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 ![]() ![]() (1)GB 478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修订) (2)GB 4789.3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计数》(修订) (3)GB 4789.3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修订) (4)GB 4789.4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诺如病毒检验》 (修订) (5)GB 31615.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制定)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2025版与2016版大肠菌群检验标准,清晰阐述修订的关键变更与发展趋势,以期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深入理解并掌握食品检验领域最新动向。该标准将取代GB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其修订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 增加检测方法选择性(如均质器应用) 2. 完善特殊品类检测方案(乳制品专项) 3. 构建分级判定体系(典型/非典型菌落) 4. 建立容错处理机制(空白对照异常) 5. 强化标准可操作性(新增示例说明) 1 标准框架调整 1. 检验原理修订 · 删除原版“检验原理”章节 · 保留MPN法(最可能数法)原理说明 · 移除平板计数法原理描述 2 术语体系优化 · 细化“大肠菌群”等核心术语定义 · 删除"最可能数(MPN)基于泊松分布..."的数学理论描述 · 强化操作相关术语的实践指导性 3 实验设备与材料更新 1. 新增设备要求 - 30±1℃恒温培养箱(针对乳制品检测) - 无菌接种环、无菌试管等耗材 - 大肠菌群计数测试片(4.8条款新增) 2. 设备参数调整 - 水浴箱温度由“46±1℃”扩展为“48±2℃” - 取消菌落计数器的强制配备要求 4 检测流程优化 1. 培养时间调整 · BGLB肉汤培养时限由48±2h改为24-48h · 复发酵实验建立24h/48h双观察节点 2. 操作方法改进 - 液体样品增加均质器振摇选项; - 取消稀释过程"换用吸管吹打"的硬性规定; - 规范初发酵实验操作表述。 5 大肠菌群平板法接种与培养的修改 1.培养基处理 · 培养基保温温度同步调整为48±2℃ 2. 乳制品检测规范 · 明确乳制品采用30±1℃培养(18-24h) · 基于研究数据佐证温度调整的科学性 3. 菌落判定标准 · 细化典型/非典型菌落形态学特征 · 新增15-150CFU双稀释度处理规则(参照附录D) 6 结果处理更完善 1. 计算规则 - 细化空白对照异常处理方案 - 新增多场景计算结果修约规范 2. 报告标准化 · 增加示例说明不同检测情形的报告方式 · 强化与附录D的协同应用机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大肠菌群(Coliforms)计数的方法。 本标准第一法适用于大肠菌群含量较低的食品中大肠菌群的计数,第二法适用于大肠菌群含量较高的食品中大肠菌群的计数。 3.11 无菌接种环:10 µL(直径约 3 mm)。(新增) 3.12放大镜(新增)或菌落计数器 第一法 大肠菌群MPN 计数法 5 检验程序 大肠菌群MPN计数的检验程序见图1。 ![]() 图1 大肠菌群MPN计数法检验程序 6.1.1固体和半固体样品: 无菌操作称取 25 g 样品,放入盛有 225 mL 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杯内,8 000 r/min~10 000 r/min 均质 1 min~2 min;或放入盛有 225 mL 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 1 min~2 min,制成 1:10 的样品匀液。 6.1.2 液体样品:用无菌吸管吸取 25 mL 样品置于盛有 225 mL 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或放入盛有225m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in~2min,制成 1∶10的样品匀液。当样品不适宜进行体积取样时,按6.1.1操作。 6.2.1 每个样品,选择 3 个适宜的连续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液体样品可以选择原液),每个稀释度接种 3 管 LST 肉汤,每管接种 1mL(如接种量超过 1 mL,则用双料 LST 肉汤)。从制备样品匀液开始至接种到 LST肉汤完毕,全过程不得超过15min。 将已接种样品的LST肉汤管置于 36℃±1℃培养24h±2h,检查产气情况。24h±2h小倒管或产气收集装置内有气泡产生,或轻轻振摇 LST肉汤管可见试管内有细密气泡不断上升者,判断为产气,产气者进行复发酵试验(确认试验)。如未产气则继续培养至 48h±2h再检查产气情况,产气者进行复发酵试验;培养至48h±2h,仍未产气者判断为大肠菌群阴性。若培养至 48h±2h,所有 LST肉汤管均未产气,按照附录 B中的 MPN检索表,报告每克(毫升)样品中大肠菌群的 MPN值,以 MPN/g(mL)表示 。 轻轻振摇各产气的LST肉汤管,分别用接种环取培养物1环,转种于BGLB肉汤管中,36℃±1℃培养24h±2h,检查产气情况,产气者判断为大肠菌群阳性;未产气者则继续培养至 48h±2h再检查产气情况,产气者判断为大肠菌群阳性,仍未产气者判断为大肠菌群阴性。(原标准36℃±1℃培养48h±2h,观察产气情况。产气者,计为大肠菌群阳性管。) 7 结果与报告(原标准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的报告) 根据复发酵试验中3个适宜连续稀释度中大肠菌群阳性的管数(如连续的稀释度超过3个,根据附录C确定最适的3个连续稀释度),按照附录B中的MPN检索表,报告每克(毫升)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值,以MPN/g(mL)表示。(原标准按7.3确证的大肠菌群BGLB阳性管数,检索MPN 表(见附录B),报告每g(mL)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 值。) 第二法 大肠菌群平板计数法 ![]() 图2 大肠菌群MPN计数法检验程序 9.2.1 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选取 2个~3个适宜的连续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液体样品可以选择原液) ,每个稀释度接种2个无菌培养皿,每皿1mL。同时取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加入2个无菌培养皿作空白对照,每皿1mL。(原标准取1mL生理盐水加入无菌平皿作空白对照) 9.2.2尽快将冷却至48 ℃±2℃的 VRBA倾水平静置待其凝固。从制备样品匀液开始至倾注VRBA完毕,全过程不得超过15min。琼脂凝固后,再均匀覆盖3m~4VRBA至整个平板表面。覆层的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于36℃±1℃培养18h~24h。对于乳及乳制品应置于30℃+1℃培养18h~24h。 (原标准及时将15mL~20mL融化并恒温至46℃的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VRBA)约倾注于每个平皿中。小心旋转平皿(避免摇出培养基),将培养基与样液充分混匀,待琼脂凝固后,再加3mL~4mLVRBA 覆盖平板表层。翻转平板,置于36℃±1℃培养18h~24h。) 9.2.3 若采用大肠菌群计数测试片,则按其说明进行操作。(新增) 9.3 平板菌落数的选择 9.3.1观察并计数菌落,必要时用放大镜或菌落计数器。选取所有菌落数在15CFU~150CFU之间的平板,分别计数平板上出现的典型和可疑大肠菌群菌落。典型菌落为红色至紫红色,菌落周围可带有红色沉淀环,菌落直径一般大于0.5mm。可疑菌落为红色至紫红色,菌落直径一般小于0.5mm。(原标准典型菌落为紫红色,菌落周围有红色的胆盐沉淀环,菌落直径为0.5mm或更大,最低稀释度平板低于15CFU 的记录具体菌落数。) 9.3.2若有2个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在15CFU~150CFU之间以及其他情形的菌落数选择,按附录D的规定执行。(新增) 9.4确认试验(原标准证实试验) 从同一稀释度的 VRBA平板上挑取典型和可疑菌落各5个,典型或可疑菌落少于5个者,则挑取其全部菌落。每个菌落接种1支BGLB肉汤管,36℃±1℃培养24h±2h,检查产气情况,产气者为大肠菌群阳性;未产气者则继续培养至 48h±2h再观察,产气者为大肠菌群阳性,仍未产气者为大肠菌群阴性。 10.2 若空白对照上有菌落生长,则此次检验结果无效。 10.3 称重取样以CFU/g为单位报告结果,体积取样以CFU/mL为单位报告结果。 ![]() ![]() ![]() ![]() ![]() ![]() ![]() ![]() 文字编辑:食品小测; 内容审核:食品小检; 封面图片:创客贴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