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站在我的坟墓前哭泣

 陈农 2025-04-04 发布于上海

【美】伊丽莎白·弗莱

       今天是清明节,是中国人拜祭逝去的先人的节日。

       这首 "不朽(不要站在我的墓前哭泣)",是一首看来平平叙述却很感人至深的丧亲诗 ,它将死亡表现为一种转变而非结束——诗中的亡人在坟墓外轻轻地告诉在世的亲人,他们已经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现在存在于自然界的 "风"、"雪"、"雨" 等之中。它是美国诗人玛丽·伊丽莎白·弗莱创作的。

不要站在我的墓前哭泣,

我未曾在此沉沉睡去。

我是轻拂而过的清风千缕,

我是飘然下落的轻盈玉絮。

我是亲吻大地的柔情雨丝,

我是逐渐成熟的成畦田地。

我是清晨的静谧,

我是群鸟盘旋时,

那曼妙的呼啸之风,

那点缀黑夜之星。

我存在于百花之绚烂,

我存在于房间之恬静,

我存在于鸟儿之歌鸣,

我存在于万千美好中。

不要伫立在我的墓前哭泣,

我不在此地。我不会离你而去。      

不要站在我的坟墓前哭泣

玛丽·伊丽莎白·弗莱((Mary Elizabeth Frye,1905-2004)

       这首诗原来没有公开发表过,并不广为人知。

       1995年,一名英国军人在北爱尔兰的一次炸弹袭击中牺牲。再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封信,信中抄录了一首诗。他的父亲在 BBC 朗诵了这首诗,在国内引起民众的情感共鸣。这首小诗迅速在英国传播开来,家喻户晓。因此国外的葬礼上或是纪念战争的追思会上经常被朗诵。       

       2001 年,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 911 系列恐怖袭击事件,上千名普通民众遇难。人们也纷纷用这首诗寄托哀思,安慰生者。      

       诗的写作年代在1932年。当时的美国家庭主妇玛丽·伊丽莎白·弗赖伊,同情流落到巴尔的摩的犹太少女玛格丽特·施瓦茨科普夫 (Margaret Schwarzkopf) 收养了她。

       玛格丽特的母亲在德国患病。因为那里的反犹气氛严重,最后就连她母亲去世都没能回去,玛格丽特伤心地对弗赖伊说自己连“站到母亲墓前哭泣”的机会也没有。于是玛丽用这首小诗安慰伤心的女孩——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I am in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I am the softly falling snow.

I am the gentle showers of rain,

I am the fields of ripening grain.

I am in the morning hush,

I am in the graceful rush

Of beautiful birds in circling flight,

I am the starshine of the night.

I am in the flowers that bloom,

I am in a quiet room.

I am in the birds that sing,

I am in each lovely thing.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die.

       弗赖伊是在一个购物袋上写下了这一段诗的。她后来说这些词语“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表达了她对生和死的感觉。一共 16 行,以逝者的口吻娓娓道来。开头和结尾不管在内容还是格式上基本一致,前后呼应,而且均由三个否定句构成。逝者在叮嘱至爱的家人:别为我哭泣,我并没有真的离去。我是清风,是落雨,我在田野间,在百花盛放中,世界万物皆是我,不要伫立在我的墓前哭泣——

       我不在此地,但我也不会离你而去......

                                                                 陈农  记于2025年4月4日(农历清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