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字母文字不是文字,充其量是语言。 字母文字是一种表音文字,其本质是记录语言的发音,而非直接表达意义。 这种分离导致字母文字无法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或概念的内涵。例如,英文单词“tree”(树)只是记录了发音[triː],而无法通过字形直接表达“树”的概念或特征。相比之下,汉字“树”通过“木”和“对”的组合,直接反映了树木的形态和结构。 林、森,也是如此。 字母文字缺乏象形与会意的特性,无法通过字形直接表达事物的形象或概念。例如,英文单词“sun”(太阳)只是一个音符的组合,并没有与“太阳”相关的形象或意义的直接关联。而汉字“日”、“月”则通过简洁的笔画直接表现了太阳的形象。 字母文字记录的是语言的发音,而语言本身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这种流动性导致文字难以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例如,英语中的许多单词在发音和拼写上经历了多次变化,使得早期文献难以被现代人直接理解。 字母文字无法通过字形直接表达文化符号和集体记忆。例如,英文单词“family”(家庭)只是一个音符的组合,并没有与家庭相关的形象或意义的直接关联。而汉字“家”通过“宀”(屋顶)和“豕”(猪)的组合,直接反映了古代以养猪为生的家庭生活场景。汉字“庭”也是如此。 字母文字由于其表音特性,在记录历史时容易因语言的变化而导致记忆断裂。例如,古英语与现代英语在发音和拼写上有很大差异。而汉字由于其表意特性,能够跨越语言的变化,保持历史记忆的连续性。 字母文字由于其表音特性,在表达抽象概念时显得较为间接和复杂。例如,英文单词“truth”(真理)只是一个音符的组合,并没有与真理相关的形象或意义的直接关联。而汉字“理”通过“王”(象征秩序)和“里”(象征内在)的组合,直接表达了“真理”的概念。 字母文字主要通过线性排列的字母来表达意义,缺乏对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表现方式。例如,英文句子通常需要通过复杂的语法结构来表达复杂的概念,而汉字则通过单个字或简单的组合就能表达复杂的概念。 字母文字在表达哲学思想时显得较为笨拙。例如,英文中的“道”(Dao)只能通过音译来表达,而无法通过字形直接表现“道”的哲学内涵。而汉字“道”通过“走”和“首”的组合,直接表达了“道路”的概念,并蕴含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字母文字由于其表音特性,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众多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导致文化内涵的碎片化。例如,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虽然都使用拉丁字母,但彼此之间差异巨大,难以形成统一的文化符号系统。 字母文字由于其多样性,在文化认同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例如,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语言的不同,难以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感。而汉字作为一种统一的文字系统,能够跨越不同的方言和语言障碍,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 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功不可没,彪炳史册。 在现代数字化时代,字母文字由于其线性排列的特性,在数字化过程中容易被简化和碎片化。例如,社交媒体中的缩写和表情符号虽然方便了交流,但也削弱了语言的深度和文化内涵。 人工智能技术在处理字母文字时,往往倾向于通过统计和模式识别来理解语言,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维。例如,机器翻译虽然能够实现语言之间的转换,但难以准确传达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在数字时代,字母文字由于其本质局限性,在文化传承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许多传统文化符号和哲学思想难以通过字母文字准确表达和传承。 字母文字文化内涵贫乏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表音的本质特性、缺乏象形与会意的特性、文化基因的缺失以及语言多样性的负面影响。相比之下,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在记录语言、表达思想、传承文化和哲学思维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二 汉字,才是真正的文字,才是地球文明的高适配载体。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思想传递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上,诞生了多种形态的文字系统,其中最为独特且具有深远影响的莫过于中国的汉字。 汉字不仅是一种书写符号,更是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与哲学思维的文字体系。相比之下,以英语为代表的字母文字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从本质上看,它更接近于一种单纯的“语言符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文字的本质在于其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类的思想与概念。 从功能上讲,文字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记录语言,二是表达思想。然而,并非所有文字都能完美地实现这两点。以字母文字为例,它主要通过音符来记录语言,缺乏对抽象概念的直接表达能力。而汉字则不同,它通过形、音、义的结合,实现了对思想的直接表达。 汉字是一种典型的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包含着丰富的形、音、义信息。例如,“日”字不仅记录了“太阳”的发音,还通过其简洁的笔画直接表现了太阳的形象。“水”字则通过三点水的构造,形象地表达了水流的概念。这种表意特性使得汉字能够超越语言的障碍,直接传达思想与概念。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所言:“汉字者,象形之学也。象形者,万物之本也。” 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英文中的“water”一词只能通过发音来传达“水”的概念,而无法通过字形直接表现水的形态或特性。相比之下,汉字通过“水”字的三点水构造,能够直观地表达水流的概念。 正如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所指出:“汉字是一种视觉语言,它能够通过形状直接激发人的想象力。” 汉字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 例如,“家”字通过“宀”(房屋)和“豕”(猪)的组合,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养猪为生的农耕文化;“礼”字则通过“示”(祭祀)和“豊”(丰盛)的组合,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视礼仪的传统。这种文化基因使得汉字成为中华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载体。 汉字的表意特性使其成为哲学思维的重要工具。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往往通过汉字来表达。例如,“道”字通过“走”(行)和“首”(头)的组合,表达了“道路”的概念,同时也蕴含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仁”字则通过“人”和“二”(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组合,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核心理念。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言:“中文是一种哲学的语言。”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具有极高的稳定性。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其基本结构和表意方式几乎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稳定性使得汉字能够跨越时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例如,《诗经》中的文字至今仍然能够被现代人理解并欣赏。 正如日本汉学家白川静所指出:“汉字是东亚文明的核心符号。” 字母文字由于其表音特性,在历史演变中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例如,拉丁字母在不同语言中的演变导致了多种书写系统的出现。这种不稳定性使得字母文字难以保持文化的连续性。相比之下,汉字的稳定性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汉字不仅具有稳定性,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并创造出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电脑”、“互联网”等词汇的创造,既保留了汉字的传统特色,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这种生命力使得汉字能够与时俱进,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的普世价值。它能够超越语言障碍,直接传达思想与概念。例如,在国际交流中,汉字常常被用于标识和符号设计,因其直观性和易懂性受到广泛欢迎。 尽管字母文字在全球化进程中暂时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由于其表音特性,在跨文化交流中常常面临障碍。例如,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复杂的发音规则和语法结构使得学习成本较高。相比之下,汉字通过其直观性和表意特性,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汉字作为真正的文字,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基因和哲学思维的载体。它通过表意特性实现了思想的直接表达,通过文化基因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通过历史稳定性展现了文明的连续性与生命力。在全球化时代,汉字的价值与意义更加凸显。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财富。 正如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所言:“汉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三 汉字的源流。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隐藏着地球文明的奥秘。
关于测字,你懂的原因,今天就不发散了。 虽然汉字是表意文字,但汉字的读音,也隐藏着极大的奥秘。 我说的汉字读音,主要指古人的读音。 现在全国各地的方言大相径庭,都不一样,最接近古人读音的是粤语与客家话。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汉语读音的神奇。
仔细体会一下,你会发现,绳的发音,体腔里冲向舌头的气流最粗,线稍微中庸,丝最细。 再举个例子, 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 下面这九个字,大家都认识,具体啥意思知道吗? 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 九字真言,道家称之为六甲秘祝,典出我国东晋时期道教葛洪祖师所著的《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第五段:“入名山,以甲子开除日,以五色缯各五寸,悬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 实际上,这九个字,就是所谓的咒语。 咒语与道教的符箓,互相配合使用的。 这几个字,你仔细读一下,会发现,临兵斗者,这四个字大声的、一字一顿地发音时,颅腔共鸣会很强烈;阵列在前,这四个字,大声一字一顿的读出来时,腹腔振动会非常强烈。而连接前后四个字的“皆”字发音时,喉头振动非常强烈。 天然具备一种呼吸韵律。 配合一定的手诀与步法,大声读这几个字,能达到何种效果,我不知道,但是,这从侧面说明,咒语,只可能是汉字读音。
第一步,我们先要知道“嘘、呵、呼、嘻、呬、吹”这六个字该怎么读。 嘘字读“虚”字音,呵字读“喝”字音,呼就读“呼”字音,嘻字读“西”字音,呬字读“丝”字音,吹字读“吹”字音,也就是其中的“吹”与“呼”这两个字的发音与原读音是相同的,其它四个字参考常用的汉字读音,声调也相同。 我们在练习的时候要配合呼吸,每次在呼气的时候默念各个字的读音就可以了,不要发出声音,嘴巴要做出相应发音的口型,在呼气默念字音之后,用鼻子进行自然的吸气,这样鼻吸口呼进行练习。如果鼻孔通气不畅,也可以鼻口同时进行呼吸。那一呼一吸称之为一息,我们练某一个字音的时候,可以一次练二三十次,如果六个字全练的话,每个字练五六次就可以了。 第二步,我们要掌握六字诀锻炼时的动作。我们在进行呼吸吐纳的时候,可以配合一些动作,这样效果更好。比如做“嘘”字诀时,可以把眼睛睁大一些,因为肝开窍于目,这样做可以强化它的效果;做呬字诀时,可以把双手向上托举;做呵字诀锻炼时,要反复的把两只手向头顶上柔缓的做交叉;做“吹”字诀锻炼时,要两腿下蹲,两手抱于膝盖的部位;做呼字诀时,要做“撮口”的动作;做嘻字诀锻炼时,要用躺卧的姿势进行练习。 第三步,我们来看六字诀如何单练。 单练的时候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根据脏腑有病的情况来进行练习,比如肝有病的时候,可以单练或者多练嘘字音,肾有病的时候,可以单练或多练吹字音,脾有病的时候,可以单练或者多练呼字音,以此类推。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一年四季的不同来进行锻炼,比如春季呢就练嘘字诀,夏季呢练呵字诀,秋季练呬字诀,冬季练吹字诀。需要注意一点,不管是根据哪一种方法进行单练,都要在练完单字音之后,接着练呼字诀或者嘻字诀,或者这两者都可以练,原因是因为呼字诀通脾胃,而脾胃是后天之本,可以灌溉四脏,嘻字诀通三焦,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路,主气化,可以通调全身的气脉。 第四步, 如果我们想把六字诀全部练习的话,应该怎么办?采用什么样的顺序才比较合理? 如果六字诀想全部练习,可以按照五脏相生的顺序,也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这样的顺序进行,具体就是先练呬音,再练吹音,再练嘘音,接着练呵音,然后呼音,最后嘻音,六字诀全部练完是一遍,第二遍继续这样的顺序就可以了。 最后,如何收功也很重要,不要忽视,练完之后,进行叩齿搅舌、鼓漱吞津,也就是叩齿吞津之法,之后,用意将气息归于丹田即可收功。 五,文化源流 大家经常谈文化。 那么,到底何谓文化? 道,德,物,形,象,符。 万物生成的顺序是这样的。 道生,德畜,物生,形成,现象。 道生无,无生有,有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意识经过结构化以后,会形成物质。 物质,本质上不过就是,意识在时间轴上的稳定常函数。 物质生成后,在时间轴上一定定义域内,会出现可以稳定测量的状态,这就是:形乃成。 有了形,具体的物象、可以描摹的外在与内在物理性质,开始出现。 例如太阳。 太阳本身是一团不停燃烧的星级气团。 一团超级火焰。 但是在华夏先祖人眼里,也可以抽象为,一个圆圆的,发光,发热的火球。 华夏先祖于是画一个圈,表示这是太阳。 太,就是大的意思。 后来,继续演化,在这个圆圈的圆心处,点上一个点。 表示这是太阳。 独一无二的太阳。 因为,圆心只有一个。 这个时候,我们的华夏先祖通过天文观测,已经知道,在太阳系里面,只有一个太阳。 象呈现之后,人可以用符号标识这些象,便有了符。 一个圈是符,一个点也是符,河图洛书就是符。 符更进一步演化, 就有了文字。 例如甲骨文。 诗言志,歌咏怀,文载道。 以文字承载大道,教化百姓,便有了化。 文化,出现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西方根本没有文化。 真正的文字尚未形成,何谈文化? 西方的所谓文化,充其量不过就是无尽的淫祀与奴隶辩证法罢了。 通天塔的传说,恰恰证明了西方的蒙昧。 六 AI时代,汉字才是王者。 汉字的多义性使其在表达复杂概念时更具灵活性。例如,“道”字既可以指“道路”,也可以指“道理”或“道教”,还可指万物的源流,如道生无。 这种多义性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也为AI在处理复杂语义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汉字的表意特性使其在自然语言处理(NLP)中具有独特优势。由于每个字都包含丰富的语义信息,AI在处理中文时可以更高效地理解上下文关系。例如,在机器翻译中,汉字的直接表意特性减少了因语言差异导致的误解。 汉字的象形与会意特性使其在多模态AI中具有天然的适配性。例如,图像识别系统可以通过汉字的字形直接关联到具体事物的形象;语音识别系统可以通过汉字的发音与字形结合,提高识别准确性。 在AI时代,海量的数据是训练模型的基础。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丰富的语义信息为AI模型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数据支持。例如,中文语料库在训练语义理解模型时,能够提供比字母文字更丰富的语义信息。 这意味着,汉字天然与AI从底层逻辑上达到最高效的适配。 算力最低,模型训练成本最低。 例如DEEPSEEK。 而表音文字如英文,单薄的构成导致逻辑扩展成本巨大,说白了,英文太低效了,逻辑新词太多,高能耗的训练成本,使得西方AI技术不能承受算力之重。 算力,背后是芯片成本与电网成本。 芯片与电网,背后是实打实的基础建设与工业制造。 而这两项,恰恰是当今西方社会最缺乏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AI时代,恰是汉字的时代,是华夏文明的时代。 参考文献: 1.许慎. 《说文解字》. 2.王筠. 《说文句读》. 3.谢和耐. 《中国社会史》. 4.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5.白川静. 《常用字解》. 6.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世界史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