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庙建筑群的基本构成

 yzsr273 2025-03-25 发布于山西

       文庙是纪念孔子的祠庙和传播儒学的官学,传统的中国城市一般都建有文庙。

      文庙的照壁称万仞宫墙,寓指孔子的学问高深,门墙几仞之高,除非得到孔子的指点,否则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

       文庙的正门称为“棂星门”,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寓意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文星相比。左右有“金声”“玉振”两门,因而也称金声玉振坊。汾城镇文庙棂星门建于明正德年间,石作三间四柱三楼石坊式,仿木构石雕庑殿顶。旁边立有下马碑。

     泮池位于文庙的第一庭院,呈半月形,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在古代中国,中央官学为四周环绕着水的圆形水吃,象征着天子的权威和富有四海。而地方官学,其前的水池为半圆形,以区别于中央官学的圆形水池。这种设计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观念。此外,泮池也象征学无止境,也与“学海无涯”的寓意相呼应。

      泮池上一般建有泮桥,学子入学称为“入泮”。有将泮桥称作跨鳌桥的,寓意跨过此桥,科举应试就能独占鳌头,故而也称泮桥为状元桥。如果是采用三座桥并列的形式,就把中间的一座称做状元桥,两边的分别叫探花桥、榜眼桥。

      文庙的正殿与核心是“大成殿”(或称“大成至圣先师庙”),宋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命名为“大成殿”,供奉孔子及四配神、十二先贤的牌位。后院主要有崇圣祠,供孔子前五代祖先。

      大成殿前是戟门,门前立戟,以示庄严。戟,本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唐代之后,朝廷允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在自家门前立戟显示身份,于是戟门便成为权势和地位的象征,门前所立的戟数量越多,则主人的地位越高。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为了表示自己尊孔敬儒,便下令在全国各地的文庙都施行立戟的礼制,在大成殿的主门门洞内竖立十六支戟,这便是文庙立戟的渊源。宋徽宗赵佶即位后,再兴尊孔敬儒之风,将全国各地文庙中戟门所立之戟增加到二十四支,此后历代均沿袭徽宗所设制度。

       大成殿东、西两厢为东庑、西庑,供奉先贤、先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