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作家曾经在一本小说中,以土改中地主后人的视角,大谈特谈地主的“善良”和“无辜”,借此用来攻击五十年代的土改政策。 ![]() 除此以外,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地主们未必都是坏到骨子里,比如白鹿原中的“白嘉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北还有不少地主,主动减租减息、支持抗日。 地主阶级在个人行为上,固然是有好有坏,但是我们要明白,阻碍社会发展的,从来就不是地主的个人,而是整个地主阶级。 简单来说,作为一个地主,不论他在人前是大善人还是恶霸,在主观上都会极力维护自身的阶级立场,从而表现出地主阶级固有的阶级特点。 地主,天然都会维护自己的利益,反过来说,一个不站在自身立场维护自己利益的地主,我们只能说他出身于地主家庭,但本质上他已经不再属于地主阶级。 白嘉轩会善待鹿三,也会跟他一起下地劳作,也会给他更多的酬劳,但如果有机会,他绝不会放弃购买鹿子霖的天字号水田,也不会放弃继续从村里其他佃户手中收购土地。 ![]() 本身没什么毛病,但正是一个个地主这样的自发的操作,让整个地主阶级呈现出一种封闭保守的特点,也因为在步入近代社会以后,会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提升的阻力。 那么问题来了,地主阶级为什么会阻碍社会生产力?为什么要一定要废除地主阶级,或者说,为什么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土改,是我国有史以来甚至放眼全球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伟大成就? 第一个问题,地主为什么会不能的不断买地? 在比较落后的生产力环境下,土地,是最稳定也是最持久乃至于风险最低的一种投资。 假设你是生活于1900年的地主,现在面临两个选择: 选项A:投资100两银子买10亩地,年收租15两,五年后土地可能增值到120两 选项B:投资100两银子办纺织厂,年利润20两,但可能被洋商挤垮、遭遇火灾、工人罢工。 理性地主的选择必然是A,因为: 风险差异:土地是实物资产,工厂是风险投资。 土地可能会颗粒无收,但灾年过去以后还能提供产出,而工厂一旦破产,则会血本无归,即便是未来经济形势好转也不会凭空复活。 尤其是对于地主们来说,坐拥几百亩甚至上百亩土地,即便是在天灾年份,大部分土地减产或者绝收,也不会影响地主一家的生存,所有的天灾只会转嫁给辛苦劳作的佃农。 管理成本:收租只需一个账房先生,按照上千年以来的传统种地模式,按部就班的干就是了,办厂需要专业人才,需要面临不断变化的外部竞争。 代际传承:土地可传子孙,只要不是富贵这种好赌的败家子,土地可以一直持有。工厂可能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 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寻找利润,这话是用来形容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上放在小农时代也是如此。 地主们攒下的余粮和土地就是资本,土地是那个时代最有性价比的投资方式,虽然保守但安全。所以攒下的余粮的最大去处,就是继续投资土地。 ![]() 下边这个案例就很有代表性: 1876年华北旱灾时,山东王家庄地主的应对策略是这样的: 第一步:提高粮价4倍(每石从1.2两涨到5两) 第二步:以'赈灾'名义放高利贷(春借1斗秋还3斗) 第三步:次年吞并34户绝收农民的土地。 你看,一场灾年过去,地主不仅没有破产,反而财富规模还扩大了。 这个逻辑不仅仅是对老地主而言,哪怕是一个小农民,通过自身的勤俭持家扩大了家业,最终的结果还是继续增持土地。 所以自秦汉以来,大家会发现一个历史铁律,任何一次王朝更迭,经过重新洗牌以后,哪怕大量老牌地主被暴力消灭,新王朝治下的农民们也会不断地互相兼并土地,然后形成新的地主阶级,新地主继续剥削兼并小农民,然后土地不断的向地主们集中。 这个过程叫土地兼并,结果就是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因为失地农民没有其他就业选择,要么出门讨饭饿死,要么去劫富济贫,走上造反的道路。 以上,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在小农经济时代,资本的主要流向,是投资土地。按照钱在哪里,哪里就会增值的逻辑,钱都流入农业领域了,其他领域怎么能发展起来? ![]() 所以第二个问题就衍生出来了。 地主阶级为啥不投资技术?哪怕咱研究一下农业生产,搞一搞技术升级也可以啊? 不好意思,他们不会! 用一个简化的模型来举例,感觉费脑的朋友可以直接看结论。 清代某县
初始状态:
情景一:仅1个地主技术升级
情景二:大家看到了张地主升级带来的好处,于是第二年,全体地主技术升级。
如果出现情景一,则接下来一定会出现情景二,因为不升级就意味着亏损更多。跟别人一起升级技术会少亏,但跟不升级技术相比,还是会亏损。 在这个模型中,我去掉了很多因素,比如人口新增,存储需求等,如果加上这些因素,数字会有变化,但逻辑是不变的。 《浙江通志·农业卷》载: 同治十三年(1874年)宁波府试种双季稻,至光绪三年(1877年)亩产较单季稻增28-35%(原单季亩产2.1石,双季合计2.7-2.8石)。 大约同一时期,宁波府下属的鄞县《鄞县志》记: '光绪初,米价每石制钱二千八百文,及双季稻广植,五年秋跌至二千文'(跌幅约28%)。 经济史学者王业键测算,1875-1885年浙东地主实际地租收入下降约15%。 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所以最好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要升级。 这一点,跟大萧条时期美国资本家倾倒牛脑是一个道理,跟欧佩克限制石油产量也是一个道理。 在工业文明时代,粮食以及各种工业品的市场更加广泛,可以流向全国或者是全世界,市场大,需求就广泛,个别企业通过提高技术,就可以短期内获得超额收益。 然而在小农经济时代,交通落后,市场狭小,增产对于价格的影响会非常明显的反噬到地主的利益上。 即便是在工业文明时代,一旦出现盲目的增产扩张,当生产过剩叠加消费低迷的时候,同样也会出现价格暴跌这种经济危机现象。 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盲目增产,而地主阶级们则是通过自发性质的集体抵制技术升级,来保持经济秩序的稳定。 除此以外,搞技术升级还会带来其他不稳定因素。 比如,土地产量提高,佃农生活状况改善,或自由时间变多等等,总之共同的结果就是,佃农不再过于紧迫的依附于地主,那么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乃至于在当地的话语权,都会减弱。 毕竟,大家都能吃饱饭了,谁还要听你念经啊! ![]() 企业家愿意拿出来上千万做慈善,但绝不会轻易放弃996,前者可以提高声望,后者却影响的是切身利益! 所以第三个结果又产生了。 当一个社会的经济主体只有地主和农民参与的时候,人口的流向也会被固化。 要么参加科举考试出人头地,要么留在村里安心务农。 出人头地的人有了资本结果还是买田置地,务农的人一旦有机会,还是买田置地。 人才不会流向其他领域,劳动力也不会大量从事其他领域。 最终的结果就是,经济上封闭落后,文化上更加保守。 谁要是提出来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工商业,马上就会被口水喷死。 这种经济模式放在古代,没啥大问题,反正大家都是一块贫穷,或被人剥削,或者去剥削别人。 毕竟比来必去,都是跟自己比。 然而到了近现代社会,一部分率先打破这种模式的西方国家,搞出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你再这么搞下去,就要落后于人,落后就要挨打。 想要发展工业,就必须要解放劳动力,最大的劳动力在哪里?还是农村! 英国人通过血腥的圈地运动,一步到位将农民赶到工厂去上班,美国人通过南北战争废除黑奴和西进运动,以工业化带动西部农业化,发展出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主经济。 只有我们,既没有强大的工业化来带动农业,也不能通过暴力手段将农民赶出土地,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工业化进度条拉到了一百年,仍然没法打破强大且封闭的小农经济,即便是到了公知们人人羡慕的民国时代,我们的经济主体仍然是小农经济为主。 从这方面来看,五十年代初的土改就很有必要。 是的,土地是你家祖祖辈辈经营攒起来的,作为靠自己本事起家的地主阶级,本身没有什么善恶,遗憾的是,你的存在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尊重你,只会让社会更加止步不前,保护你,只会让大多数的人口难以果腹,让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 所以这个阶层就必须要消失!没有你,对我才最重要! 这才叫“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话聊到这里,自然是免不了被喷的,毕竟土改之后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弯路,然而道路的尝试,本身就是一场未知的探索,如果不是有过这种尝试,又怎么会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 正是因为彻底废除了地主阶级,八十年代回到正轨以后,农村才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解放,乃至于人口流动,大量闲余劳动力在农闲时期流入城市,中国的工业化才能真正启动,城市化才能发展。 今日所有可以被称为发展奇迹的成就,无不始于七十多年前的那场土改。 十几年前,互联网上经常出现“印度赶超中国”的话题,真正明白了土改的意义之后,再回头来看,不解决土地问题的印度,这辈子都不可能超越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