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翼远:心为身之主宰,心身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股与道十三篇 2025-03-26 发布于上海

   心身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健康,是体质的正能量;心灵健康,是心灵的正能量。爱因斯坦曾说:“能量会相互转换”。一个人的心灵健康,精神可以变物质,身体就能健康。如果心里是怨、恨、恼、怒、烦,转换成物质,就会造成对身体的伤害。万物从无到有再回归到无,无既是一切事物的终点也是起点。心身一体,无形决定有形,心为阳,身为阴,心为身之主宰,心灵健康身体才会健康。

    心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隐形翅膀,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压、焦虑或抑郁等负面的情绪中,即使他的身体健壮无比,也难免会被这些负面情绪逐渐侵蚀。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患病的风险,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相反,一个心态乐观、情绪稳定的人,即使面对生活的挑战,也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应对,身体自然也会更加健康。而且,心灵的健康还关乎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即使身体没有疾病,但如果内心充满痛苦、焦虑和迷茫,也难以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现在人物质的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提高,非常注重自身的营养和保养,几乎每个人都成了养身专家,早上该吃什么,晚上该吃什么,每天要保证摄入多少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都计算的清清楚楚,仿佛比专家还专家,唯独忘记了养心,导致大量的抑郁症、亚健康、慢性病依旧在蔓延。

   在这个追求效率与速度的时代,我们不应忘记,真正的健康是身心合一的和谐状态。心健康与身体健康如同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身体需要食物的滋养,心灵更需要文化来滋养,提升自身智慧,以造就丰盈富足的灵魂,培养关爱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人性的贪、嗔、痴,会出现狭隘、偏见、迷茫、执着等诸多问题,困惑我们的人生旅程,阻碍我们的幸福获得、扰乱我们的人际关系,影响我们的事业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是心灵的宝库,传递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生活理念。传统文化如同无声的细雨,润泽着我们内心的每一寸土地,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经典文化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启迪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认知。当我们沉浸于经典的文化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内心深处的触动和共鸣,洗涤内心污垢和灵魂,具有强大的滋养力量。让我们在真、善、美的熏陶中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和升华,从而使心灵得到滋润和成长。


   心灵的健康确实是一种深层次的、更为本质的健康。心灵健康的人通常具备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价值观。他们能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韧,不被外界的负面因素所左右,内心始终充满着宁静与平和。

  心灵的健康是真正健康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心理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看,心灵的健康意味着拥有积极的情绪、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稳定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一个心灵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保持乐观的态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清晰而客观的认知。

   心灵健康意味着能够清晰地认识和接纳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陷入过度的自我否定或自负。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被负面情绪所左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同时,具备积极的思维方式,从困境中看到希望,从挫折中汲取经验。

  《黄帝内经》是指导我们终极健康的经典,主张形神俱养才能身心和谐。一是养形,方法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均衡的饮食不仅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也是维持大脑正常运转的保障;充足的睡眠则是身心恢复的基础;劳逸适度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释放压力,改善心情。反之,当身体感到不适时,我们的心情也容易受到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二是养神,方法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强调在调节饮食、起居和运动的基础上,保持内心的恬淡,顺其自然,乐观积极,仁爱慈悲,减少杂念,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生命是形与神的结合体,形为标,神为本,养生以养神为本。今时我们都重视养形,特别是重视调节饮食。比如,现代营养学强调营养,这其实是养形,但光是养形还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养神。养生重在养神,养神就是如何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儒家养生强调:“修身在正其心”。但如果内心不正,养生的效果必然很差。当心被各种情绪给牵绊羁留的时候,心就不能履行其职,就会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结果就是不但心中有了忧虑、烦恼等各种负面情绪,而且累及身体,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心正则身正,最终达到心身和谐的健康状态。

  生活中所见,重视养生的人很多,但真正知道正确养生的却极少。多数人都是在看得见的食物和身体上下功夫,依赖外物来维持生命与健康,营养品、保健品固然有效果,但都是在外求。我们更应该注重养心,内求于本是具足的心。

   诚如《内经》所言,如果我们能真正达到清静无为,一切顺其自然,不要人为地去做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使自己放松下来,心平静下来,把自己放空,使自己融入天地之中,那么,其生命一定灿烂且安稳。

   俗话说:“说着容易做着难”。难在何处?难在放不下,难在总是有各种执着以及各种自我。内心不能恬淡,精神不能内守,总是处于躁动、喧嚣、扰乱之中,试问,如何能“真气从之”呢?

   怨、恨、恼、怒、烦这些都是负面情绪。越是有这样的情绪的人,其生命的能量值就越低,其生命层次也就越下降,其健康也越差。反之,如果能有爱、喜悦、宽恕、平静、平和等这些都是正面情绪,其生命的能量值就越高,其生命层次也就越上升,其健康也就越好。心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循环联系。因此,真正的健康,是身心和谐统一。实际上,人生的真谛,就是保持心身的平衡和和谐。


          分享让知识更有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