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眠克星,这款拯救失眠的“神药”为何珊珊来迟

 医国疑难病研究 2025-04-07 发布于山东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很多人的睡眠质量也不断下降,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市面上各式各样帮助睡眠的药物也应运而生,安眠药早早就因为巨大的副作用而沦为下下之选,褪黑素这种看似在人体内会自然分泌,理论上应该没什么副作用的药物,自然而然成为很多失眠人士的“救星”。
临床常用镇静催眠药物方面,新版指南较 2017 版指南变化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增加了药物的推荐级别,二是增加了两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莱博雷生、达利雷生,还有一类是褪黑素类:褪黑素缓释片、雷米替胺、阿戈美拉汀。
Image
值得一提的是,褪黑素缓释片这款号称失眠”克星“药物却珊珊来迟,据中国国家药品审评中心(CDE)显示,早在2015年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褪黑素缓释片临床申请获受理(其中,原研RAD Neurim Pharmaceuticals EEC Ltd也提出了临床申请并获受理),然而,时至今日,就没有了后文,这是为什么呢?全球首款获批的褪黑素缓释片由Neurim Pharmaceuticals研发,商品名为Circadin。该产品于2007年获欧洲药物管理局(EMA)批准,用于治疗55岁及以上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短期失眠症,允许连续使用长达13周。目前已在欧洲、澳大利亚等地上市。
Image
在儿童临床方面,褪黑素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伴有神经心理发育问题的患儿,如发育迟缓、脑损伤、癫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等。褪黑素颗粒由Nobelpharma开发,最早于2020年6月在日本获批上市,用于改善儿童期伴随神经发育障碍的入睡困难。该产品通常在睡前服用,口服后约3小时达到最大血药浓度,终末消除半衰期约为2小时。目前,原研Nobelpharma已在国内提交进口上市申请(儿童用药),并享有优先审评程序,而国内尚无仿制药上市。
近年来,日益突出的睡眠问题催生了睡眠保健品的热销。在各大网络平台搜索“助眠”,多种安眠片、安眠软糖跃然首页,销量高者动辄月售过万。在助眠保健品市场中,褪黑素(melatonin,MT)作为调节睡眠节律的激素,是最为大众熟知的助眠产品之一。热闹的保健食品抗失眠市场与缺位的监管,多少令人担忧,因为在保健食品中如若过量加入褪黑素可能会导致一定的副作用,包括过度嗜睡、情绪激动、头痛和恶心,不过相对轻微、可逆。
褪黑素到底是何方神圣?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又称为松果体素、褪黑激素、褪黑色素。褪黑素合成后,储存在松果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支配松果体细胞释放褪黑素。人和动物白天时, 光照信息可以通过视网膜、视神经传递到视交叉上核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含量低,几乎检测不到;夜间分泌量逐渐增多,于凌晨 2-4 点间达高峰,清晨急剧降至极低限 。由此可见, 褪黑素分泌的高峰期正处于人和动物的睡眠期。
Image
褪黑素是内源性自由基清除剂,是一种调节人体昼夜节律的大脑内分泌激素,可以改善失眠的症状,因为褪黑素是由大脑松果体分泌的激素,所以具有一定的调整时差功能,可以改善自然睡眠的生物钟,从而改善失眠的症状其作为膳食补充剂或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
  1. 改善睡眠障碍

    • 入睡困难:缩短入睡时间,尤其适用于“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如熬夜导致的生物钟紊乱)。

    • 时差调节:通过调整生物钟缓解跨时区旅行后的失眠、疲劳(建议睡前服用)。

    • 轮班工作睡眠问题:帮助夜班工作者调整睡眠节律。

    • 老年人失眠:随年龄增长,褪黑素分泌减少,补充可能改善睡眠质量。

  2. 安全性较高

    • 短期使用(≤3个月)副作用较少,常见轻微反应如头痛、嗜睡,通常无需停药。

    • 无传统安眠药(如苯二氮䓬类)的依赖性或戒断反应风险。

  3. 特殊人群应用潜力

    • 自闭症儿童:部分研究显示可改善睡眠问题(需医生指导)。

    •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睡眠障碍可能获益(需更多证据)。

  4. 抗氧化与免疫调节

    • 褪黑素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能辅助保护神经细胞,但其临床意义尚在研究中。

Image
褪黑素,这一由人体内松果体分泌的胺类激素,在调节睡眠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抑制神经兴奋,降低血压和心跳速度,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从而消除疲劳。褪黑素的分泌昼夜波动,夜晚分泌增多,促进睡眠,而白天则分泌较少,维持清醒。然而,当身体分泌褪黑素受到抑制时,睡眠质量会受到影响,导致身体无法得到充足休息,进而影响内分泌、免疫和新陈代谢等多个系统,甚至波及情绪和睡眠。
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日前联合发布的《2021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等机构共同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过去10年国人的平均入睡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起床时间也晚了37分钟。64.75%的被调查者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个小时。
褪黑素的核心临床优势在于调节生物钟相关睡眠问题,安全性优于传统安眠药,但疗效因人而异。未来研究可能进一步拓展其神经保护或抗衰老潜力,但目前证据仍有限。老龄化加剧和健康意识提升将推动医药级褪黑素需求增长,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年轻群体失眠率攀升,无论是褪黑素缓释片,还是褪黑素颗粒等不同剂型,市场前景未来可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