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传世书法,极具魏晋的雅士气质,用笔舒和婉转,一派儒雅、俊逸的君子之风,比如著名的《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和《平安帖》等,格调温润,给人身心舒畅的感觉。 这种气格和风姿,非常深入人心,后世学者认为,王羲之只有“秀逸”,实际上,真实的“王书”,不仅仅蕴含温柔,其字还有狂逸的一面,就像日本的《丧乱帖》、《频有哀祸帖》,拙质且浑穆,呈现古雅之美,一别常见“王书”。 目前王羲之还有一幅,“压箱底”的巨作出世,乃是罕见狂草,字字潇洒飞动,狂到令人震撼,此帖就是《草书黄庭内景经》,全卷共计2000多字,长度超过5米,一直秘藏日本,极少有人见过。 唐太宗痴迷“王书”,他评价其字:“烟霏雾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若斜而反正”,根据这句话,我们能够知道,早在唐朝时期,世人见到的“王字”,也有龙飞凤舞的一面,充满活力和动势。 正如此作,单字约为6厘米,体势硕大,布局宽阔,往常见到的王羲之书法,没有如此开张的构势,王羲之采用内擫笔法,而且常用侧锋,中宫瘦金,字迹娇小、精致,一旦放大,结构全散。 因此世人觉得,王羲之笔法和字体,无法放大写,遭到个别人的诟病,此帖狠狠打了喷子的脸,全程悬腕运行,空中取势,下笔一气呵成,颇为连贯。 抛开婉转的势态,线条中暗藏“锥画沙”“折钗骨”的篆籀古法,转折处侧锋,如刀劈斧斫,坚守中锋行笔,又如蛟龙入海,高级感和妙趣兼得。 章法和结字布局,也富有趣味性,字组大小对比,堪为“山峦与溪流”,行列摆动宛如“太极推手”,颇为生动形象,视觉效果鲜明,这种“无序中的有序”的方法,比怀素《自叙帖》早了整整四百年,毫不夸张的说,此卷狂肆的气息,以及筋骨刚健的实力,怀素见了都得叫“祖师爷”。 《草书黄庭内景经》的原稿失传,日本珍藏的乃是拓本,字口完整,墨色润丽,与真迹相差无几,可时常临摹,学习王羲之正统的狂草笔法,一方面坚守气力,保证深层质感,另一面呈现生命力,写出艺术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