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岁后的“性与爱”:年轻时贪图新鲜肉体,到老了只想寻求慰藉

 来开好运 2025-03-28 发布于湖北

看到一则新闻:浙江义乌一名91岁老太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老伴走了20年,儿女不在身边,一个人住空旷的屋子,她有时会收留一些流浪汉搭伴。

其中两三名,向她提出同床邀请。

或许是因为寂寞,又或许是因为糊涂,她同意了。

结果,成了义乌市最年长的艾滋病患者。

得知母亲确诊,儿女震愕极了:“她已经91岁了,怎么可能还有性需求?”

评论区也一片瞠目结舌:“这也太为老不尊了!”

然而,老年人的性问题,真的这么不堪吗?

金赛性学报告调查发现:94%的男性和84%的女性,过了60岁仍有性生活。

性学专家潘绥铭也提到:中国55-61岁年龄段的老人中,超过一半的人每月都有性生活。

目前,中国已有数万名老人感染艾滋病。

其中一个致病原因就是:羞于谈性,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生理需求。

老人是我们的父母、亲人、未来的样子,我们本该对他们比较了解。

然而,世人给老年人的性与爱,一直蒙着一层避而不谈的纱。

今天,我们就来把这层纱揭开。

01老人的性,并非我们想的那么禁忌

“我去探望爷爷奶奶,在他们的电视柜里发现一张色情影碟,封面是一对赤裸的老年男女。那时我刚上大一。”

已经年过四旬的读者,跟我讲述她内心深处堵了很久的秘密。

当时,那张影碟像会“烫手”一样,被她飞快丢进垃圾桶。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去探望过爷爷奶奶。

并非不想陪伴,而是太过尴尬:“80的人了,还看这种片子,我一想到心里就不舒服,实在不知道怎么面对他们。”

她的心态,其实也是你我的心态:由于社会伦理约束,我们对“性”原本就怀有羞耻感。

看到“性”发生在老年人身上,更会觉得:“真是老不羞!”

“这么大把年龄了还不自重!”

然而,老年人对性的需求,发生了一种变化:年轻时贪图新鲜肉体,到老了只想寻求慰藉。

2002年,WHO发布过一项调查结果: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下降,心理健康水平随之下降,容易感觉不到自己有价值。

从异性那里得到好感和欣赏,能让他们再次感到自信、快乐和生命力。

“一条”平台发布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

“近距离观察老年人的生活,你会发现,这里涌动着压抑的情爱欲望……

而老年人满足欲望的方式,并非通过亲密关系,更多是寻求陪伴、抚摸、注视、拥抱。”

电影《飞跃老人院》,用一幕场景鲜活地描画了这点:

身患绝症的老周,想在临死之前去日本找女儿。

为此,他组织了一群老人逃离老人院,其中就有一名失忆的老太太。

她错把老周认成自己老伴,整天跟着他寸步不离。

逃亡路上,老太太又是给他削水果,又是要他帮忙解裤带,十分依恋亲密。

老周很享受这份亲密,给她摘花做礼物。

后来,他病情恶化、生命进入倒计时,老太太把他搂在怀里。

他看着她说:“有你陪着我,我感觉很幸福。”

他不知道她是谁,不了解她,她也是如此。

但他们的确通过这份亲密得到了满足。

不在乎松弛难堪的肉体,不在乎衰老带来的羞耻,也不在乎彼此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

人老了,拥有一个白发苍苍还彼此相爱的人,就已经很奢侈。

人老了,不图那些干柴烈火、如狼似虎;

人老了,仅仅是抱在一起就觉得幸福。

02生命尾声的性,内核其实是“了却遗憾”

看纪录片《和陌生人说话:老年人的情爱江湖》,看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我今年71岁,交了几十个女朋友,老年人谈恋爱都很直接,因为剩下的时间不多。”

这句话,出自北京菖蒲河公园里一位来相亲的老年人。

胡大爷是菖蒲河公园的“常客”,面对记者镜头,他很坦率地“自曝情史”:

在大栅栏电影院做浪漫的事,一天四次,你疯狂我也疯狂;

一见面就很热情的接吻,搂搂抱抱,爱得发疯了,年轻时都没有过。

节目《和陌生人说话》截图

评论区有人看不下去:“就是个老流氓,有啥好采访的。”

然而,胡大爷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需求,是因为他曾为了照顾重病妻子,常年无性婚姻。

主持人问他:“没有想过离开她吗?”

他反问:“你忍心吗?”

看似“奔放不羁”的胡大爷,其实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每天亲力亲为去医院照顾妻子,直到妻子生命最后一刻。

妻子去世后,他经常带着妻子的布口袋,去她最常呆的小树下站着,睹物思人;

胡大爷不爱回家,家里一直乱糟糟的,也不想走回家那条路,因为会想起妻子。

节目《和陌生人说话》截图

他对妻子感情很深,甚至一直不再婚。

然而,他因为妻子重病压抑多年的需求,始终要被看到、被满足。

发展心理学认为: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会逐渐淡化,但老年人也是人,跟年轻人一样,需求不会凭空消失。

只是面对衰老、死亡的压力,他们满足需求的方式,更多通过追求一种“不后悔”的活法。

就像胡大爷,表面上是在寻求性,实际上是在了却未竟的遗憾。

很多老人像我们这样年轻时,压抑了情爱愿望,晚年成了心里一个结。

有人觉得“老了算了”,将心结带到坟墓里;

也有人敢解开这个结,在死之前了解这份遗憾。

就像徘徊在北京菖蒲河公园,不断问着“你看我行吗”、“咱俩试试吧”的老年男女;

节目《和陌生人说话》截图

以及83岁的美国超模Carmen Dell’orefice,对镜头坦率透露:“我一直都有男朋友。”

日本街访节目中90岁的老太太,也自曝:“我也要谈恋爱,也要和男朋友约会。”

他们并不异常,只是比普通人稍微勇敢了一些。

把那些藏着掖着的七情六欲,在生命步入尾声时畅快淋漓地抖出来。

就像北岛在《宣告》中写的: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我没有留下遗憾。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03正确看待老年的性,也是在正确看待自己

人对情感的需求是永恒的,它是人类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唯有与人建立情感链接,才能助力我们缓解对孤独、死亡的恐惧。

作为子女,也作为未来将会变老的人,我们不妨正视这份需求。

接纳老年人的压抑,多给他们一些关爱。

毕竟,性在某种意义上,不止代表了爱情与性生活,更代表了一种生命力。

性的压抑,也代表了生命力被压抑。

《老年人的情爱江湖》中,有人为家操劳半生,无暇打扮自己,老了去菖蒲河公园相亲,自卑局促:“我丑,不要拍我”;

有人年轻时羞于追求爱情,只想找个条件过得去的人补贴父母,老了哪怕遇上心动的人,也因为过于在乎条件错失姻缘。

节目《和陌生人说话》截图

这些年轻时打扮不了、追求不了,到老年,就变成了一份份压抑、一个个遗憾。

回望我们自身,是否也正在制造压抑和遗憾呢?

前文提到的来访者,十年没有去看过一次爷爷奶奶。

后来,她的爷爷去世了,看着殡仪馆里哭成泪人的奶奶,她突然意识到:

“我真正无法面对的不是影碟,而是正处在压抑中的我自己。

爷爷奶奶一生相爱,从不羞于谈情说爱,连这些老年人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为什么还不敢?”

之后,她经常去探望奶奶,偶尔还开车载她去旅行、兜风。

旅行期间,她遇到了心动对象,经过一年的相处磨合,顺利走入婚姻。

中老年人需不需要性生活?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这样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因为身体衰退,外界资源下降等正常的衰老因素,导致老年人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变得脆弱,因此更需要从亲密关系中获得亲密感和依恋感来克服内心的恐惧。

夫妻间的性生活能够为夫妻双方提供不可取代的亲密感和情感支持,缺乏性生活的夫妻,容易缺乏安全感,产生焦虑,影响自信。

在中老年时期更容易产生危机感,对人生的意义缺乏目标感。

所以,中老年时期,中老年夫妻有相互提供和获取亲密感和依恋感的需求,从而提高中老年时期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总结:中老年人能够进行性生活并且也需要性生活

“中老年人还谈'性’?老不正经!”

当然,更多的人依旧谈“性”色变,认为中老年人谈性生活就是老不正经。

这样的评论令我们惊讶,也让我们感到遗憾,当然这正是现实的写照。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一旦进入中老年后,似乎在人们的意识中都默认中老年人进入了“禁欲期”,如果再提及对性的需求就被冠上“老不正经”的帽子。

那些说“老不正经”的人不知道是否已经步入了中老年时期,即使是中老年人,是否也真实想过自己内心的需求,是否真正认为中老年人没有对性生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心理学解析:中老年人为什么没有享受性生活的权利?怎样实现合理权利?

对于已经走过了人生一半或者一大半的中老年人而言,自己做了半辈子的主了,为什么还不能实现“性”的合理权利,至少是和伴侣谈论“性”的自由权利呢?

谈“性”色变的氛围,让我们缺失对“性”的合理关注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舆论环境中,实际上不仅是中老年人,各个年龄阶段的大多数人都处于谈“性”色变的意识中。

但“性”却又是客观存在于人类身体和心理上的事实,由于文化的灌输,就把“性”这一块部分硬生生地从我们的认知中扣走,让我们的认知总是少了一块,存在缺失。

认知上有缺失,不代表客观上不存在。

所以当真正面临“性”的问题时,我们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思考方向,往往变得迷茫且无助,大多数人选择继续回避的态度沉默下去。

即使是有对性的需求,也选择自我压抑,闭口不谈,不敢或者不好意思说出口。

受沟通的影响:夫妻双方不就性生活进行讨论和沟通

实际上,不止中老年夫妻,年轻的夫妻间关于性生活的讨论也很少,但年轻的时候大家没有进入衰老期,问题不突出,哪怕没有关于“性”的沟通,单靠心领神会的默契似乎也影响不大。

中老年夫妻间不把“性”搬到明面上来讨论

当夫妻步入中老年时期,关于性生活的问题和矛盾会变得突出,但由于夫妻双方缺乏敞亮的沟通,可能很难仅仅通过沉默就能达到默契。

夫妻双方可能变得不明白彼此的心意和需求,以为携手走过半辈子了,进入如此熟悉的阶段,对方怎么还可能不理解自己的想法。一旦对方没有理解自己的意图,自己就会变得恼羞成怒,将性生活的不和谐上升到夫妻感情的问题,在婚姻关系中产生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如:怀疑、抱怨、烦躁、争吵。

但奇怪的是,夫妻哪怕是因为性生活的心理需求没有满足而导致的夫妻矛盾,夫妻间哪怕吵架也不会把话说明白,顾左右而言他,但就是不会把“性”搬到明面上,争吵的主题可能是因为周边的一堆事情,如:家务、人际关系、孩子等。但无论如何,就不会提到性生活的矛盾,这个最根本的原因。

缺乏沟通,可能会导致夫妻关系的恶性循环

不针对性生活矛盾进行沟通,情况可能会导致夫妻双方的感情进入如下的恶性循环:

夫妻间性生活出现矛盾,不沟通,但保留不满的情绪,通过负面情绪放大夫妻日常的小矛盾,从而转移为针对夫妻感情的矛盾;

夫妻感情的矛盾激夫妻间性生活出现更大的矛盾,但还是不沟通,从而上升为夫妻间更严重的矛盾;

夫妻感情出问题最后就变为双方都回避性生活,变得疏远,缺乏亲密感;

热战变为冷战,最后甚至出现分床睡、分房睡的现象。

所以,目前多少中老年夫妻在生活中出现邻居般的分床睡、分房睡的夫妻模式,都是因为这一恶性循环模式所导致的。

如果整件事情重来一次,在最初的时候夫妻间就针对性生活的问题保持开明、敞亮的沟通态度,把话说出来,把需求提出来,而不是转移为情绪问题,就不会将平日里的小矛盾通过不满情绪放大,上升为对夫妻感情的质疑和争吵,就不会导致夫妻本该在与子偕老的年龄段成为形同陌路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增加关于性生活话题的沟通,让夫妻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的模式

如果夫妻间能开门见山地讨论性生活的矛盾,解决问题,相互理解和包容,就能让夫妻关系进入如下的良性循环模式:

夫妻间性生活出现矛盾,通过沟通,双方理解、包容、支持,解决问题;

通过夫妻间的调试,相互协调保持性生活,缓解矛盾,夫妻维持亲密感;

亲密感增强,夫妻间相互扶持、理解、陪伴,减少衰老带来的负面情绪,降低烦躁感、恐惧感;

良好的心理状况能让日常生活变得平稳、和气,化解小矛盾,沟通大问题;

提升晚年生活质量、幸福感,增强人生意义感、目标感。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经历衰老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发现在性生活中自己的表现、感受发生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负面的消极情绪。例如,自卑、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等。

这些心理都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人因为这些负面情绪,不敢和伴侣沟通,也不能正视自己的衰退,导致自己在主观上回避性生活,即使有需求也会克制。

正视并接受衰老,学会改变心态,提升晚年时期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但实际上,身体上的衰老需要在心理上适时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让自己平稳地、快速地度过不适期。如果一直回避衰老带来的性生活问题,只会延长不适期的时间,或者导致问题不能正面解决,转移或者引发别的问题产生。

虽然中老年夫妻都在经历衰老,但每个人的衰老步调不一致,且男性和女性的衰老过程也不一样,就会导致夫妻双方对性生活的需求不一致。

或许,老年人谈性并没有错,需要改变的是“谈性色变”的观念。

任何年龄段的成人,都有自己表达性的方式。

年轻人如一池春莲,稍有风声就荡起阵阵涟漪;

老年人如一树梅花,风霜过后仍然抱紧枝头。

不同的方式,同样值得被欣赏、看到、尊重。

海明威动人地写道:“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一个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活在今天的我们,或许不能体会到:此时此刻,是我余生最年轻的时候。

不久后的未来,我们会怀念今天的自己,会回味此刻的绽放、激情、肆意和洒脱。

不要在年华逝去后,才弥补遗憾;

不要在垂垂老矣后,才大胆追爱。

从现在开始,活出自己,活好当下,对每一个选择负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