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个方子专治“消化不良”,很灵,很难得(值得收藏)!

 浅墨言紫 2025-04-07 发布于广东

 本文参考15个文献,收集了16个中医治疗“消化不良”方剂,这些方剂都是出自名家,且均经过长期检验、行之有效、方便易用,供患者和家属阅读参考。


图片

01

专治”消化不良“的16个方子


(1)化食消积汤(张晓丹方)

【药物组成】生山楂50g,鲜鸡内金1具。

【用法用量】将鸡内金及生山楂用水洗净后,将鸡内金切成薄片,山楂去核,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放入葱姜盐等佐料,煎沸半小时。饮汤食鸡内金及山楂。每日2次。

【功效主治】健脾止泻,化食消积。适用于小儿伤食泄泻。症见泻下酸臭、或如败卵、纳差口臭、恶心呕吐、腹满胀痛、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2)温中和胃汤(周小乔方)

【药物组成】黄芩10g,姜半夏13g,黄连6g,炮姜4g,太子参16g,大枣13g,杏仁13g,厚朴13g,甘草6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主治】调和胃肠,辛开苦降。用治功能性胃肠病,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3)

汤(丁启后方)

【药物组成】党参20g,柴胡16g,白术16g,白芍11g,紫苏梗13g,枳壳11g,陈皮13g,半夏13g,神曲13g,鸡内金13g,佛手11g,丹参13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用治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脘腹痞满或疼痛、闷胀不舒、胀及两胁、纳差、乏力、口干口苦、呃逆暖气、反酸、头晕等。

(4)和中健胃汤(刘丽娜方)

【药物组成】陈皮7g,木香6g,乌药6g,白芍16g,甘草4g。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理气缓急止痛,和中健脾。适用于慢性消化不良

(5)和胃除满丸(龙星宇方)

【药物组成】炙甘草、干生姜、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各6g、夏曲、人参各7g,炙厚朴11g、枳实、黄连各16g。

【用法用量】研细末,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8g,饭后温开服,一日2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健脾和胃,消痞除满。适用于寒热互结证。心下满,不欲饮食,大便不畅,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弦。

(6)健脾益气汤(孙雪英方)

【药物组成】厚朴6g,苍术11g,陈皮13g,半夏11g,云茯苓11g,枳壳16g,砂仁11g,党参28g,白术28g,升麻4g,柴胡13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0枚。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分2次服。

【功效主治】升阳举陷,健脾益气。适用于症见胃脘胀满,隐痛痞闷,倦怠乏力,时吐酸水,恶心欲呕,气短欲睡,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腻,脉虚弱。

(7)生津益胃汤(白洁方)

【药物组成】麦冬、石斛、玉竹各16g,沙参20g,山药20g,焦山楂16g,乌梅13g,生石膏20g,知母13g,花粉20g,草决明28g,白芍、甘草各13g。

【用法用量】药用水浸泡半小时,生石膏先煎30分钟,与余药再共煎2次,将所得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服用本方时,忌食辛辣之品。

【功效主治】养阴清热,益胃生津。适用于症见胃脘灼热,痞满隐痛,嘈杂懊恼,似饥不纳,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吞咽不畅,大便秘结。舌红绛无苔,脉细数。

(8)化瘀养胃方(孔国辉方)

【药物组成】厚朴13g,苍术13g,陈皮13g,莱菔子13g,白芍16g,黄芪28g,地龙13g,当归17g,川芎13g,丹参16g,甘草6g。

【用法用量】药用水浸泡半小时,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所得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主治】养阴清热,化瘀养胃。适用于腹胀胸闷,大便无常,食纳差。

(9)消食健胃丸(王季儒方)

【药物组成】神曲6g,山楂18g,半夏、茯苓各7g,陈皮、连翘、莱菔子各4g。

【用法用量】将药加水500毫升,煎取汁300毫升,分3次饭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和胃消食。

(10)健脾消痞丸(哈荔田方)

【药物组成】枳实麸炒黄色,去瓤,28g,白术60g。

【用法用量】上药研细末,与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5丸,用温水送下,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共为极细末,糊丸,每服6~7g,荷叶煎汤或温开水送下,一日2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主治消痞健脾。适用于脾虚气滞食积证。胸脘痞满,不思饮思,食亦不化,舌淡苔白,脉弱。

(11)消食平胃散(张志强方)

【药物组成】茯苓、山楂、神曲、麦芽各16g,苍术、厚朴、陈皮、半夏各13g,甘草4g。

【用法用量】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5次温服。

【功效主治】消食化积,燥湿运脾。适用于寒湿困脾所致的脘痞腹胀,倦怠嗜卧,不思饮食,或食积停滞之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呕恶,泄泻。常用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

(12)补气化淤汤(许银芝方)

【药物组成】白芍11g,山楂肉16g,蒲黄4.5g,五灵脂7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分服。

【功效主治】活血化淤,行气消滞。适用于消化不良。

(13)理气化湿汤(李利英方)

【药物组成】白术13g,党参10~16g,茯苓16g,炙甘草6g,陈皮13g,法半夏13g,厚朴13g,枳壳13g,白蔻仁6g,干姜3~6g,黄连3~6g。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于进食前后1h左右温服。

【功效主治】理气化湿,升降脾胃。适用于消化不良。

(14)健脾消食饮(张学同方)

【药物组成】荷叶半张,橘皮13g,干山楂60g,生麦芽6g,白糖适量。

【用法用量】干山楂炒黄,与橘皮、荷叶、生麦芽一同加水煎汁,文火煮20分钟,取汁饮用。每日6次。

【功效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适用于消化不良所引起的脘腹胀痛拒按,纳呆呕恶,泛酸,舌苔稍厚,大便于等症。

(15)消食温中汤(徐廷素方)

【药物组成】香附、白芍、川楝子各11g,高良姜、桂枝、苏叶、苍术、川朴、陈皮、半夏、柴胡、元胡、枳壳各13g,吴茱萸、砂仁、甘草各4.5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适用于证系肝郁脾虚湿阻,胃痛症。适用于消化不良而痞胀,嗳气泛水,不思纳食,苔白滑润,脉弦紧。

(16)散结调胃汤(杨新华方)

【药物组成】苏梗16g,香附16g,苏叶16g,枳实16g,佛手13g,香橼皮13g。

【用法用量】药用水浸泡半小时,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所得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服用本方时,忌食辛辣之品。

【功效主治】适用于消化不良。症见胃脘胀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薄腻,脉弦滑而数。

参考文献:

[1]赵国栋等《胃肠病 药方大全》;

[2]《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

[3]《当代妙方》;

[5]《内科病常见效验方药》;

[6]《中华名医名方薪传》;

[7]《临床用方配伍技巧》;

[8]《临证经验荟萃》;

[9]《杨百弗医案》;

[10]《方剂学》;

[11]《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12]《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13]许银莲《徐廷素治疗消化不良经验》.山西中医.2001;

[14]《中医临床杂志》;

[15]《实用中医药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