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应拳姚志贤武耀纽约时代广场》对联五副 (作者:李武) 第一副、 上联:精研妙应,一招一式,皆蕴含中华武道至理,从岁月深处走来,历经风雨洗礼。 ![]() 第二副、 上联:妙应拳法,渊源久长,融汇南少林精华,借纽约展播东风,声名远扬四海。 ![]() 第三副、 上联:拳出妙应,在纽约屏幕,凭借精湛技艺,展示东方武术绝技,吸引目光无数。 ![]() 第四副、 上联:姚师志贤,拳法行云流水,一招一式,刚柔并济间,尽显深厚功夫底蕴,于纽约街头,引得众人惊叹。 ![]() 第五副、 上联:贤师贤灿,德艺双馨倾囊授,矢志传承武道,育就姚志贤。寒来暑往,于拳场一方天地,精研拳法腿功,一招一式,桩桩凝心血,汗水浸湿衣衫无数,终得技艺炉火纯青。 ![]() 姚志贤经非遗申报已被北京炎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非遗人才入库中国非遗记录工程非遗人才库非遗传承人数据库;师承南少林妙应拳传人释贤灿、三十六宝拳方玉荣、佛祖拳郑金贤等南北各派隐士高手,释贤灿曾参与拍摄14集电视剧《南少林》(此剧由历任福建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莆田南少林研究会会长林德荣任制片人和总策划),贤灿在片中扮演方丈并指导武术。 ![]() 姚志贤历任莆田学院体育学院武术客座教授兼顾问;莆田市武术协会名誉会长;莆田市武术协会南北派武术中心总教练。 ![]() 姚志贤编著的《莆田民间武术》《南少林拳械武医汇宗》《南少林真传武功秘笈》《南北派武术拳医散打》《少林武当峨眉武医实战》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及多家出版社出版;应邀到泰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武术交流比赛获金牌;撰写武术文章被《少林与太极》《武当》《武术家》武术杂志录用刊登。 ![]() 备注:妙应禅师(820—898年)即黄妙应(820—898年),俗名黄文矩,黄巷(今福建莆田市涵江国欢镇黄霞村)人。出家后,法名涅槃、辟支、圆智、慧日,著有《博山篇》,唐末著名高僧,人称伏虎祖师。妙应禅师创建“石室岩精舍”(又名“伏虎岩”,即今筱塘岩)。其后隐居于灵云岩和紫霄岩重修二岩。乾符年间驻锡灵云岩,创建山寺。还在崇福里砺山兴建梵林庵。妙应禅师在囊山创建延福院,禧宗皇帝赐匾,改名为囊山慈寿禅寺,俗称囊山寺。 拳禅合一是修习少林功夫的最高境界,在少林武学的发展历程中,武学与禅宗思想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囊山寺自唐朝伏虎祖师妙应(黄妙应)开创以来,一直是佛教曹洞禅宗的古道场。妙应祖师不仅在武学上有非凡造诣,其胞弟本寂更是佛教曹洞禅宗的创始人。曹洞禅宗强调“即事而真”,注重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领悟佛性,这种理念也深刻影响了囊山寺武学的发展,为其注入了深厚的禅意。 妙应禅师与虎的渊源也颇为传奇。一日,妙应禅师在山林间行走,突然遭遇一只猛虎。常人见此情景,早已吓得瘫倒在地,妙应禅师却镇定自若。猛虎张牙舞爪地扑来,妙应禅师不退反进,一个箭步上前,竟一把抓住了虎的尾巴,猛虎拼命挣扎,却无法脱身。紧接着,妙应禅师举起手中竹杖,击打老虎身上穴位,挑刺其经络,几下之后,猛虎便失去了反抗之力,乖乖趴在地上。妙应禅师将竹杖掷插入地,竹杖入土,竟发出如金属撞击般的声音,令人称奇。 妙应禅师不仅武功高强,还精通禅医之术。曾有五百僧染疾,痛苦不堪。妙应禅师听闻后,赶来相助。他手持竹杖,在众僧之间穿梭,以竹杖点穴,为众僧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说来神奇,在妙应禅师的医治下,众僧的病情逐渐好转,身体也慢慢康复。莆田国欢寺和囊山寺妙应伏虎祖师,实乃一位禅拳、禅医双修的开悟高僧。 妙应禅师与擅长南少林武功的智广禅师也有着一段佳话。仙游九座寺南少林智广禅师俗家姓陈,出生于公元807年,比妙应大13岁,18岁出家,后到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学武参禅。唐武宗灭佛时,智广回到闽中,住锡仙游凤山九座寺。一日,妙应与智广在九座寺喝茶聊天,忽然听到寺内传来兵器相击的声音。智广告知妙应,是寺僧们正在练武。两人由此相谈甚欢,探讨武学与禅机,所谓志同道合、英雄结识英雄,妙应禅师与智广禅师的往来,也为南少林武学的交流与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追溯妙应拳的历史,其根源可回溯至清代。彼时,莆田囊山寺来了一位武僧,人称桂林禅师。他本是南少林寺游方武僧,云游四方,遍访名师,积累了深厚的武学造诣。落脚囊山寺后,他一边潜心修行,一边教拳授艺。在福建莆田方言里,“桂” 与“继” 发音雷同,因而也有人称他为继林禅师。桂林禅师在囊山寺时,将妙应禅师流传在民间的伏虎武术散招(唐代妙应禅师伏虎拳功因年代久远体系已失传,仅存部分伏虎招式)与南少林多派武技巧妙融合,经过不断地钻研与实践,演变出了一套独特的拳法—— 三叉拳。他的弟子们也将这门由桂林禅师所传的三叉拳,称作桂林拳(继林拳) 。为纪念囊山寺开山祖师妙应禅师(伏虎祖师黄妙应)及他流传民间的伏虎拳散招,桂林禅师将这门三叉拳(桂林拳或继林拳),亦名为妙应拳或妙应三叉拳。从此,妙应拳在南少林的武学体系中生根发芽,传承不息,其拳法中也蕴含着曹洞禅宗的“拳禅合一” 思想,一招一式皆有禅意。 |
|
来自: 新用户0855oqDg > 《武术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