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王祐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植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祐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 三槐王氏。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 全 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zhí)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xiàng)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yòu)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qì),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yì)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jiàng)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chái)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解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1、天可必乎: 天道可以料定其必然的吗; 2、不必: 未必; 3、贵: 显贵、地位高; 4、寿: 长寿;(孔子之叹) 5、后: 此指昌盛的后代; 6、安: 怎样;衷: 通“中”,正确。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1、申包胥:名包胥,因封于申,故称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子胥率吴兵破楚,掘楚平王墓而鞭其尸,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面事之,今至于僇(lù)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后来申包胥入秦求救兵,立于秦廷哭七昼夜,感动秦哀公发兵救楚; 2、定: 决定、意志; 3、世: 世间;论天者: 谈论天道的人; 4、求: 要求; 5、怠: 懈怠;肆: 放纵。 盗跖(zhí)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1、盗跖: 名跖,春秋战国之际人民起义领袖,旧时被诬称为大盗,故称盗跖,传跖寿命很长;《庄子·杂篇·盗跖》载,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 2、孔颜: 孔子和颜回;厄: 穿困、困厄;孔子和颜回等人曾在陈、蔡被困,七日不得食; 3、贯四时: 四季常青;阅千岁: 经历千年; 4、考: 考察验证; 5、审: 清楚,明白。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1、世德: 数代积德; 2、施: 施舍、给予;不食: 不享受;报: 报答、报酬; 3、守文: 遵守成法; 4、晋国王公: 即王祐(923~987年),字景叔,五代至宋初人。历仕后汉、后周,入宋曾任兵部侍郎,死后封晋国公; 5、显: 有名气; 6、汉、周: 指五代的后汉(947~950年)与后周(951~960年); 7、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太宗: 宋太宗赵光义,太祖之弟; 8、望: 期望;相: 宰相; 9、直道: 为人正直。 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1、手植: 亲手种植;王祐手植三槐于庭院中,是希望子孙中有人能当"三公”一类大官; 2、三公: 三位权力最高的官员的合称,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宋仍沿此称,但已无实际职务,此指辅助皇帝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 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xiàng)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yòu)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qì),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1、魏国文正公: 即王祐次子王旦,字子明,宋真宗赵恒景德年间任宰相,死后封魏国公,谥文正;景德:1004~1007年;祥符:即大中祥符,1008~1016年;均系宋真宗年号; 2、寓:寄存; 3、否: 取不到; 4、晋公: 指王祐; 5、责: 索取; 6、左契: 古代契约分左右两联,左契由债权人收,凭以索偿。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yì)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jiàng)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 1、魏公: 指王旦; 2、懿敏公: 即王素,字仲仪,王旦之子。官至工部尚书,死后谥懿敏; 3、出: 指出任知州、知府等,在外任职;入: 指入朝担任谏官、工部尚书等; 4、位: 官职;不满其德: 指官位不够高,难以与其德行相符,即德高位卑。 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1、李栖筠: 唐代宗时人,字贞一, 曾官给事中,后因元载的排挤,被贬为外官,其子李吉甫,唐宪宗时任过宰相,其孙李德裕,唐武宗时任宰相;(但业绩平平) 2、忠恕仁厚: 忠诚、宽容、仁爱、朴实; 3、未艾: 犹言“方兴未艾";艾:尽,止。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1、巩:王巩,字定国,号清虚居士,王巩与苏轼兄弟相识时,风华正茂,诗作得好,书法也很有造诣,故苏轼特别赏识他。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王巩也受到牵连而被处置; 2、世: 继承;家: 指家风。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chái)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1、休:美好;俱萌: 同时萌芽,生长; 2、必世乃成: 肯定会在后世显示出成绩来; 3、 砥平: 像磨刀石一样平直,比喻太平安定;砥: 磨刀石; 4、吾侪; 吾辈;小人: 小人物; 5、及:虑及、考虑到; 6、相时: 乘时;射利: 谋取财利; 7、皇恤厥德: 哪有时间去顾及培养自己的品德; 皇: 通"遑",闲暇;厥: 其; 8、庶几: 也许可以; 9、能国: 使国家得到治理;10、符:征兆。 译 文 天命就一定灵验吗?天意从来就不曾违背吗?事实上,(我们看到)贤能的人也未必就一定能做大官,地位显赫;仁慈的人啦,也不一定就享受高寿,好人也未必一生都能平平安安。是不是上天就不能决定人间的吉凶祸福兴衰成败呢?老天爷就没长眼睛吗?不是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继者;(有道是:“君子之泽,五世不斩。”)那么,这样两者之间究竟取哪一种观点比较恰当呢? 我记得古代的申包胥曾经说过:人的决定能够战胜天命;天算有时也能胜过人算。世人议论天道的时候,往往还没有见到天定的最后结果就妄想天命灵验,所以往往认为天意茫茫一片,根本就没法推究,(世俗以为“天意从来高难问”)。于是乎,世间的人啊,本来一心向善的人也就怠惰了;本来邪恶的人呢,就更加变本加厉,恶上加恶,更加放纵自己,根本就不稍加克制。比如说,盗跖的享有长寿,孔子、颜回却时运不济,都是天道还没有显出最后结局的缘故。这就好比松柏在山林里边生长,它们起初很幼小,被蓬篙围困,遭牛羊啃食残害;可是到后来却四季常青,历经千百年也不改变其本性,这是因为它们的天性已经定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也不是立马可以应验的事情,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善恶的报应,落实到子孙身上,这也是天理早就订定了的。比如,人言所谓“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以我的所见所闻去考察它,屡试不爽,天理有应验的时候,这已经是十分明确的了。 国家将要开始兴旺的时候,必定有世代积聚德行的臣子,为国家为百姓都有极大的贡献和付出,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然后他们的子孙才能跟能够遵守成法的太平君主,共同享受天下的福祉。已故的前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祐,在后汉、后周的时候官位就已经十分显赫了;到了宋朝,又效力于太祖、太宗两朝,文武双全,忠孝俱全,天下的人都期望他能做宰相。然而,王公却因为为人正直,终究不能容于当时的朝廷而不能得到重用。他曾在自家的庭院里亲手栽下三颗槐树,说:“将来我的子孙一定有做到三公的。”不久,王祐的次子王旦在景德、祥符年间做了真宗皇帝的宰辅,被封为魏国公(死后谥“文正”),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安定,他享受的太平盛世的福祉荣耀长达18年。如今,要是寄存一样东西在人家那里,第二天去取,可能取得到,也可能取不到。人生的德行修习也是如此,现在的行善积德,不久的将来也许有回报,也许不会有回报,也许要很久很久才会得到回报。但是,晋国公王祐的在自己身上修养德行,积善集德,期求上天的回报,真的就在几十年之后就能取得,就好像拿着契约书与对方亲手交割一样快捷。我因此相信天道果然能够灵验的道理。 我出生也晚,没有能见到魏国公,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王素。王素以直言敢谏事奉仁宗皇帝,在朝廷内外侍从皇帝、管理军民三十多年,他的官职远远低于他的德行所能胜任的官职。这也许是上天打算让王氏家族再兴旺起来吧!不然,王家的子孙怎么大多都很贤能呢?世间有人把晋国公王祐比作唐代的李栖筠的,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刚直气节真是不相上下;而且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功名富贵大略也和王氏相等。但是,若论忠恕仁厚,李氏一家就赶不上魏国公父子。由此看来,王氏一家的福禄还正旺盛不衰呢。王素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颇多,好修德行,又有文采,继承了他的家声,我也因此记叙了王氏一家的这些美德美行。 铭文说: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阙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赏析 本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为学生王巩家中“三槐堂”提写的铭词。 三槐堂,是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佑家的祠堂,因王佑手植三棵槐树于庭而得名。古代传说,三槐象征朝廷官吏中职位最高的三公。而王佑正是王巩的曾祖父。 文章主题在于歌颂王佑的品德和功业,分五段进行。第一二两段,从天命的有常立论,肯定了善善恶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观点,为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三四五层,记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说明王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因此才子孙多贤,福祚绵绵不绝,从而论证了观点,突出了主旨。 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显然带有惩创人心、引为鉴诫的良苦用心。文章叙议兼行,挥洒如意。文字简洁,自然流畅。 【读《三槐堂铭》有感】 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曾经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三槐堂铭》,文中记述了三槐王氏祖先的事迹,正是一门忠义,百世流芳,历经千百年之后,他们忠厚仁恕的浩然正气依然令人神往。 王氏先祖王祐,是北宋大名府莘县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王祐的祖父王言和父亲王彻,都担任后唐的官职,一生忠厚勤勉,廉洁奉公。王祐少年时性情豪迈,才气横溢,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文辞优美,被人们争相传诵。 步入仕途之后,王祐依然保持着真诚正直的本性。当时正处五代十国的乱世,军阀掌权、战乱纷起,朝代频繁更替,许多将帅背叛君主,拥兵自立。王祐曾不顾个人安危,力劝后晋元帅杜重威忠于朝廷,不要投降契丹,因此得罪了杜重威。遭到贬谪后,王祐仍然撰写文章,以忠孝因果警示世人。 宋朝建立后,王祐曾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等官职。当时有一位功臣符彦卿镇守大名府,因为受到贪婪狡黠的手下人蒙蔽,致使政务腐败散乱。宋太祖命令王祐前去代理大名府,调查符彦卿的情况,看他是否图谋不轨。当时如果符彦卿获罪,株连坐牢的将达一千多人。王祐仔细查明真相后,把事实禀告皇上,并且愿以自己全家老小一百多口的性命,来担保符彦卿无罪。他直言上疏给皇上:「过去五代十国的君主,大多因为猜忌大臣,滥杀无辜,所以在位时间很短,希望陛下引以为戒。」符彦卿因此免罪,许多无辜的生命得以保全。王祐在同僚有难时,不落井下石,而能仗义执言,舍己救人,世人都称赞他积下深福厚德,必将荫蔽子孙。 王祐很有才干,而又品行端正,不攀附权贵。他文武忠孝的德行,被天下人赞叹,许多人希望他能升任宰相。然而,王祐直道而行的个性,使得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忌惮他,想方设法排挤他,因此王祐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晚年的时候,王祐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他满怀信心地在庭院中种了三棵槐树,说:「我们家的后代子孙,一定有位列三公的,此树可以作为见证。」果然,他的预言成为现实,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当了宰相,前后辅佐真宗十八年,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王旦被人称为「太平良相」。 王祐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导和潜移默化之下,都不负父望,德才兼备,学业有成。长子王懿,曾任江西袁州知府,政绩颇佳。三子王旭,也是著名的清官,先后在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为官,都有卓越的政绩,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 作为三槐王氏最杰出的代表,王旦在幼年时就沉稳静默,勤奋好学,成年以后更是胸襟博大,气宇非凡。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王旦考中进士之后,出任平江知县。他体察民情、关心民众,以道德教化百姓,把平江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的转运使赵昌言到了平江县境内,赞赏王旦的善政,并把女儿嫁给了他。 一般人认为,朝中有人好做官。历朝历代,利用裙带关系攀附求高官厚禄的人确实不少。但在王旦这里却是例外。后来,赵昌言作了参知政事,担任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王旦也已经官至同判吏部流内铨,负责官员的考课。翁婿成为直属上下级,王旦为了避嫌,主动提出来辞职,改在集贤殿做修改撰写的文字工作。王旦识大体、顾大局,甘于淡泊的度量,深受宋太宗的嘉许。 等到真宗的时候,王旦作了宰相,他始终坚持亲属子弟们避嫌,不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他的三弟王旭很有才华,受到皇上的赞赏和群臣的推荐。自从王旦当宰相后,就避嫌在家,不再任职。真宗知道后,就把王旦叫来,说:「以前的朝代,兄弟一起在朝中做大官的很多,何况朝廷任人惟贤,怎么能因为您的缘故,使令弟怀才不用呢?」真宗想任命王旭做京城的推官,掌管司法,王旦一再推辞,真宗只好让王旭改任有职无权的南曹通判。 王旦有三个儿子,长子王雍、次子王冲都是品学兼优。但因为他们进入仕途时,父亲在朝中担任要职,为了避嫌,兄弟二人一直未能晋升,直到王旦去世时,王冲仍担任水部员外郎这样一个候补职务。唯有三子王素,从政时王旦已经去世,没受到避嫌的影响,仕途比较顺利。 王旦不仅对子弟严格要求,对其他亲属也从不利用权势为他们谋官。他的女婿苏耆通过了会试,参加皇上殿试的时候,真宗不知道苏耆和王旦的关系,问王旦此人可否入选,王旦不置可否,结果苏耆落选。另一个女婿韩亿很有才华,真宗想召来加官,王旦竭力推辞,韩亿被派往边远的蜀地任职。 王旦身为宰相,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任何事情都看得久远,不举亲眷,不谋私利,就杜绝了任人唯亲的流弊。正己才能正人,所以,王旦为相十八年,家中常常宾客满堂,但没有一个人敢为私利请求照顾的。王旦并非不爱才,经他举荐的人才很多。他常常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是私底下发现真正的人才,绝不放过,一定会推荐给皇上。因为他施恩不求回报,总是默默地这样做,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后来史官修订《真宗实录》时,看到王旦的奏章,才知道许多大臣,包括众多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材,都是出自王旦的推荐。 作为当朝宰相,同时也是家族中的长者,王旦内修严谨,但又宽厚待人,对家人关怀爱护。王氏族人众多,但在王旦以身示范的引领下,个个友爱笃实,好学勤俭,使人们叹为观止。对于王旦要求他们避嫌居低位的安排,大家都欣然接受,而且从不以官宦子弟夸耀,更不作威作福,盛气凌人。 王旦一生的德行,可以说是「八德」具足,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据传记记载,他清正廉洁,除了皇上的赏赐之外,从未收过任何人的馈赠。家里的衣服被褥,家具炊器,都朴实无华。不仅自己简朴,他也谆谆善诱,教导子弟。有一次,一位出售玉带的商人上门推销,弟弟王旭觉得很好看,想购买一条。他拿着去请示王旦,王旦也不说什么,只是让他系在腰上,然后问他:「现在还好看吗?」王旭说:「系在自己腰上,怎么能看得见好看不好看?」王旦淡淡地说:「自己负载着重物,目的是让别人说好看,不是太劳神了吗?」王旭恍然大悟,赶紧把玉带还给了商人。 真宗见王旦的住所过于简陋,多次提出帮他建新宅,王旦都以「这是先辈的旧居,不忍拆除」为理由,多次推辞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置田宅,为什么不留些家产给子孙经营?他回答道:「儿孙当要自立自强,如果父母留下这些田宅财产给他们,无非就是要让他们造成不义之争而已。」王旦所重视的,不是钱财,而是优良家风的承传。他十分注重对后代的教育,要求他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官者还要清清白白做官。王旦深信,「根深枝自茂,源远流自长」,他要求子孙后代每六十年修一次家谱,在家谱中要详细叙述先祖的德行和王氏仁恕忠厚的家风,以缅怀祖德,激励后人。 后来,为了更好地承传家风家训,王旦的孙子王巩,在翻修故居、建立「三槐堂」的时候,特意请苏轼撰写《三槐堂铭》,以此勉励王氏后人,效仿祖先的美好德行。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文观止栏目。(http://www.)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王旦的下一辈中,王家又出了王素、王质、王端三个进士,都是德才兼备,孙辈、曾孙辈中也是人才辈出。在整个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上,三槐王氏家族几乎代代都有人在朝廷为官,《宋史》上专门立有传记者十一人。自宋以来,悠悠千百余年,虽然历尽人世沧桑,三槐王氏的后裔绵延不息,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秉持先祖忠恕仁厚的精神,牢记先祖的教诲,都能做到为民者勤劳生产,艰苦奋斗;为官者廉洁自持,秉公正直。 追溯先祖的德范,细思天地万物之至理,我们且反复吟咏其中的句子:「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三槐王氏家族,以及许许多多广积阴德、以圣贤之道德学问传家的古今世家,给予我们甚深的启示和教导。为人当以道德为根本,行孝行善,其福泽荫庇,方能长润后世。而「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古圣先贤的殷殷训诫,历史已经无数次以惨痛的事实证明,我们不可不慎重省思,切勿懈怠放肆,殃及自身和后代子孙啊! 三槐堂上那苍劲挺拔的老槐树,根深叶茂,充满活力,已成为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力量。透过它的枝干,把正直、坚强、忠厚、智慧传递;透过它的叶脉,将忠诚、仁义、宽容、善良撒播。祖先将世世代代人生体验的精华,浓缩在一篇篇训诫中,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是文明的源头活水。我们惟有秉承祖志,矢志不移,才能面对任何挑战,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清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评 起手以可必不可必两设疑局,作诘问体。次乃说出有未定之天,有一定之天,历世数来,乃见人事既尽,然后可以取必于天心。此长公作铭微意。王氏勋业,与槐俱萌,实与此文而俱永。 三槐堂简介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王佑(谱牒学者杨修骏先生认为非"王祜") ,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王佑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佑权知大名府。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佑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佑自是心知肚明。但王佑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 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佑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佑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佑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王佑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佑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也可以认为王佑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 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佑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太原王氏》书中的世表 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王琳为琅邪王氏王导的11代孙,三槐堂一支应是琅邪王氏的后裔),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佑,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佑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佑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佑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佑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三槐王氏自佑公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子孙散布于海内外。 三槐世系渊源争议论述要录 三槐世系在五代末和北宋时期的王言至王巩的六代世系人物,无论从史书或谱牒资料上看均比较完整和详尽,这与当时北宋政权社会稳定,三槐王氏处于鼎盛时期有关。因此三槐世系研究重在北宋前和宋南渡后。北宋之前的五代时期政权更换频繁、门阀显贵乱套、多数姓氏世系出现断层。三槐王氏世系上朔虽有延绵,但存在二个分歧要点。一部分是认为三槐世系要挂在王元之后的琅琊世系,另一部分认为应挂在王威之后的太原世系。至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至今的三槐王氏,由于许多后裔随宋室南渡,也有不少北迁或留守中原,以后元、明、清各朝四处播迁,枝繁叶茂,史书难于记述,各方谱牒纷说不一,所以至今约900年历史的三槐世系也难于理清。 宋代后的三槐王氏 (1)王约 宋代三槐王氏历任朝中要职,元时虽然蒙古人排斥汉人,规定不任汉人为正职,但三槐王氏在朝中亦不乏其人,如王因的曾孙王约被元仁宗帝敬为儒师,官至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太子詹事、河南河北行省右丞、集贤大学士、枢密副使、商议中书省事、荣禄大夫,赠梁国公、文定公,官从一品,为元代三槐家族中官职最高者。 为感谢老师,元仁宗帝登基后特意安排王约到祖籍地汴梁(今开封)任职河南河北行省右丞,元廷还推恩三世,赠王约的父亲王松年荣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梁国公,谥文惠,母成氏,追封梁国夫人;王约的祖父王通,赠资善大夫、中书右丞、上护军,追封汴梁郡公,谥庄穆, 祖母陈氏,追封汴梁郡夫人。王约的曾祖父王因 , 赠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护军,追封汴梁郡公,谥敬懿 ,曾祖母张氏,追封梁郡夫人。 王约的政绩颇丰,《元史》有传。元蒙史有评价"元朝前期的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忽必烈逝世。四月,铁穆耳从和林到达上都(今内蒙古多伦东北),在重臣伯颜、玉昔贴木儿的支持下,由宗室诸王会议推立为帝,是为元成宗。 成宗在即位诏书中宣布自己将奉行先朝的'成规',但实际上还是对忽必烈晚年的一些政策做了调整。中书右司员外郎王约的上书则较为具体地表达了成宗的守成政治方针。 王约建议在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停止所有非急需必需的土木工程,免除历年积欠的赋税,重新核实纳税的民户,以减轻民众负担,与民休息;同时设立义仓,赈济贫苦孤独之人,开放打猎等禁令,实行有利于农业的措施,以安抚民众,发展生产。在政治上,整顿吏治,打击贪污受贿,革除多年的积弊;慎重地选择官吏,尤其要慎重地选择直接治理民众的府、州、县长官;重新修订律令,严明赏罚;裁减多余的官吏,精简机构;减省烦琐的条文,改革不合理的制度,以提高办事效率。在对待周围邻国关系上,不要斤斤计较于要求别人朝贡,甚至为此动武,应该以恩德招抵远方之人。此外,王约还主张办好学校,以培养人才,以及朝廷上下都应该了解民情等等。王约的建议实际上成为成宗一朝,特别是元朝前期的施政大纲。" 王约做太子詹事时辅导仁宗,王约屡劝仁宗勿露锋芒,终成就仁宗善政。四库全书《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四曾有评论说"君子观王约告仁宗之言,可谓不负厥职者矣。然而仁宗之善政屡见于史册者,谓非王约辅导于其始可乎。若王约者贻仁宗之哲命者也。" 王约的儿子王思诚官奉议大夫(官五品)、秘书监著作郎,为《宋史》30名编撰史官之一(总裁7人、史官23人)。王约的孙子元末明初避乱沿运河迁山东滕州薛城境内,后因水灾王约的曾孙王让又迁到滕阳郭河边,其裔孙后分支江苏沛县王菜园村、司庵村,丰县谢村等地,现代较著名的有中国书画泰斗王学仲。 元代蒲道源有诗《寿豫斋王大学士》赞王约 清时名德细推排,海内于今数豫斋。官历圣朝凡四叶,泽流家世自三槐。 人间胜日居仙府,天上文星近泰阶。红颊霜髯眞寿相,川增坐见福无涯。 政府曾闻力恳辞,瀛洲雅志得逶迤。正人一指为公屈,吾道寸心惟上知。 智若蓍龟深自晦,寿兼松鹤远难期。瓣香袖里仍留在,不为南丰更有谁。 (《闲居丛稿》 顺斋先生卷之六) 元代著名词人张野在王约寿宴时赞"三槐堂"后继有人,写下了《沁园春· 为王彦博尚书寿》 佳气葱葱,喜事重重,福禄叠来。 记秋官重任,去年显擢,春闱宠渥,今岁安排。 寿算绵绵,班资衮衮,迤逦相随到上台。 人都道,不调和鼎鼐,岂尽其才。 眉间阴德纹开,应只为,惟刑之恤哉。 看门闾高大,堪容驷马,儿孙昌盛,已种三槐。 唤起琼姬,满斟玉露,官事无多且放怀。 年年醉,对春回柳眼,雪晕梅腮。 在王约任仁宗太子詹事时张野还写下了《水龙吟 为王少傅寿》: 画堂佳气葱葱,玉梅迎腊香初度。 人生可庆,官居极品,年登上寿。 一代风流,三公仪范,四朝耆旧。 算世间除却,东山谢傅,问谁是,调元手。 眉宇阴功何厚。看富贵荣华长久。 金章照眼,彩衣戏舞,桂枝联秀。 尚父规模,武公勋业,亨衢尽有。 愿年年剩把,普天霖雨,酿长生酒。 揭傒斯在王约任枢密副使时有《寿王枢副》【 四部丛刊本、海山仙馆本题作寿王副枢。】 七秩悬车两府稀,五朝遗老百僚师。 寒梅看足行吟处,旧史评来生叹时。 身退已将心共远,名高转觉世堪遗。 且陪嘉客沽春酒,政待武公歌抑诗。 揭傒斯在为王约的著作《史论》中的《宋史论》作序时评价说:"集贤大学士、枢密院使大梁王公,作《历代史论》 ,一本陈均《宋编年备要》作《宋史论》,凡十数万言。以公文学、行艺、才识、器度,直内而方外,忧国如忧家,身事五朝,位历二府,雄名硕望将五十年。" 其他,还有魏初、刘敏中、程钜夫、刘唐卿、张之翰等许多好友有诗、词、曲相赠,可见历仕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天顺七朝,曾为仁宗帝儒师,并居军、政要职的三槐堂后代王约在元廷中的才德、威望和地位。 (2)王重阳 王重阳,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王重阳揉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合一。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认为"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著作有传道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三槐堂王氏家训 三槐阴骘,道德为先。 恪守孝悌,忠义诚虔。 三槐萌贤,和善为先。 知羞廉耻,忠恕仁俭。 三槐荫庭,礼义为先。 和睦友爱,恩泽解难。 三槐郁葱,书香为先。 诗文承家,学识养涵。 三槐尚能,技艺为先。 勤习苦练,蔚为示范。 三槐笼罩,“世宝”为先。 功绩隆德,世代相传。 游埠西山王村、余家垅村为三槐堂王氏后裔,始祖为王回,字子乔,为周灵王太子。始迁祖为王应历,南宋初由安徽歙县泽富王村迁居兰溪太平乡西山王村,后分派八厅,余家厅为其中之一。 苏东坡与王巩 1079年8月(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某些条款持不同意见,新党李定等人从他的诗中摘引了一些讽刺新法的句子,指控他诽谤朝廷,苏轼因而被捕,关押在御史台狱中100多天。因御史台古称乌台,故称“乌台诗案”。 为打击旧党势力,新党不遗余力得对新党大开杀戒。御史舒亶(dǎn)向皇帝打了一个报告:“苏轼与王巩交往密切,狼狈为奸,有事没事就聚在一起吃喝玩乐。还经常泄漏国家机密,说皇帝您老人家的坏话。” 王巩,字定国,当时担任秘书省正字,不久便被贬到宾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去监督盐酒税务。在20多个“乌台诗案”被牵连的案犯中,王巩是被贬得最远、责罚最重的。这使苏东坡很内疚,说:“兹行我累君,乃反得安宅”。王巩被开封府差役押往宾州之前,苏东坡去看望他,还作了送别酬唱《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中一首这样说: 平生我亦轻余子,晚岁人谁念此翁。 巧语屡曾遭薏苡,瘦词聊复托芎藭。 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 若问我贫天所赋,不因迁谪始囊空。 君家玉臂贯铜青,下客何时见目成。 勤把铅黄记宫样,莫教弦管作蛮声。 熏衣渐叹衙香少,拥髻遥怜夜语清。 记取北归携过我,南江风浪雪山倾。 王巩在宾州期间,苏东坡还给他写过很多书信,一再表示王巩因自己而无辜受牵连,遭受了那么多苦难,感到很是内疚很难过。苏轼还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如今王定国因为我的原因受到牵连获,贬谪到南方临海的地方五年,一个儿子就死在贬所,另一个儿子病死在家中,他自己也几乎病死。我以为他肯定会很怨恨我,不敢和他通信问候。” 苏轼劝王巩不要灰心,并建议他用“摩脚心法”对付瘴气,“每日饮少酒,调节饮食,常令胃气壮健。”远在岭南宾州的王巩为了安慰苏轼,则在给苏轼的回信中大谈道家长生之术,说自己正在宾州修行。苏东坡还很喜欢广西的丹砂等特产,便从黄州致信对王巩说:“桂砂如不难得,致十余两尤佳。”亲密之情溢于言表。除此之外,王巩与苏轼的书信更多的是交流诗词书法绘画心得。苏轼说:“王定国把它在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给我,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他的语言和志向象一个真正的得道高僧。”一次,王巩寄书苏轼,苏轼看后直感叹道,“定国所寄临江军书,久已收得。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然所得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者,愿公常诵此语也。杜子美穷困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王巩居宾州而不为贬谪萦心,却“更刻苦读诸经,颇立训传以示意”他写下《论语注》十卷,秦观还特地为之作序。 王巩家中原养有好几个歌女,其中一位叫宇文柔奴,眉清目秀、蕙质兰心。王巩被贬谪后,家奴歌女纷纷散去,惟有柔奴一人愿意陪伴王巩共赴宾州。宾州的僻远、路途的艰辛柔奴并非不知,但忠诚的她毅然与王巩一同踏上了前往宾州的道路。从1079年12月(神宗元丰二年)到1083年10月,王巩与柔奴一起在宾州生活了3年多。王巩在宾州泼墨吟诗,访古问道,柔奴则歌声相伴,温柔慰藉,催促奋发。后来,皇帝赦免了王巩。 据《东皋杂录》记载:王定国回到北方后,为感谢苏东坡对他的鼓励,就设了饭局,宴请他。苏轼发现虽遭此一贬,王巩不但没有通常谪官那种仓皇落拓的容貌,还神色焕发更胜当年,性情更为豁达。就问他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免于沉沦?王巩笑了笑,叫出柔奴为苏轼献歌。苏东坡试探地问柔奴:“岭南尽是瘴气,环境应该算不上好吧?”谁知柔奴却顺口回答:“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以前也见识过柔奴的才艺,如今觉得她的歌声更为甜美,容颜也更红润,看来宾州的水土真是养人啊!王巩告诉苏轼,这几年来多亏柔奴陪伴他在南疆僻岭的宾州度过了寂寞艰苦的岁月。此语颇似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说的:“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一个弱女子竟能脱口说出如此豁达之语,苏东坡感到十分意外,对宇文柔奴大加赞赏,并为之填下《定风波》一词: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曲传开后,“点酥娘”柔奴在京城的名声大噪!王巩与柔奴的宾州之恋也流传开来,成了坚贞爱情的古典诠释。《古今情海》就将王巩的此次官宦沉浮及其与宇文柔奴的爱情载记下来,流传后世。 王巩(1048-?),字定国,号清虚居士,北宋大名府莘县(今山东省莘县)人。真宗宰相王旦之孙,仁宗工部尚书王素之子,神宗参知政事张安道之女婿。文采风流,为时尚所宗。王巩出游之时,自带家酝美酒,不饮酒肆所沽。来到徐州时,随身的三个爱妾是英英、盼盼和卿卿。苏东坡与他的爱妾开玩笑,在序言中描写王巩率领梨涡美女下险滩,自己则身披羽氅站在黄楼高处,俯瞰她们漂浮水面,望之若神仙,或若李太白再临人世。 王安石变法时,上书言事,冯京荐之,不为安石所用。累适太常博士。后因结交苏轼,被黜监督宾州盐酒税。司马光执政,任宗正寺丞。徽宗时入元右党籍。诗文为苏轼、黄庭坚所赏。北宋末期著名诗人,书画家、书画鉴赏家。 自幼聪慧,饱读诗书,视富贵荣华如粪土,无意仕途,行走奢华,只喜广交文朋诗友。北宋神宗年间为秘书省正字。生性耿直,有隽才,工诗属文,善画擅书,远近知名。与苏轼相友善,相互往来嘲戏、讥讽诗文甚多。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知湖州(今浙江吴与县)时亲往拜访,请这位忘年交为自家的宗祠题了“三槐堂”三字,并作《三槐堂铭》以记之。苏轼守徐州时前往拜访,与苏轼一起游泗水,登魋山,吹笛饮酒,乘月赋诗。苏轼待之于黄楼上说:“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