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这一以铁为墨、以锤为笔的独特艺术形式

 洁洁赢 2025-03-25 发布于安徽

2025-03-24 

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瑰宝,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它诞生于安徽芜湖,历经数百年的锤炼与传承,将冰冷的金属锻造成充满诗意的画卷,成为中华文化中刚柔并济的象征。

一、历史渊源:火与铁的千年淬炼

芜湖铁画的起源可追溯至宋代,最初被称为“铁花”,其技艺在清代康熙年间逐渐成熟并自成体系。这一艺术的诞生与芜湖深厚的冶炼文化密不可分。早在春秋时期,芜湖便是吴越铸剑的重要据点,赤铸山、淬剑池等遗址至今仍见证着古代冶铁技术的辉煌。唐代诗人李白曾以“炉火烧天地,红星乱紫烟”描绘芜湖冶铁盛况,而“铁到芜湖自成钢”的民谚更是印证了此地铁艺的卓越地位。

明代以后,寺庙铁制装饰与宫廷镂空花窗为铁画提供了艺术雏形。清初铁画大师汤鹏与画家萧云从的跨界合作,将国画的笔墨意趣融入铁锻技艺,开创了“铁为肌骨画为魂”的艺术风格,使铁画从实用器物升华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技艺精髓:千锤百炼的艺术密码

芜湖铁画的制作堪称一场“铁与火”的舞蹈。匠人以铁为原料,通过 锻打、淬火、焊接、塑形 等三十余道工序,将坚硬的金属化为柔美的线条。每一锤的轻重缓急都决定着画面的神韵:松针需轻锻出细腻,山石则重击显苍劲,而飞鸟的羽翼则需疾锤如雨,方能展现灵动。

其艺术特色在于 “以铁本色现水墨魂” 。作品不施彩绘,仅凭铁的黑白对比与光影变化,便能呈现山水画的虚实相生、花鸟画的生机盎然。例如经典作品《迎客松》,通过铁片的疏密排布,既保留了国画的笔墨意境,又赋予画面金属特有的立体质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传承创新:非遗技艺的现代突围

2006年,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传承曾面临严峻挑战。传统作坊式生产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年轻学徒稀缺成为最大困境。为此,芜湖市通过 政策扶持、跨界融合、教育推广 三管齐下实现破局:

1. 匠人守护:国家级传承人张家康、储金霞等大师坚持授徒传艺,储氏铁画更将立体锻造、多材质拼接等创新技法融入传统,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

2. 文化破圈:2025年非遗题材微短剧《画铁仙师》以穿越剧情展现铁画魅力,播放量超500万,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同年,四位传承人作品亮相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让铁画登上国家级艺术舞台。

3. 文旅融合:芜湖古城设立铁画体验工坊,游客可亲手参与锻制过程,而铁画元素更被融入城市景观设计,实现“艺术走进生活”。

四、未来展望: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之路

今天的芜湖铁画,既是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是创新表达的媒介。匠人们正探索 数字建模辅助设计、 AI技术传播教学等科技手段,让古老技艺与时代共鸣。正如国学大师郭沫若所言:“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中华。”这门跨越时空的艺术,正以坚韧的姿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续写新的传奇。从寺庙飞檐的铁花到国际展馆的精品,从匠人作坊的锤声到短视频平台的点赞,芜湖铁画的故事证明:真正的文化遗产,永远不会被时光锈蚀,只会在创新中愈发熠熠生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