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难教,以“评”化难或许是最好的路径

 书生游子 2025-04-03 发布于浙江

前天,听了两节与“书”有关的课,一是陈璐瑶老师的《谏逐客书》,一是王皖玉老师的《与妻书》。

两篇课文都是“书”,却是不同的文体。《谏逐客书》为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与妻书》为传寄亲人、吐露心声的书信。写作目的不同,读者对象也不同。《谏逐客书》是李斯上书帝王陈情言事,谏阻逐客;《与妻书》则是临终绝笔,写给妻子直抒心志。课堂学习时应该带领反复诵读,认真体会二者在态度、语气、表达方式、语体选择上的差异。这是其一。

其二,学生课堂学习时,还要注意这些作品切于实用、关注特定对象、富于针对性的特点;要结合具体作品,学习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要把握书信注重交流、抒写自由的文体特质,体会作者的深挚情感。

教材中,编者有意将两篇“书”放在一起,学习提示也是合在一些编写——

奏疏一类公文,往往针对具体政事阐发观点,务求实效,因而要精心构思,巧妙措辞,选取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李斯作《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看待逐客的利弊得失,历数秦国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史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成功打动秦王。文章铺张扬厉,气势雄浑,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


亲友之间的书信,往往不事营构,自由抒写,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林觉民作《与妻书》,与妻诀别,倾诉衷肠,一面表达对妻子的至爱,或直抒胸臆,或追忆往昔,一面又冲破儿女情长,晓以国家大义,时时作解释和安慰。“吾至爱汝”的深情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勇决,宛如两种旋律交错并进,使文章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正气。诵读课文,注意把握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所以教这样的“书”也难,但以“评”化难或许是最好的路径。

凡经典之作,必有许多评论家的独到点评,以这样独到而又富有卓见的评论切入学习,必能事半功倍。陈璐瑶老师和王皖玉老师就是这样做的。

陈璐瑶老师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论证思路后,围绕黑板上书写的刘勰对文章的评价进入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鉴赏文章的劝谏艺术。


刘勰的《文心雕龙》这样评价李斯的《谏逐客书》:“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我们可以凭借这句话来鉴赏李斯的劝谏艺术。

1.入机顺情,品味劝说语气

2.动言中务,劝说立足关键

3.工于陈说,感受语言魅力

学习过程中,陈璐瑶老师还引入其他课文比较拓宽掘深了学习主题。


王皖玉老师由《与妻书》是“二十世纪最美的情书”入手,围绕“吾至爱汝”的深情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勇决,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欣赏——

一是解读书信,品味深爱

1.借回忆之窗,窥相爱之实

2.借嘱托之语,窥相爱之实

3.借鬼神之愿,窥相爱之实

二是探究“深爱”,溯源“死因”
1.假设作者选择不赴死,未来会发生什么?
2.二人为什么会面临这样的处境,当时国事如何?
3.“至爱”和“就死”是否矛盾?
爱汝之心——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爱妻的私心——爱天下的公心。

两篇“书”的学习就是这样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思辨,重点难点均已破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