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即书信,又称手札、书札,由古代尺牍演变而来。由于信札是人们随心所欲创作的“小品”,有时能更好地体现出一个人独特的风格。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墨客以致武夫显宦常常通过书法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名人雅士大都谙于书法之道,其书法作品包括信札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如今,随着电话、手机特别是微机的普及,会写毛笔字的人日见其少,就连硬笔字一天也写不了几行(自然学生除外),也难怪近日有媒体慨叹中国人不会写汉字了, 至于书信更早已成为昨日黄花,只好在记忆中去寻找了。 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致吴祖光 钟书致荒芜
钱钟书致施蛰存 钱钟书致国瀛 钱钟书致嘉尧 钱钟书致衡巽 1980年11月,茅盾在撰写回忆录 茅盾先生的字体,老张非常喜欢,感觉有点“瘦金体”的风格,看起来很舒服。茅盾先生的信札,也是字如其人,一丝不苟,易认好看耐品,非常漂亮。 茅盾致孔无染信札 茅盾致施蛰存信札 茅盾信札 茅盾致姚雪垠信札 茅盾信札 茅盾书札 茅盾手稿 俞平伯先生家学渊源,不仅新诗写得好,散文更是卓然成家,要说起红楼梦研究,在新红学诸大家中当属于大师中的大师。
俞平伯手稿信札 俞平伯致施蛰存信札 茅盾致施蛰存信札 叶圣陶致蛰存信札 启功致施蛰存信札 沈从文 张兆和夫妇致施蛰存信札 程千帆 沈祖棻夫妇致施蛰存信札 夏承焘夫妇致施蛰存信札 端木蕻良致施蛰存信札 潘景郑致施蛰存信札 潘景郑致施蛰存信札 吕贞白致施蛰存信札 陆维钊致施蛰存信札(附诗稿) 李健吾致施蛰存信札 包谦六致施蛰存信札 楼适夷致施蛰存信札
巴金《怀念师陀》手稿 巴金《没有神》手稿 目前仅存的两页《家》初版本手稿之一 慧园展出的巴金手迹(复制件) 巴金《第四病室》手稿 沈从文《来的是谁》小说手稿
沈从文手稿
汪曾祺《羊舍一夕》手稿 王小波《绿毛水怪》手稿 王小波手稿 王小波致李银河五线谱情书 冰心与巴金 大家看到的这些冰心先生手稿影印件,是由网友“蓝蝴蝶飞扬”2006年1月10日上传于百度贴吧的冰心吧,清晰异常,堪称珍贵。冰心先生的手稿,朴素自然,一如其为人,稿纸也是再普通不过,虽不华丽,但感觉很亲切。 回忆“五四” 1979年3月2日 《关于女人》三版自序 1980年8月31日 我感谢 1988年6月3-30日 一个最充满了力量的汉字 1988年12月25日 寄家乡小读者 1984年11月20日 忆昆明 1982年7月8日 致传真同志 1961年9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