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乐传承颂虞德,文化薪火耀桂林——2025年清明祭祀舜帝大典在桂林虞帝庙隆重举行

 心能转境520 2025-03-30 发布于广西

古礼今承·德孝流芳


     《左氏春秋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2025年327日下午16:00,桂林虞帝庙前钟鼓和鸣、雅乐悠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幅旗幡随风飘扬、非常醒目。2025年清明祭祀舜帝大典在此庄严举行。由广西儒学学会、桂林市七星区蓝田学校主办,虞山公园、桂林市宣成桃源书院、桂林市国学研究会、桂林象山区博雅学校协办的2025年清明祭祀舜帝大典隆重举行。活动以传统礼制为核心,融合桂林地方文化特色,吸引了文化学者、师生代表及市民群众逾300余人参与,共同见证这一传承千年的文化盛事。

图片

诵读《东皇太一》

图片
图片

启户迎神·肃穆开篇

大典在主礼人一声“启户、入庙”声中拉开帷幕,古乐响起,随着庙门缓缓开启,仪仗队执幡鸣钟,穿着汉服的乐舞生、执事者、献祭官顺序就位。现场观礼者自发静默肃立,展现对先贤的虔敬之心。

图片

图片
入庙

图片

图片
佾舞舞生就位
图片
图片

三献礼·祭文诵读

首先,广西儒学学会陈陵会长致辞,介绍了桂林虞帝庙的祭祀历史,指出“祭祀不是复古,而是唤醒血脉中的文明基因。”强调舜帝精神对当代社会“以德化人”的启示,表达对虞舜的无尽追思和崇敬。本次祭祀舜帝大典由广西儒学学会会长陈陵,副会长敬凌,秦东东,叶晓明,陶一兵,桂林市七星区蓝田学校校长毛勇、副校长邹冬娥,广东君诚博雅教育集团广西片区总校长刘小聪、桂林宣成桃源书院常务院长王玉秋、桂林国学研究会副会长王翊萱,蓝田学校、博雅学校师生、家长代表分别担任初献、亚献、终献官。祭祀代表肃立于舜帝圣像前,敬献花篮,行鞠躬礼。毛勇校长以骈文体诵《祭舜帝文》,文中“德润苍梧,化被南疆”一句,巧妙联结舜帝南巡传说与桂林山水人文。蓝田学校64名学生担任礼生、舞生,褒衣博带、广袖飘飘,手持翟和龠,或执、或举、或衡、或落、或拱……,舞蹈动作典雅,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

图片

司仪宣布祭祀活动开始

图片

图片

陈陵会长致辞

图片

毛勇校长宣读祭文

图片

图片

佾舞

图片
盥洗
图片

图片
敬香

图片
整理花篮

图片

图片

敬献花篮

图片
图片

楚辞雅韵·文化共鸣

送神仪式后,全体参礼人员、以及蓝田学校、博雅学校师生代表共同吟诵《九章·橘颂》,以“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呼应桂林“文化根脉守护者”的定位,将活动推向高潮。据现场带女儿观礼的李女士表示:“孩子第一次接触古礼,全程专注,比看视频更震撼。”年近90岁的广西师范大学黄麟生老教授也特意赶来观礼,并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天下明德自虞帝始”的礼敬,亦是对“文化何以兴城”“礼乐教化涵养文化自信”的实践回应。“当耄耋学者与垂髫学子共祭先贤,桂林的文化血脉,正如此刻漓江春水,奔涌向前。

吟诵《九章·橘颂》
图片

  通过此次公祭舜帝大典,培育青少年对中华文明的温情与敬意;正如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礼乐》所言:'礼,理也;乐,和也。'依托桂林作为'岭南文化枢轴'的区位优势,打造连接中原文明与百越文化的精神纽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注脚。 

图片

合影留念

【延伸】舜帝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是我国道德文化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舜文化是以德孝为核心内容的原生道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桂林的虞山与舜帝有关,虞帝庙据说始建于晋代,自此桂林就已开始祭祀舜帝的历史,有南朝宋代颜延之的《为张湘州祭虞帝文》,成为有史以来有记载的第一篇祭舜文,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祭祀古代帝王的祭文。唐代桂州刺史李昌巙(nao)重建舜庙时,韩云卿撰文、李阳冰篆额、韩秀实隶书的《舜帝碑》,现刻于庙后岩壁,被后人称之为三绝碑。历宋至清代,舜庙迭经鼎新,均有石刻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淳熙二年,理学大师朱熹为静江知府张栻而撰文的《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二0一九年四月桂林市七星区蓝田学校组织师生家长100多人齐聚虞山公园举行舜帝大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桂林虞帝庙首次恢复祭祀大典。

图片

END

图片

文:校办

图:秦东东

     陶一兵

     毛佳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