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州漫话(九十二) 灵宝谚语(二) “娘娘山戴帽,伙计们睡觉。”阴雨快来临时,由于云层灰暗且低,往往压住山头形成“山戴帽”,因此它是阴雨天或连续降雨的前兆。农人只有在雨天才能有时间得以休息。 “月月怕下初四雨,一月只能晴九天。”农历初四接近新月,地月引力增强,可能通过大气潮汐影响水汽输送,诱发持续性降水。 “(九月)初九没雨看十三,十三没雨一冬干。”重阳节前后若无雨,表明东亚大槽或副热带高压较强,抑制暖湿气流北抬;若九月十三继续无雨,则西伯利亚高压持续控制,冬季冷空气活跃但水汽不足。 “早上起雾,中午晒死兔。”夜晚地面辐射冷却,使得近地面的水汽凝结成雾。而第二天太阳出来后,地面受到太阳辐射加热,导致气温迅速上升,形成高温天气。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暖湿气流持续输送水汽,遇冷空气抬升成云致雨;雨停后暖空气短暂占据主导,云层消散转晴,循环往复。 “亮一亮,下一晌。”道理同上。 “烟囱不冒烟,必定要变天。”阴雨天气来临前,大气压降低,导致烟囱内外气压差减小,减弱了烟囱的“吸力”。此时烟因动力不足难以顺利上升,甚至出现倒灌现象。 “烟上天是好天,烟扑地有潮气。”晴天时高气压控制,大气稳定,垂直气流弱,烟受热均匀上升,形成直立的烟柱;阴雨前气压降低,近地面湿度增大,烟雾颗粒吸附水汽变重,难以上升。 “盐罐返潮,大雨难逃。”盐具有强吸潮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阴雨前空气中湿度显著升高,盐粒因吸水潮解形成返潮现象,成为天然的“湿度计”。 “三月桃花雪”。冬春交替期,强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剧烈碰撞,形成倒春寒从而降雪。 “头伏有雨,伏伏雨,头伏没雨,伏伏干。”头伏降雨反映海洋暖湿气流活跃,副热带高压北抬,促使冷暖空气持续交汇形成降水。头伏无雨则表明西伯利亚高压占优,抑制水汽北进,导致大陆性干热气团控制;头伏天气系统具有“惯性效应”,头伏降雨后,东亚季风环流稳定性增强,降水概率逐伏递增。头伏干旱触发“正反馈”机制:地表水分蒸发减少→空气湿度降低→云层难以形成→干旱加剧。 “秋后一伏,热死老牛。”立秋后副热带高压仍强势,形成“秋老虎”天气,表现为高温、高湿。 “月有风圈”。卷层云多位于锋面系统前缘,预示冷暖空气交汇引发气压梯度变化,导致风速增强。 “星星稠,雨点流。”高湿度环境下,大气中悬浮的水滴或冰晶增多,导致星光散射增强,视觉上呈现“星星密集”现象,而湿度升高通常是降雨的前兆。 “八月十五滴一星(雨),正月十五雪打灯。”天气系统存在周期性波动,例如冷空气活动间隔150天左右可能重现,导致中秋云层遮蔽与元宵降雪形成呼应。 “正月十五雪打灯,当年多是好收成。”积雪融化后缓慢渗透土壤,补充地下水,为春耕提供充足水分,尤其利于冬小麦返青和春播作物萌芽。 “九月雷公发,大旱一百八。”秋季冷空气南下频繁,正常气候下空气干燥,雷雨罕见。若此时打雷,表明大气环流异常,冷暖气团剧烈碰撞触发雷雨,但后续冷高压控制易导致长期干旱。 “云行南,水成潭;云行北,小学生干研墨;云行东,一场风;云行西,潎死鸭子灌死鸡。”云行的方向带来天气变化。墨读密;潎读piè,在此为淋了一场大雨的意思。如,今儿赶集潎了一场白雨。白雨即暴雨。 “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初二降水则可能触发“天气韵律”,即冷暖气团持续交汇或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未来多天阴雨连绵。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长期晴朗导致空气干燥,正常条件下难以形成大雾。若此时出现大雾,表明暖湿气流(如南方水汽)入侵,与本地冷空气交汇形成雾,预示冷锋即将南下触发降雨;连续阴雨后,若夜间放晴、地表辐射降温强烈,水汽凝结成雾(辐射雾)。此类雾形成后,表明冷高压系统控制,大气趋于稳定,天气转晴。 “十雾九晴”。白天太阳辐射增强,地面升温促使雾滴蒸发;同时晴天大气透明度高,阳光穿透云层后进一步加速雾的消散 “石头云,晒死人。”云层多伴随低湿度环境,地表吸收的热量难以通过蒸发散热,导致白天高温持续。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衣)。”每次降雨后冷空气占据主导,导致气温阶梯式下降。 “西风顺南山,东风溜河边。”山脉走向为东西向,西风受山体阻挡后沿山麓一侧流动,形成“顺山”路径;东部的暖湿气流,与河流走向平行时,气流沿河谷低地延伸,形成“溜边”现象。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晨雨多为局部对流雨或锋面残留降水,云层薄、覆盖范围小,易被日照加热后蒸发或抬升消散;夜间降雨多由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缓慢交汇引发,两者势均力敌导致锋面滞留,降水时间长。 “一九二九,闭门死守;三九四九,冻破石头;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遍地耕牛;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数九曲儿,把天气由冷转暖作以形象的描述。杨落地即杨絮从树上掉落。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冬至前后北半球太阳辐射最弱,但地表仍持续散失热量,至“三九”时地面热量支出达最大值,气温降至全年最低; 夏至前后太阳辐射虽减弱,但地表吸热仍大于散热,热量持续累积至中伏达到峰值,形成全年最高温。 “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出来明晃晃。”月亮在人们的视线中变化过程。 “秋后西风雨”。立秋后,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西风常携带冷空气南下。当冷空气与尚未完全撤退的暖湿气流相遇时,易形成锋面系统,触发持续性降雨。 “二八月乱穿衣”。北方地区农历二月和八月气候不稳定,时冷时热,小孩、老人和成年人的体感各异,人们的衣着有厚有薄,差异悬殊。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这是因为夏季的炎热并不是持续不断的,而是一个由弱转强再转弱的过程。小暑若已达到极致的炎热,意味着高温天气提前到来,随后在大暑时节,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地面热量的累积与散发的平衡调整,以及可能的降雨增多,气温相对会有所下降,因此会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 “墙湿一板,地湿没深浅。”旧时的农村围墙用土夯成,俗称“打墙”,打墙护土的工具为木板,高约四十厘米左右,墙打好经阳光照晒干透相当结实,一般的降雨只是淋湿墙脊,若能淋湿一板墙的厚度,往往会在秋雨连绵时才有可能发生这种现象。说明此时的降雨量土壤的水分已超出饱和,会发生灾害。 “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冷锋推动暖湿空气抬升,触发对流云团,形成雷雨大风,发生前会出现静稳闷热期(能量积累阶段)。 “北雨不过河,过河没拾过。”河即黄河。秦岭山脉对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形成天然屏障,降雨通常难以跨越黄河向南扩展。没拾过即无法收拾。 “霍雷大雨点小”。雷电活动释放的静电能占云内总能量比例较高,但用于抬升水汽形成降水的动能不足。霍,突然,极速。 “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没晴天。”干旱期盛行东南风时,常受副热带高压主导,下沉气流抑制水汽抬升,空气干燥,难以形成有效降水。涝时东南风推动暖湿空气沿锋面抬升,形成持续性层状云降雨。 “蜘蛛结网天放晴”。蜘蛛通过体表感受器探测空气湿度变化,低湿度时更易织网。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强风多由冷锋过境或强对流天气触发,系统移动速度快,导致降雨。无风环境下,云系滞留且垂直运动减弱,易形成层状云持续性降水。 (未完待续) 作者微信号:yxg84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