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文章(CPA中的韭菜局.....)写了,收购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溢价收购: 也就是,这家公司的账面价值1个亿,而我偏偏要花10个亿去收购。 这种报价的合理之处在于, 会计计量本身的局限性。(不理解的老铁可以看这篇文章,我有做详细的介绍:CPA里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当然了,就像没有十全十美的伴侣一样,同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计量方法。 有局限性不要紧,我们可以打补丁。 Ok,现在的问题是,我徐某人就是花了10 个亿的现金,收购了一家账面公允价值只有1个亿的公司, 请问这多出来的9个亿该怎么在账面上体现呢? 有老铁说了, 借:被收购方的净资产包的公允价值 1亿 贷:银行存款 10亿 ![]() 那9个亿是被你私吞了吗? 会计学鼻祖看了,都要从棺材板里爬出来给你一个大逼兜! 不过,在考虑9个亿如何入账之前,我们先想想这9个亿代表着什么? 在交易双方都是【虽然钱多但并不傻】的理性人,且不涉及我上篇文章说的韭菜局(CPA中的韭菜局.....)的前提下, 这9 个亿的溢价代表的其实就是, 被收购方那些不可明说只能意会,像雾像雨又像风,像无形资产但又不是无形资产,看起来平平无奇实则惊艳过人的资产,比如: 公司长期以来建立的客户信任; 公司牛逼哄哄的资源整合力; 公司让人向往的品牌力……. OK,我们先定了性,那就是这9亿的差价是个资产,于是分录变成: 借:某项资产 9亿 被收购方的净资产包的公允价值 1亿 贷:银行存款 10亿 根据我们CPA教材上的定义,这里的【某项资产】学名叫【商誉】,英文名叫【goodwill】。 聪明的老铁一听这个词,就知道这是个舶来品。 这个名字最先起源于法学界,而不是会计界。 18世纪时的一个英国大法官在审理一起收购案纠纷时提出, 【商誉是老顾客倾向于去老地方的可能性】。 直到19世纪末期,【商誉】这个词语才开始进入会计界。 而解释商誉含义的其中一个理论【好感价值观】,其实就是来自于此, 这个理论认为商誉是顾客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特殊好感,而这种特殊好感是一种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益的无形资产。 比如你收购了我的公司【徐甘木天天向上】,虽然我账面上实物资产不多,但我【徐甘木】这三个字就值9个亿: 因为我有一大帮可爱又忠实的粉丝,出于对我徐某人的好感,他们光是看到这三个字就会毫不犹豫的下单。 你买走的不仅仅是【徐甘木天天向上】这家公司,更是粉丝对我的爱。 而爱,是无价的。 至于为什么商誉的英文名叫【goodwill】嘛,你看看那个理论名字-【好感价值观】, 你品,你细品。 其实,我国最开始并没有直接使用【商誉】这个名字,而是用了另一个名字,叫【合并价差】。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你看着这四个字,都不用翻定义,靠阅读理解望文生义,都能大概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以及是怎么计算的,堪称会计界的【象形文学】了。 而【商誉】这个名字,除了以一种洋气的方式 ,人为增加我们CPAer的记忆难度外,恕我徐某人眼拙,一时之间真看不到什么好处。 好了,我们现在解释清楚了,【商誉】是一种资产。 不过,虽然【商誉】算资产,但它的根基并不像其他资产那么稳固: 如果说其他资产的价值根基像沙漠里的仙人掌,那这个商誉的价值根基就像温室里的花朵。 乍一看花团锦簇妙不可言,但一旦离开了合适的土壤合适的温度合适的环境,可能立马枯萎凋落。 就比如, 一家公司, 在A经营者的管理下,可能员工团结一心,业绩蒸蒸日上,估值10个亿没问题; 换到B经营者手里,可能立马人心涣散,漏洞百出,品牌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别说值10个亿了,不负债累累就不错了….. 有人有妙手回春点石成金的能力; 有人有买椟还珠变宝为废的能力。 不同管理层经营能力的差异,比人和猪的差异都大(不好意思,没有侮辱猪的意思): 而其他资产就没有这样的担忧,比如你买一张桌子,这桌子的实物价值很固定,不会因为用这张桌子的人的变化而变化。 先天不足,后天来凑, 不要担心,就没有我们会计界大佬修复不了的BUG。 既然这项资产的出厂设置就有问题,那只有一种办法,就是以一种更加谨慎的方式进行后续计量: 为了反应这个风险,会计准则规定,必须每年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看被收购方的业绩表现是否符合当时的预期。 所谓减值测试的原理也很简单, 就是预估一下被收购的公司未来的现金流的现值,作为可收回金额,再和账面金额进行比较,如果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金额,那就是减值了。 但问题来了,你这个可收回金额是咋算的呢? 【预估的未来现金流折现】 咳咳,大家注意了,这几个可爱的字眼,【预估】【未来】 只要是预估,只要涉及未来,一定不会那么准确。 毕竟,如果能100%预估准确,那我们也不必来做会计,可以直接去当预言帝。 鲁迅曾经说过,会计里任何涉及到不确定性的地方,都是滋生不可言说的猫腻的沃土。 什么,你觉得我收购之后业绩不及预期,所以这个商誉要减值? 不至于不至于。 你看呀,虽然我们今年业绩完成度只有当时预估的20%,但是我们未来的现金流,那可是非常牛逼,明年直接起飞,实现预期的30000%没啥问题,今年只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相信我,没错的。 我甚至觉得我这个商誉应该增值。 之前是9个亿,现在完全可以增值到90个亿! 会计准则太保守了,整天搞这种单边游戏,只能减值不能增值。 有老铁问了,第二年真的能好转吗? 你又天真了,天真的你被这些不穿鞋的人骗了一次又一次。 谁管得了第二年的事情,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 不能今年减值, 不能影响今年的利润, 不能影响今年的奖金。 这叫做,活在当下,你懂吗? 我只要当下,我只要今年,至于明年的【美好畅想】,还是留给韭菜们买单吧! |
|
来自: 徐甘木financ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