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壶沉香处,自有菩提生

 培训班背包 2025-03-25 发布于陕西


一瓯砂器养乾坤

窗棂筛进的天光里,那只朱泥西施壶正泛着琥珀光泽。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里写'砂壶经年,润如古玉',说的便是这般光景。养壶人晨起必用第一道山泉醒壶,茶巾轻拭的力度要像抚摸婴孩的胎发——重一分则伤胎骨,轻一分难去浮尘。

我曾在宜兴丁蜀镇见过制壶师傅拍打泥片,那手势竟与太极云手暗合。泥条在转盘上螺旋上升,恰似《周易》所言'生生之谓易'。当四百目紫砂遇见掌心温度,器物便有了吞吐日月的脾性。茶汤浸润处,砂孔渐开渐合,宛如老者缓慢的呼吸。

包浆里的时间肌理

张岱在《陶庵梦忆》记载过一把'夜雪初霁'壶,壶身积着三十年岩茶垢,冬日注水竟能析出梅花冷香。这让我想起京都老茶寮里那具明治时期的铁壶,壶盖内壁积着茶碱结晶,灯光下看竟像银河星图。

真正的老器从不怕残缺。见过友人讲起,曾见过他人收藏的清代曼生壶,壶嘴因历代主人数百次注水,磨损出新月般的弧线。文震亨在《长物志》强调'器具宁古勿时',或许正是珍视这种时光雕刻的印记——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每道褶皱里都住着故事。

与器对话的仪式

日本茶道讲'和敬清寂',中国茶人更重'物我两忘'。苏东坡用荷叶作盏,陆羽以竹筅点茶,看似随性,实则是把器物当作知己。就像刚学茶时学到的:'注水要向给老友斟酒,七分满留三分情。'

记得在径山寺见过茶僧行茶,他托起建盏的姿势,竟与捧读经卷别无二致。茶烟升腾间,粗陶茶海上的开片纹路缓缓舒展,像极了禅师案头未写完的狂草。原来茶器本无贵贱,端看饮者是否以诚相待。

茶烟深处菩提现

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流传千年,却少有人注意当时用的什么茶器。直到某日看见南宋《五百罗汉图》局部——画中老僧手持的陶钵缺口处,茶汤正映着天光云影。忽然懂得:茶器不过是渡河的筏,重要的从来是彼岸风光。

友人赠我一只特殊时期残损的盖碗,碗底还留着当年墨痕。如今用它冲泡老普洱,裂纹里渗出的茶渍像墨色山水。原来所谓'见菩提',不过是于残缺处见圆满,在无常中品真常。



原创声明本文由「严言思语」独家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