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前言 经过歌谣、绝句的学习,大家已经对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表现手法、声律形式有了一些了解,掌握了短小体裁的写法。本册开始学习篇幅稍长的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乐府及五言古诗,总计32课。在前两册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相应的知识点,选择各种体式的优秀诗例,一方面讲解作品,了解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五言诗的写法,一方面说明知识点,使这些知识点的学习融入到具体作品中去。 本册的八个单元是根据诗歌写作的一般步骤,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有规则可循到无规则可依这样的程序来设计的。具体来说,(一)介绍诗歌写作的要领,即写诗的一般知识,包括炼意、取境、炼句和炼字;(二)掌握体裁的基本规定,在律诗中两联对仗的固定格式之外,了解四种非常规的格式,包括通篇不对仗、通篇对仗、偷春体及流水对;(三)学习作品局部的修辞手法,包括用典、用语、对照、翻案;(四)了解作品整体的表现方式,包括寄托、白描、拟人、代言;(五)学习古典诗歌的类型及由此决定的体制方面的知识,重点讲咏怀、投贽、游览、赋得这四个基本类型;(六)理解较为抽象的诗歌风格问题,重点掌握自然、灵动、精工、新巧四种基本风格;(七)通过五言排律、乐府体裁的学习,了解长篇作品的谋篇布局、试帖诗的扣题切题,体会古典诗歌的叙事和讽喻传统;(八)最后接触最为复杂、微妙的声调问题,由早期诗歌的自然声调、齐梁体的有平仄无粘对、受近体格律影响的唐调到有意识反律化的古调,了解古诗声调运用的四个阶段和四种类型。 元代诗人杨载《诗法家数》中有“作诗准绳”一则,将诗歌写作的要领概括为立意、炼句、琢对、写意、写景、书事用事、下字、押韵八点,本册大概涉及了立意、炼句、琢对、书事用事、下字五点,写意、写景、押韵三点将由第四册讲七言诗写作时再讲。总之,本册的编写宗旨是为对古典诗歌已有初步知识的读者提供中等程度的诗学知识,以学习五律写作为主,兼及五言排律、古诗、乐府体裁,希望通过八个单元的学习,达到教学目的。 本册以五律写作为中心,不能不涉及近体诗的格律问题。虽然前两册对诗歌的声调、对仗、押韵问题已有所介绍。但我们开始学习五律时,还是有必要对近体诗的格律知识有一个全盘了解。我想在这里先作讲解,后面课文就不必再一一说明了。 南朝梁代沈约撰《宋书·谢灵运传论》,回顾前代文学虽各所胜长,但有一个遗憾就是对声律之妙,还未窥窍奥。他不无自负地宣称:“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根据历史记载,沈约在齐永明年间与王融、谢朓等作诗讲究四声八病、注重声调配合,世称“永明体”。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当时平上去入四声已被分为轻重、清浊两类,经过梁陈间诗人的不断琢磨,逐渐形成平仄交替变换的规则,发展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种标准句律。到唐代武则天时代,在频繁的大型唱和活动中,一套格律规则终于成熟定型。当时将这种新颖的诗歌格律称为近体,与此前古诗相对,后来也称为律诗。它的格律涉及这么几个要素: 1、声:分为平、仄两类,平上去入四声中,平声为平,其余三声为仄(也称侧)。元代以后,北方话中入声消失,原来的入声字被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中,而平声字又分为阴平、阳平。这样,平就包含阴平、阳平,仄只包括上去了。 2、句:每句长度相等,分为五言、七言两种。 3、联:一个单数句,一个双数句,也称上、下句或出句、对句,为一联。 4、韵:双数句尾字须押韵。首句也可入韵。一般用平声韵,偶尔也有押仄韵的。 5、对:一联的两句,平仄声调必须相反,词性、句式必须相同,称对仗。 6、粘:下一联上句的二、四字,必须与上一联下句二、四字平仄声调相同,称作粘。 古今人编纂的诗格诗法,讲格律不外乎就是这么几个概念,但说得很绕,尤其是粘对规则,让人很难一下子明白,这是只讲规则不明原理的缘故。其实道理很简单,只要记住三点就行了。 1、近体诗只有四个标准句律,分为AB两组,押韵句分别为ab,两组构成一个单元。 (A)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a)。 (B)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 2、近体诗的格律就是两组句律ABABAB……BABABA……交替循环,一个单元就是绝句,两个单元就是律诗,超出两个单元就是排律。 3、以上是首句不入韵式。如果首句入韵,第一联两句不外乎两种情况,如果是 平平仄仄平(a),仄仄仄平平(b) 就接A组句;如果是 仄仄仄平平(b)平平仄仄平(a) 就接B组句,否则就不能形成AB组的循环了。总之,无论首句是否入韵,第二联都是根据上联的下句来接续循环的。明白这一原理,近体诗的格律就简单易懂了。七言就是在五言句律前面加两个字,变成这样四个标准句律: (A)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a)。 (B)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 交替循环和首句入韵的接续法完全相同。 近体诗格律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是拗句。按照唐人惯例,五言的第一个字平仄可以不拘,只有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如果第一字用仄,则除了韵脚只剩一个平声字,叫孤平,读起来不好听,是近体诗声调的大忌。唐人一般在第三字补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的格式,通常称作“孤平拗救”。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五字用平救第三字的仄。一般说来,近体诗声律的要点在双数字,俗称声眼,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第三字因不在声眼上,唐人较多变通;甚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这两种句式,声眼已不合定式,唐人也常用于近体诗,课文中都作了提示。今人概视为拗句,这都是后人的看法,唐人并无拗句之说。 近体诗所谓的格律,律就是上面说的声调规则,格则体现于除首尾两联之外中间各联要求对仗的规定。对仗也称对偶,是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之美,与汉语以单音节词为基本单位的特点有关,起源于最古老的文献,在汉魏南北朝辞赋中得到极大的发展。唐代近体诗规定首尾之外的各联都要求对仗,与同时代的骈文、律赋一起将偶俪的修辞手段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相比骈文和律赋,近体诗对对仗的要求更为严格,不光句法、声调要相对,词性也必须相对,粗说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再往细里说,名词中还分天文、地理、人名、器物、职官、州郡、干支、卦象,等等,难以悉数。日僧空海所编的《文镜秘府论》收有一些唐人论对仗名目的专文,可供进一步学习和练习。除了课文中许多作品的示范外,本册还专辟一个单元陈列四种五律对仗的非常规格式,为读者的学习对仗开拓视野。 五律是唐代近体诗的基本体裁,与汉魏六朝五言诗一脉相承,充分吸收了前代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更兼科举考试采用六韵八韵排律,诗人们无不用心研练五律写作的技巧,使五律称为唐代成就最高的诗歌体裁,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杰作。其他体裁,唐人的创作也达到后世难以企及的水准,适宜为初学师法。为此,本册课文以唐代五言作品为主,照顾到初盛中晚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家,选择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来呈现五言诗写作的基本知识和丰富技巧。但因篇幅有限,一斑窥豹,难见全体,所以诗课中选录了更多的作品,供大家揣摩和参照。需要说明的是,诗法部分对作品的解读和分析都着眼于写作技巧的理解和学习,与通常的诗歌欣赏着眼点有所不同,往往不作一字一句的细致诠释,这是要请大家理解的。所有讲解和评论都出自作者个人的研究和见解,如有不同于通行选本注释和评析之处,请多参照斟酌取舍,有讲错的地方人欢迎批评指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