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在熬不下去的时候,就读读《活着》

 李爽爽姐 2025-04-04 发布于河北
◆ ◆ ◆
累计写作1353篇

我看过电影《活着》,我还听李蕾老师讲过,自以为已经懂得这本书的真谛了,但是今天在非凡精读听杜素娟老师再讲,却突然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

“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其他什么”

真的是,每个人活着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价值,但是纯粹是为活着而活着的人很少。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好简单,好宁静,好清朗,感觉心很平静!

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一个老人坐在树下,向一位年轻人讲述了自己的一生:他叫福贵,他失去了全部的家人,但是在漫长的岁月尽头,还有一头老牛与他作伴……

《活着》,读懂了作家余华,领悟了活着的价值。

今天的收获总结一下:

定位自己幸福的能力。

正如杜素娟老师所言,当我们将幸福的标尺交给他人,便注定踏上终生焦虑的 treadmill(跑步机)。

社交媒体上精心修饰的“完美生活”、同龄人捷足先登的“人生赢家”模板、消费主义编织的“成功学神话”,都在悄悄置换我们对幸福的感知力。

福贵的前半生,曾在赌桌上用筹码丈量幸福,在马厩里以骏骑的嘶鸣定义成功。

直到家庭落败,福贵悟出家庭幸福:简单而纯粹。

福贵的幸福:每天睡觉前摸一摸身边的亲人,亲人都在;

家珍的幸福:每年给福贵做一双新鞋;

凤霞的幸福:爸爸妈妈把我接回家,和家人在一起;

有庆的幸福:姐姐不被送走,自己的两只小羊能活着。

原来幸福不在别处,就在家珍在油灯下将粗布鞋垫纳进千针万线,有庆把小羊羔的温热揣进破旧衣襟,凤霞用哑语比划出"回家"的手势。

这些被攀比之心遮蔽的细碎温暖,才是幸福最本真的模样。

当我们不再盯着他人生活的橱窗,转而凝视掌纹里的温度,便会懂得余华笔下的真理:幸福从不在别人的剧本里,而在自己与生活贴身肉搏的褶皱里。

真实的重量:在无常中握紧手中的沙

命运对福贵的苛待,像一场不落幕的暴雨:家产散尽、亲人凋零、希望破灭,最终只留老牛作伴。

但就在这看似一无所有的废墟上,余华老师埋下了最震撼的生命隐喻——当福贵把老牛唤作“家珍”“有庆”“凤霞”,当他在田间与老牛共享同一捆干草,他早已将失去转化为另一种拥有:那些被岁月揉碎的过往,最终沉淀为对当下的深刻理解。

这让我想起李蕾老师解读的“把握真实”:不是抓住浮光掠影的表象,而是在无常中学会弯腰拾穗。

福贵的幸福清单里,从没有对未来的宏大规划,只有“家人在侧”的即时温暖、“小羊活着”的微小确幸、“新鞋合脚”的具体满足。

我们处在被“未来焦虑”笼罩的时代,我们总在追赶模糊的远方,却忘了眼前的月光、手中的茶盏、身边人的絮语,才是构成生命的真实肌理。

就像福贵牵着老牛走过田埂时,脚印深浅不一,却步步都踩在真实的土地上——活着的重量,从来都在当下的呼吸里。

悲悯的觉醒:与生命的阴影握手言和

福贵最打动我的,不是他承受苦难的坚韧,而是他与自我和解的温柔。

当他蹲在坟前不再痛哭,当他抚摸老牛鬃毛时眼中泛起的微光,当他在夕阳里与自己的影子并肩而立,他完成了对“悲悯”最深刻的诠释:

不是自怨自艾的沉沦,也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像接纳四季般接纳生命的褶皱——

春有花开便会冬有雪,人有欢聚便会月有缺,那些曾被视为"厄运"的遭遇,不过是生命长河里的自然潮汐。

福贵教会我们蹲下身子,与自己的阴影对话:当厄运来袭时,不再追问“为什么是我”,而是轻轻说“我们一起挺过去”

当苦难降临,不再撕扯伤口,而是像老牛反刍草料般,将痛苦咀嚼成滋养生命的养分。

这种悲悯,让我们在理解自己的同时,也看懂了众生的不容易——就像福贵原谅了命运的苛待,也便懂得了村口孩童追打老牛时的无知,懂得了生活里那些无心的伤害,不过是命运涟漪里细碎的浪花。

当我们穿过岁月的树荫,终将明白:

生命的价值,早已藏在每个认真活着的瞬间——是福贵与老牛在夕阳里拉长的、与土地融为一体的身影。

那道身影告诉我们:真正的活着,是懂得在苦难里种花,在废墟上写诗,在与自己的和解中,遇见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