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磊 小知识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继晋代之后的又一高峰,真、行、草书的发展尤为显著,但隶书在玄宗朝亦迎来“中兴”。唐玄宗李隆基不仅自身善隶书,更以帝王之力推动隶书的复兴,颁布《字统》规范隶书书写,促使一批隶书名家涌现。梁昇卿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御史台精舍碑》不仅是唐代隶书的典范,更是研究唐代政治、宗教与法制关系的珍贵史料。 该碑立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由崔湜撰文,梁昇卿书丹,赵礼镌刻。碑文内容记载了唐代御史台刑狱旁附设佛堂(精舍)之事,反映了武则天至玄宗时期佛教与法制结合的独特现象,通过佛教的感化力,促使罪官忏悔向善。这一举措既体现了唐代“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思想背景,也揭示了法律实践中的人文关怀。 梁昇卿,生卒年不详,初仕奉天县尉,后官至广州都督、太子右庶子。其博学工书,尤以隶书见长,与张九龄等文人交游密切。唐代吕总《续书评》评其隶书“如惊波往来,巨石前却”,赞誉其笔力雄健而富有动态韵律。传世作品中,《御史台精舍碑》最为著名,另如泰山摩崖《东岳朝觐颂》(已毁)亦曾名噪一时。 在唐代隶书家中,梁昇卿与徐浩、韩择木齐名,但其风格更倾向于融合汉隶古法与唐隶新规,既保留了隶书的传统法度,又融入了唐代特有的装饰性与规范性,成为“唐隶”成熟期的标志性人物。 梁昇卿隶书以汉隶为根基,笔法严谨精到。其横画起笔多藏锋,收笔处波磔分明,如“雁尾”舒展;竖画则沉稳厚重,少有汉隶的率意欹侧,体现出唐代隶书“法度森严”的特质。 唐隶与汉隶的核心差异在于结构处理。汉隶因碑而异,风格多变,或朴拙(如《张迁碑》),或飘逸(如《曹全碑》);而唐隶受楷书影响,趋向匀整对称。梁昇卿此碑字形方整,布白均匀,每个字均控制在界格之内,横向笔画平行排列,纵向笔画则略作参差以避呆板,既庄重又不失灵动。 梁升卿隶书《御史台精舍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