊式

图片

倚童式

图片

携童式

图片

樵夫式

图片

三人对立式


图片

同行式

图片

回头式

图片

对谈式

图片

携手式

图片

曳杖式

图片

两人行立式

图片

两人对语式

图片

一人行立式

图片

负手式

图片

曳杖式

图片

三人对坐式

图片

独坐式

图片

两人对坐式

图片

携孙式

图片

骑驴式

图片

抱琴式

图片

锄地式

图片

肩舆式

图片

负物式

图片

推车式

图片

图片

正面式

图片

背面式

图片

骑马式

图片

骑牛式

极写意人物式

这几种人物画法,称得上是写意中的写意了。下笔要灵动、活泼,像书法家张旭的狂草。而草书与楷书相比更难写。所以古人说:匆忙之间来不及草书。就是因为草书的点画比楷书更难。所以谈到“写”后面就一定要有个“意”字,是为了说明没有意就不能下笔。必须做到不画眼睛却有专注细看的样子,不画耳朵却有仔细倾听的状态,从侧旁显示来,在一两笔之内,删繁就简,达到最简,趣味天然。实有几十上百笔所不能呈现的意趣,而这两笔偶然得到了,才算是精妙入微。

图片

对语式

图片

对立式

图片

折花式

图片

倚石式

图片

把书式

图片

醉扶式

图片

聚坐式

历代的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形式、内容和画法都有相应的变化,与社会状况和时代特点息息相关,折射出画家对自然和生活的观感及态度,对时代的赞美或批判等,反映了社会生活现实和画家的审美观念,画中的点景人物形象就是画家情感的载体和符号。

点景人物与山水景色的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情与景、物与我相互交融的山水画意境,并饶有趣味地记录和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使山水画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一种独特载体。

图片

XIE SHENG BANG

图片

专业写生策划服务团队

参与写生 | 合作写生 | 赞助写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