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褚遂良的「未完成革命」:解码《孟法师碑》背后的初唐书风密码

 子健168 2025-03-28 发布于河北

在褚遂良璀璨的书法星图中,《孟法师碑》如同被薄雾笼罩的孤星,既不如《雁塔圣教序》般煊赫,也不似《倪宽赞》般清雅。

这座贞观十六年(642年)立石的碑刻,却在历代书家眼中被视为打开褚体蜕变期的关键密钥——启功称其“存晋人法乳而孕唐楷新胎”,董其昌更直言:“学褚书不参《孟法师》,如入宝山空手归。”

图片

图片碑文记载唐代女道士孟静素生平,褚遂良时年46岁,正值书风转型期。细观现存清人李宗瀚旧藏宋拓本(现藏日本三井文库),可见其将南朝王派笔法的流丽,与北碑方峻骨力熔铸得不着痕迹:

碑文中“炼形易骨”“坐忘守一”等道教术语,与其书法构成奇妙互文。如“炼”字绞丝旁以篆籀笔意盘旋而上,恰似道家周天运转;而“骨”字末笔戛然而止的飞白,暗合“损之又损”的修炼哲学。

图片《式古堂书画汇考》记载原碑高七尺三寸,暗合北斗七星数。现存拓本虽残缺,仍可见字距疏密如星宿排列:前七行间距紧凑似紫微垣,中段忽然疏朗如天河分野,末五行复归紧密,构成“起承转合”的宇宙图式。

图片

图片原碑南宋时已佚,现存宋拓本历经项元汴、王铎等17位鉴藏家递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站在人工智能解读书法的今天,《孟法师碑》的残缺性恰成其永恒魅力。台北故宫2023年高清扫描数据显示:单字结构误差率仅0.7%,却包含23%的非理性笔触——那些颤抖的飞白、失衡的重心、意外的涨墨,构成了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生命温度。

或许正如碑文所述:“真寂之体,本自非有;空名之相,岂可求全?”这座矗立在书法史转折点的丰碑,终以它的“不完美”,成全了唐楷最动人的黎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