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化学实验注意事项考点汇总(不断更新)

 老王带你学Chem 2025-03-28 发布于广东

25.【实验5-1】二氧化硫溶于水

实验原理: 易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可溶解约40体积SO2

实验步骤:将充满SO2的试管倒置于水中

实验现象:试管内液面迅速上升

高频考点:

试管中液面上升后无法完全充满水,因部分H2SO3分解重新生成SO2‌‌

不能通过此实验,验证二氧化硫与水反应,可能是物理溶解和化学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26.【实验5-2】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实验原理: SO2与品红中的有色物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颜色恢复原因:加热时无色化合物分解,重新释放SO2并恢复品红原有颜色

实验步骤:SO2通入品红溶液

实验现象:品红褪色且加热后恢复红色

高频考点:‌漂白效果为暂时性,受热可逆仅作用于有机色素(如品红、织物、草帽、纸张等),对无机颜色(如Fe(SCN)3)无漂白作用,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27.【实验5-3】浓硫酸与铜反应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见上装置

实验现象:铜丝表面先变黑后溶解品红褪色,石蕊溶液变红,反应后溶液冷却稀释呈蓝色。

高频考点:

使用可抽动的铜丝控制反应进程,避免浪费试剂及减少污染

必须加热才能引发反应,反应后冷却才能将溶液倒入水中稀释观察颜色

浓硫酸表现氧化性与酸性,具备一定吸水性

28.【习题实验】浓硫酸与木炭反应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见上装置

实验现象: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品红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高频考点:

先检验H2O,再处理SO2,最后检验CO2,避免干扰‌‌

浓硫酸只表现氧化性,具备一定吸水性

③SO2依次表现漂白性与还原性‌‌

29.【实验5-4】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先用盐酸酸化,再滴加氯化钡溶液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高频考点:不能用稀硝酸酸化:酸性条件下,亚硫酸根可能将氧化为硫酸根‌‌

30.【实验活动4】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溶解沉淀过滤中和蒸发

实验现象:

高频考点:

通过加入过量试剂生成不溶性沉淀,再过滤分离

除杂试剂为BaCl2‌NaOHNa2CO3,碳酸盐需在钡盐之后

蒸发目的除去多余的HCl将滤液蒸发至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31.【实验活动5】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实验原理: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高频考点:选择合适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32.【实验5-5】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相互转化

实验原理: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实验步骤:在一支50 mL的注射器里充入20 mL NO,然后吸入5 mL水,用乳胶管和弹簧夹封住管口,振荡注射器,观察现象。打开弹簧夹,快速吸入10 mL空气后夹上弹簧夹,观察现象。振荡注射器,再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开始无色气体不溶解,之后无色气体变红棕色振荡后红棕色褪去

高频考点:实验需在通风条件下操作,避免吸入有毒气体

33.【实验5-6】喷泉实验

实验原理: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可溶解约700体积NH3。当少量水进入烧瓶时,NH3迅速溶解,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骤降,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实验步骤: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喷泉形成

实验现象:水通过导管迅速上升形成红色喷泉,最终液体几乎充满整个烧瓶

高频考点:

烧瓶必须干燥(否则残留液体会溶解部分NH3,影响压强差)

②NH3气体需充满烧瓶(避免空气残留导致喷泉不完整)

③HClSO2等易溶于水的气体也可形成喷泉,但需注意吸收液选择‌‌

34.【实验5-7】铵盐性质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如上

实验现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高频考点:与碱共热

35.实验室制备氨气

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如上

实验现象:

高频考点: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必须用碱石灰干燥,禁用酸性干燥机或无水CaCl2(与NH3络合)‌‌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试管底部,确保排尽空气

④‌试管口塞棉花(减少气体对流),棉花上沾有硫酸,吸收尾气

氨气的其他方法,如加热浓氨水、浓氨水与生石灰或NaOH接触

36.【实验5-8】硝酸与铜反应

实验原理:3Cu8HNO3()===3Cu(NO3)22NO↑4H2O

Cu4HNO3()===Cu(NO3)22NO22H2O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浓硝酸:反应剧烈,铜片迅速溶解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溶液呈蓝绿色(浓硝酸溶解部分NO2;稀硝酸:反应较缓慢,铜片逐渐变细;

产生无色气体,接触空气后变红棕色,反应后溶液呈蓝色。‌‌

高频考点:

浓硝酸逐渐消耗后反应会转为稀硝酸反应,最终生成NO‌‌

若铜过量,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酸,铜又能继续溶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