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氏家族覆灭后,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地盘。 对智伯恨之入骨的赵襄子,竟将智伯的头颅做成了一件“艺术品”——当作饮酒的器具。 不得不说,这恶趣味实在是让人咋舌。 当然,赵襄子这么做,或许也有他的快感,仿佛在宣泄着“你曾肆意欺负我,如今我就拿你的脑袋当酒杯”的愤懑,这样做,或许会快乐翻倍,这既是一种强烈的成功快感,也是彰显自身功绩的一种方式。 可怜的智伯,死后都不得安宁,遭受赵襄子这般羞辱。 ![]() 智伯有个臣子叫豫让,一心想替智伯报仇。 豫让假称自己是受过刑的犯人,怀揣短剑,潜入赵襄子的住所,藏在了厕所里。 一天,赵襄子去厕所时,心中突然一阵悸动,心跳加速,他立刻派人仔细搜查,果然发现了豫让。 赵襄子身边的人,纷纷要杀了豫让,赵襄子却摆摆手说:“算了算了,智伯死了连个后代都没留下,这人想替他报仇,也算是个忠义之士,我以后小心防备就是了。” 于是,赵襄子便放过了豫让。 豫让刺杀赵襄子的行动没有成功,但是,却没有淡化复仇的决心。 ![]() 心有不甘的豫让,用漆涂抹全身,装作得了癞病,又口吞木炭,让自己的嗓音变得沙哑。 此后,豫让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就连他的妻子从他面前经过,都没认出他来。 然而,当他走到朋友面前时,朋友却一眼就认出了他。 朋友流着泪对他说:“以你的才华,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呢!” 朋友劝豫让去追随赵襄子,加入赵家,这样一定会得到宠信和重用,何必非要一意孤行地为智伯报仇,为难自己呢? 况且,就算还是想报仇,那不如假装投靠赵家,报仇的机会岂不是更大、更容易吗? 然而,豫让却回应道:“我若屈膝做人家的臣子,却又设法去杀害人家,这便是怀有二心。我如今做这极为难办之事,并非纯粹为了报仇,而是要让天下人知道,做臣子就应忠诚不二,让那些为人臣子却反复无常的人感到惭愧。” 豫让一心报仇的执念丝毫未改,只能继续等待时机。 ![]() 有一次,他打听到赵襄子准备外出,便埋伏在其必经的桥下。 赵襄子走到桥边时,驾车的马突然受惊,赵襄子看到这马这么反常,果断派人四处搜索,果然又搜到了豫让。 不怕贼偷就被贼惦记啊,赵襄子也是后背直冒冷汗! 见豫让如此执着地要为智伯报仇,赵襄子决定便满足他的愿望,成全他的忠义,最终杀死了豫让。 这便是豫让的故事,也是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这个典故的由来。 不得不说,豫让是一个狠人! 但是,君臣之间,真有知己吗?其实并没有。 对智伯而言,豫让不过是他比较谈得来、较为欣赏的下属,要说知己,恐怕谈不上。 而豫让却自以为是智伯的知己。 豫让想要为智伯报仇,成为天下闻名的忠义之士,这本身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人生追求。 然而,过度宣扬“士为知己者死”这种观念,其实是不妥当的,有些过了头。 君臣之间、老板和员工之间,哪有什么真正的知己呢? 真正的知己,就像伯牙与子期那样,心意相通、志趣相投。 而君臣、老板与员工、领导和下属之间,说白了,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更像是比较合得来的合伙人。 将老板或领导视为知己,不过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让别人觉得自己是“士”。 那些把老板或领导引为知己的人,最终要么赔上自己的性命,要么被所谓的“知己”坑害。 就拿韩信来说,他觉得刘邦对他解衣推食,是把自己当作知己;又认为萧何是他的伯乐,毕竟萧何月下追韩信,在众多人中独独追回了他。可结果呢?不是“知己”总是在亏欠他、算计他,最后还被“知己”坑死。 ![]()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知己呢? 真正的知己,是在兴趣爱好、志趣方面高度契合,彼此心灵相通。 而在事业上的伙伴,只能算是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是志同道合的同志。 所谓的“知己”,很多时候不过是自我美化的说法。 如果过度相信“知己”,甚至为了“知己”放弃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最终的结局不是陪着“知己”走向死亡,就是陷入被“知己”坑害的困境。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实则可能是被自己的盲目认知“坑死”。 所以说,对于“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我们务必要慎重对待。更是不要随便把领导、老板引为自己的知己,知己坑人往往也是最惨的! 千万不要轻易将他人视为自己的知己,否则,一旦看错人,人生便容易产生执念,使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踏上弯路、错路。 你觉得是这样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