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高岑【善意提醒】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释义为: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国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即: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本质上,中国绘画富于“形而上”的意味。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宋徽宗赵佶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宋以来,诗画一律的观点成为主流。苏东坡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明、清两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因此,品评中国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品味,而不是看西方绘画那样的“一览无余”;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去品味“中华文化精髓——诗词歌赋”;二、从中国书法艺术上去品味字体的美、线的美、力的美、以及表现个性精的美。三、中国画的本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借物象以寄予作者思维、情感的艺术,是“物我合一”的艺术体现。正如现在的绝大多数书画作品,"千人一面",看似漂亮外貌,实则废纸一张(或者是是缺诗、少书法,没文化、没思想的空壳——沦为“以术求术、”、崇洋媚外,传统文化被肢解,被冠以“水墨、彩墨”西洋画之傀儡、怪胎。“残缺的中国画”)。 【编者按】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思想(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中国书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的文化蕴藉又远在绘画之外,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又讲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文化可以渗透到一个人的心里,渗透到一个人的血液里,是深层次的,是不容易改变的。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当前,无论是中国画展览,艺术市场上,还是书画课堂等等,能够见到的中国画,基本是没有题画诗的“白板”。当下不少画家以西方绘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参照,以此倡导所谓融合中西绘画以加强“视觉冲击”和写实效果。其结果造成了中国画的发展不但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也一度出现了极其萧条的现象,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决定下会将中国画引入末路;因此,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尤其是当前中国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观念,“诗情画意”应该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大趋势。顾绍骅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面对当前美术界的西化现状,提出中国画的发展必须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中国画最大特点是思想性,人格艺术,养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即: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印”等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在弘扬民族文化这个事上,我们都应该做铮铮铁骨的好汉,不能卑躬屈膝!生存世界上,得有思想,负责任,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没有文化是不行的!”“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经过数十载的探求,主张应该从《中国画评价标准》。我撰写了《以古为证 汲取精粹 发展创新 面向未来》等等论文来阐述------。 清代历朝的画家繁花齐放,有史可稽的画家多达近六千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艺术是人类思想和感情的综合呈现,绘画的发展进程与人类思想更不可分,而主导画家思想的除了画家自己的创意思维,最重要的是生活环境带来的力量,其中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无论是清初、盛清、中清、晚清,绘画的走向背后都有很特殊的主导力量。事实上,清代有能耐的画家,无论宫廷内外,大多能捧上一个好饭碗,过上吃肉的好日子。异族入侵,改朝换代之初,文人和画家通常对新政权持敌对的态度。清代建国之初也不例外,清初的著名画家中除了王原祁和王翚之外,“六大家”、“四僧”和“金陵八家”中的大多数都选择了远离仕途。他们有的生于明代的富豪宗室,家产丰厚;有的以占卜算命、私塾坐馆为生,大家都不愿意吃新朝代的皇家饭。比起在连绵不断的文字狱中遭受无妄之灾的清代文人,皇帝们对画家还算不错,历代皇帝都很重视绘画。到了清代中期的康乾年间,宫廷画家越来越多。 金陵八家,清代前期南京地区的一个绘画流派。代表人物为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八人。他们的绘画题材和风格不全相同,因都在同一地区,都负有一定时誉,故人称“金陵八家”,见清张庚《国朝画征录》。此外,陈卓、吴宏、樊圻、邹哲、蔡霖论,李又李、武丹、高岑也称“金陵八家”。见乾隆《上元县志》。 高岑(1621年-1691年),字善长,又字蔚生,浙江杭州人,居金陵(今江苏南京)。高阜弟,为“金陵八家”之一,中国明末清初画家。高岑擅画山水及水墨花卉,写意传神。幼年时学朱翰之山水,又学蓝瑛,笔墨不凡,自成体系,风格闲雅悠适,品高超逸,其写意花卉亦清秀传神。周亮工曾经评其山水曰“不向荆吴辈乞灵”。可见高岑志向远大,不拘泥于前人窠臼,而善于出新,这在摹古成风的明末清初之际尤为可贵。高岑在“八家”中的成就,仅次于龚贤,他不仅善画山水,还精于水墨花卉。他早年倾慕朱翰,后学蓝瑛,又从宋人董源、巨然的笔墨中寻根求柢,乃至黄子久﹝黄公望﹞之空灵简朴,沈石田﹝沈周﹞之粗服乱头,他都潜心入手,融会贯通。高岑初以平实工稳为本,及至中年以后,崇尚写意,追求性灵与境界,其画渐至神采飞扬,晚年则愈发天马行空,一意孤行,其实这正是从必然步入自由的进程与归宿。高岑的代表作有《秋山万木图》,写景苍润,雄伟而不流于鄙俗,神秀而不流于软弱,真实地反映出山川烟岚弥漫的深幽之景,是自己写真山真水的感受。其流传作品尚有《山居图》《野居图》《春景山水联屏》《万山苍翠图》《松窗飞瀑图》《山阁清秋图》等。 “金陵八家”师法也各有所宗,然而他们的相同之处就是都淡泊功名,为人也清高,他们只与诗酒结缘、书画为伴,视庙堂为粪池泥塘,喜江湖而优哉游哉。这八个人也偶尔距集在一起,然而他们却说话并不多,仅仅是以翰墨丹青怡情遣兴而已。 山水画发展到清代,已经处于衰微阶段,特别是清代四王之后,衰微局面已经确定,虽然中途偶尔有新意,然而是微不足道的。高岑呢不仅擅长画山水画,还精于水墨花卉。他的绘画早年学朱翰,后来又学习蓝瑛,又从宋人董源、巨然的笔墨中寻根求柢,甚至是黄公望的空灵简朴,沈石田的粗服乱头,他都认真学习,把众家之长融汇于一体。我们欣赏高岑早期的作品,你会发现比较平实工稳,随着他年纪的增长,到了中年以后他开始崇尚写意,更加追求性灵与境界的绘画渐至神采飞扬,最后到了晚年则愈发天马行空,一意孤行,这也是从必然步入自由的进程与归宿吧。都说高岑的山水画技法,是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自然是有一定的道理,他的绘画技法不仅精湛,而且独树一帜,足以做到开宗立派的地步。我们分析他的树法,就可以看出高岑的树法极为精湛,树枝茂盛且层次分明,树叶错落有致,用笔自然流畅,这些我们都要注意。山石法,高岑的山石法主要还是以“短披麻皴”为主,用笔灵活多变,他的山石的纹理、质感、层次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山水 水不可少,他的水法,主要以细密、流畅为主,用笔轻盈飘逸,水流的动态和层次感非常的生动。因此他的山水给我们的感受是山水工稳而有古气,富简淡清逸的情趣,作品深得元人风貌。 《秋水钓舟图》清 高岑 设色纸本 127.5×39cm 立轴 款识:芦花秋水钓鱼船。此薪翁先生得意句也。余尝把诵不缀,因图请政。石城弟高岑。钤印:高岑之印(白) 金陵逸史(白) 签条:高蔚生秋江坐钓。袁中舟旧物,今归天风阁。庚辰上元题。钤印:陈年(白)鉴藏印:袁珏生审定印(朱) 说明:高岑为“金陵八家”之一。 清逸秋韵:高岑《秋水钓舟图》赏析高岑作为活跃于清初的画家,“金陵八家” 之一,其作品风格独特,《秋水钓舟图》设色纸本,立轴形式,尺寸为 127.5×39cm,展现了他在山水画创作上的精湛技艺与独特审美。这幅画作宛如一首静谧的秋日山水诗,引领观者走进一个清幽、闲适的境界。 一、构图:营造深远空间 画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中常见的三段式构图,层次分明,富有空间感。近景处,岸边巨石嶙峋,形态各异,以浓墨重笔勾勒轮廓,再用皴擦之法表现出石头的纹理和质感,显得苍劲古朴。巨石之间,几株树木扎根生长,树枝或弯曲伸展,或挺拔向上,树叶以浓淡不一的墨色点染,既有残留的绿意,也有泛黄的秋色,生动地传达出秋意渐浓的氛围。树木的姿态和布局错落有致,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真实感。 中景部分,宽阔的江面占据了画面的主要空间。江水以淡墨轻染,通过线条的疏密变化表现出水面的波纹,层层叠叠,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过,江水泛起的涟漪。江面上,一艘小船静静地停泊着,一位渔夫悠然地坐在船头垂钓。小船造型简洁,线条流畅,与江水的动态形成对比,突出了画面的静谧之感。渔夫的形象虽小,但刻画细致,他专注的神态和闲适的姿态,为画面增添了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远景中,山峦连绵起伏,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中。山体用淡墨和浅赭色渲染,以柔和的线条勾勒轮廓,再用皴法表现出山的层次和立体感。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和神秘感,使观者的视线能够随着画面延伸,感受到山水的无尽韵味。 二、色彩:渲染秋意氛围 在色彩运用上,高岑以淡雅、清新的色调为主,巧妙地烘托出秋天的氛围。画面中,墨色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物体的形态、质感和空间感。石头以深墨色为主,凸显其厚重坚实;树木的枝叶用不同层次的墨色点染,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秋意的变化。 在墨色的基础上,画家辅以少量的色彩。江水用淡蓝色或淡青色渲染,表现出秋水的清澈和寒冷。岸边的树木和草丛中,点缀着些许黄色和红色,象征着秋天树叶的变色,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远处的山峦则以浅赭色和淡墨相结合,表现出秋山的沉稳和宁静。整体色彩搭配和谐统一,既简洁又富有表现力,与画面所传达的秋意情境相得益彰。 三、技法:展现精湛功力 从绘画技法来看,高岑运用了多种传统技法来表现画面内容。在描绘树木时,他运用了丰富的笔法,如勾勒枝干时线条刚劲有力,点染树叶时笔法灵活多变,有的地方用浓墨点厾,有的地方用淡墨晕染,生动地表现出树叶的疏密和质感。 对于山石,采用了皴擦技法,结合披麻皴、斧劈皴等不同皴法,细腻地表现出山石的纹理和立体感。皴擦的笔触或长或短,或粗或细,层次丰富,使山石显得古朴厚重。江水的表现则运用了流畅的线条和淡墨的渲染,表现出水面的平静和波纹的动态。 在表现雾气和云雾方面,画家通过留白和淡墨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效果,使远处的山峦和天空融为一体,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意境美。 四、意境:传达闲适心境 《秋水钓舟图》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悠远的意境。画面中,秋水悠悠,小船静泊,渔夫悠然垂钓,周围的山水静谧而美好。这种宁静并非寂静无声,而是在自然的宁静中蕴含着一种生命的活力。观者仿佛能感受到秋风的轻拂,听到江水的潺潺流动声,以及偶尔传来的鱼儿上钩的动静。 高岑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渔夫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传达出一种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喧嚣的尘世中,这幅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栖息地,让观者能够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这清幽的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高岑的《秋水钓舟图》以其精妙的构图、淡雅的色彩、精湛的技法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高岑卓越的绘画技艺,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的审美内涵和文化价值,为后人研究清初绘画艺术和文化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观图显诗意】小轮轻线妙无双,曾伴幽人酒一缸。洛客见诗如有问,辗烟冲雨过桐江。 从高岑存世作品分析,其山水画从宋元入手,并承明代吴门诸家之法,形成两种面貌。一种承继所谓“北宗”传统,从宋范宽到明唐寅。一种则远绍元代黄公望、王蒙,近法明代的沈周、文徵明。此画上部一巍冈拔地而起,突兀如盘。山顶丛林密布,点勾而成;山石皴法如雨点,又似刮铁。当中一飞瀑如练,直泻而下,没入空蒙。红叶纷披,点出秋意。全画笔力坚挺,刻画精微,神韵兼具,与高岑平素清淡之作,迥然形成两种格调。 秋意山林的墨彩华章 —— 高岑《秋山万木图》赏析高岑,这位清初 “金陵八家” 之一的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现藏于南京博物馆的《秋山万木图》,绢本设色,纵 148.1 厘米,横 58 厘米,宛如一幅绚丽的秋日山水长卷,将秋山的雄浑壮美与万木的斑斓多姿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构图:山水相依的壮阔格局《秋山万木图》采用了传统的全景式构图,巧妙地将秋山、万木、云雾、溪流等元素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深远的空间感。画面中,巍峨的山峰占据了主体位置,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山峰的轮廓以刚劲有力的线条勾勒,转折处果敢利落,凸显出山岩的坚硬质感。山体的皴法丰富多样,结合了披麻皴、斧劈皴等技法,层层叠叠,细腻地表现出山石的纹理和立体感。在山峰之间,茂密的树林层层叠叠,郁郁葱葱。树木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的高大挺拔,直插云霄;有的枝干虬曲,姿态万千。画家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墨色变化,生动地描绘出树叶的疏密、浓淡和层次。树叶的颜色以绿色为主,间杂着黄色、红色等,展现出秋天树叶逐渐变色的自然景象,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画面下方,一条蜿蜒的溪流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溪流的存在不仅为画面增添了灵动的气息,还起到了连接前景与中景的作用,引导观者的视线逐渐向画面深处延伸。溪流两岸,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与周围的树木、山峰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山水画卷。 二、色彩:秋韵斑斓的视觉盛宴高岑在《秋山万木图》中对色彩的运用独具匠心,以淡雅清新的色调为主,巧妙地渲染出秋天的氛围。画面中的山体主要以淡墨和浅赭色为主,表现出山的沉稳和厚重。浅赭色的运用为秋山增添了一丝温暖的色调,与墨色相互交融,使山体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树木的色彩则更加丰富多样,绿色的树叶中点缀着黄色、橙色和红色,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日山林图。这些色彩的搭配自然和谐,既展现了秋天树叶的斑斓变化,又不失整体画面的统一与协调。画家通过对色彩的细腻处理,使树木的质感和立体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树叶在微风中的轻轻摇曳。云雾部分以淡墨和白色渲染,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氛围。云雾在山峰之间缭绕,使山峰若隐若现,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感和层次感。白色的运用使云雾显得更加轻盈和飘逸,与山体和树木的厚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三、笔墨:精湛细腻的技法呈现在笔墨技法上,高岑展现出了深厚的功底。他的用笔沉稳有力,中锋与侧锋交替使用,线条流畅而富有变化。在勾勒山峰轮廓和树木枝干时,线条刚劲挺拔,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质感;在描绘树叶和云雾时,笔触细腻柔和,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墨色的运用也十分精妙,通过浓淡、干湿、疏密的变化,表现出物体的明暗、虚实和层次。画家先以淡墨打底,然后逐渐加重墨色,层层积染,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表现山石的纹理和质感时,墨色的浓淡变化尤为明显,浓重处表现出山石的阴暗面,浅淡处则表现出受光部分,使山石的立体感跃然纸上。此外,高岑还善于运用留白的手法,在画面中适当留出空白,使画面更加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留白的部分不仅突出了主体,还为观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观者能够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画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四、意境:宁静悠远的心灵栖息《秋山万木图》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悠远、空灵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画面中的秋山、万木、溪流、云雾等元素相互交融,构成了一个和谐美丽的自然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世俗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画家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感受到秋风的轻拂,听到树叶的沙沙声和溪流的潺潺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放松。这幅画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展现了他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观图显诗意】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万点当虚室,千重叠远空。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 高岑的《秋山万木图》以其精妙的构图、绚丽的色彩、精湛的笔墨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高岑卓越的绘画技艺,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幅作品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为后人研究清初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江山千里图》清 高岑 纸本设色 477×25.1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款识:石城高岑。印鉴:高(白文)、岑(白文)
题跋:昔杜少陵题画诗云,元气淋漓幛犹湿,可知古人作画以气而墨彩生矣。蔚生画布局宽展,开合自然,绝无断续痕迹,而密不觉繁,疏不嫌薄,笔与墨融而为一,故所设澹色无不惬心,非得力于元大家黄子久、吴仲圭者焉能到此。蔚生本国初名手,同时与樊圻、邹喆、方鲁(龚贤误写方鲁)、吴宏、叶欣、胡造、谢荪辈号金陵八家,驰骋一世。其子荫字嘉树,姪遇字雨吉俱能世其家法。此卷流传垂二百年,神气奕奕,即令后起之太仓二王,遇目应亦悦心首肯,鉴别家宜什袭藏之。道光十五年乙未夏六月上澣,少仙老人朱文治识,时年七十有六。钤印:少仙子书画记(白文)、朱文治印(朱文) 禅分南宗北宗,惟画亦然。或以气韵,或以魄力,胜其大较然也。此卷萧疏郁茂,擅南北宗之长,即云林之淡远,山樵之缜密,无以过此。昔董思翁谓黄子久山水以为烟云生动林壑虚闲,斯言可以移赠慈水。梦白先生博雅好古,富于收藏,以是卷为书画舫中第一珍玩,洵称鉴赏不虚矣。丙申三月谷雨题于槃陀精舍,石兰弟张志绪。钤印:张志绪(白文)、石兰(白文) 高岑的代表作品多为山水题材(例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青绿山水图》轴、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灵谷深松图》、《凤台秋月图》、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山阁清秋图》、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松窗飞瀑图》轴等)。他一生中对工细缜密的水墨花卉所下的功夫所投入的兴趣亦很可观。高岑在吸吮山野气息,挥洒云水才情的同时,还具有清逸秀雅、绵针密线的另一侧面。“金陵八家”所固守的一个宗旨,是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开辟独有的艺术天地。高岑自不例外,他一生信仰佛教,即使没有像弘仁、石谿、石涛、八大那样出家为僧,但其精神与情操还是近净土远俗尘的,他的作品所渗透出来的意味自然是超脱澹定,清明悠远。 《江山无尽图》创作年代不详,据此图之笔意推断,应是高岑年轻时期、即崇德顺治年间的作品。此卷细笔勾线,细劲坚峭,点苔浓重,皴法繁密清淡,为高岑的精品。手卷附有长跋二记。朱跋首先引唐杜子美诗句“元气淋漓幛犹湿”,借以评价高氏此图不止墨彩华滋,而且气韵生动,继而赞赏其布局得体而毫无若断若续之弊。至于画面的笔墨经营,朱跋评曰:密而不繁,疏而不薄,所设淡色无不惬心,非得力于黄子久、吴仲圭者焉能至此云云。张跋与朱跋大致不谋而合,仅“萧疏郁茂”四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此图的视觉感受。张跋又诩之“云林之淡远,山樵之缜密”,并以“黄子久之山水烟云生动林壑虚闲”为比,认定《江山无尽图》“堪为书画舫中第一珍玩”。 高岑此图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之久,现展观瞩之,依然有声有色,神完意足。其声若闻,须屏心静气,方有汩汩泉声,哗哗桨声,琅琅书声,徐徐风声渐次入耳,其色若现,则要精辨微识,才见桃红柳绿、云白峰青、烟暖水寒、林暗溪明。至于实处,千笔万笔,俱无弱笔病笔,山石之法,包罗南宗北派,劲斧涩麻,长线短皴,平点立,皆能浑然天成;观其虚处,远山近水,淡墨无痕,江天一色,烟波浩淼,最能体现无尽之意。而氤氲着山岚林霭的飘渺之处,更令人遐思不已。山石之美因形态多姿,笔力雄健,颇有百阅不爽之魅力,而依傍于山石扎根于垅野的树木,同样赏心悦目。万仞长松,千寻积石,百尺溪涧,十面崇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亦有聚散于山脚坡头、林间水畔的屋宇楼舍,虽为点景,却不容忽视。这些栉比鳞次的建筑,有的闭户若禅房,有的开轩会诗友。褐瓦与粉墙的柔和对比,煞是宜人,而静止的屋舍与动感的舟楫之间,所产生的则是另一种有趣的映照。 【观图显诗意】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得非悬圃裂,无乃潇湘翻。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蹋孤舟立。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卧游山水图》清 高岑 绢本设色 208×58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咫尺绢素间,卧游山水境 —— 高岑《卧游山水图》赏析高岑,这位清初画坛 “金陵八家” 之一的杰出画家,其笔下的《卧游山水图》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绢本设色,尺寸为 208×58 厘米 。此幅画作以其宏大的尺幅、精妙的笔墨和深邃的意境,为观者呈现出一幅气势磅礴又细腻入微的山水画卷,引领人们在咫尺之间领略山水之妙,感受卧游之趣。 一、构图:宏阔布局,层次井然《卧游山水图》采用了全景式构图,巧妙地将山水、林木、屋舍、云雾等诸多元素有机融合,营造出一个丰富而深远的空间。画面从下往上依次展开,近景处,巨石嶙峋,形态各异,以浓墨重笔勾勒轮廓,再用皴擦之法细致表现出石头的纹理与质感,显得苍劲古朴。巨石间,几株树木姿态各异,有的枝干虬曲,有的挺拔向上,树叶以不同层次的墨色点染,既有翠绿的生机,又有泛黄的秋意,展现出自然的丰富变化。 中景部分,山峦起伏连绵,层次分明。山体的轮廓以流畅而有力的线条勾勒,结合披麻皴、斧劈皴等多种皴法,细腻地表现出山石的阴阳向背和立体感。山峦间,云雾缭绕,或浓或淡,通过留白与淡墨渲染相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空灵、缥缈的氛围,使山体若隐若现,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神秘感。远景中,山峰高耸入云,在云雾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巍峨壮观。远处的天空以淡蓝色晕染,与下方的山水相互呼应,使画面的空间感得到进一步延伸。在这宏大的山水之间,几座屋舍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或隐于山林,或临于溪水,为画面增添了一丝人间烟火气,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色彩:淡雅和谐,秋意悠然在色彩运用上,高岑以淡雅清新的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画面中,墨色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物体的形态、质感和空间感。石头以深墨色为主,凸显其厚重坚实;树木的枝叶用不同层次的墨色点染,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秋意的变化。 在墨色的基础上,画家巧妙地辅以少量色彩。山体部分运用淡赭色和淡青色渲染,表现出秋山的沉稳与宁静。树木的叶子间点缀着些许黄色和红色,象征着秋天的绚烂,使画面在淡雅中又不失活泼。云雾部分以白色和淡墨相结合,营造出轻盈、缥缈的质感。整体色彩搭配和谐统一,既简洁又富有表现力,与画面所传达的意境相得益彰,生动地描绘出了秋日山水的独特韵味。 三、笔墨:精湛细腻,韵味悠长从笔墨技法来看,高岑展现出了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用笔灵动多变,勾勒山石轮廓时,线条刚劲有力,转折自然,准确地表现出山石的形态和质感;描绘树木枝干时,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体现出树木的生机与活力;点染树叶时,笔触细腻丰富,或浓或淡,或聚或散,生动地表现出树叶的疏密和层次感。 墨色的运用更是精妙绝伦,通过浓淡、干湿、疏密的变化,表现出物体的明暗、虚实和远近关系。画家先以淡墨打底,然后层层积染,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表现云雾时,运用淡墨和留白,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效果,使画面更具诗意。高岑还善于运用笔触的轻重缓急和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动态,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四、意境:卧游之趣,心灵归所《卧游山水图》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悠远、闲适的意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卧游山水的乐趣。在这幅画中,山水的宁静与壮美相互交融,云雾的缥缈与树木的生机相映成趣,屋舍的静谧与自然的和谐相得益彰。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听到山间的鸟鸣、溪流的潺潺声,感受到微风的轻拂和阳光的温暖,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放松。高岑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精心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喧嚣的尘世中,这幅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栖息地,让人们能够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山水的美景之中,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同时,画作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 “卧游” 的审美情趣,即在山水画卷中寻求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自由。 【观图显诗意】古北安西志未酬,人间随处送悠悠。骑驴白帝城边雨,挂席黄陵庙外秋。大纲截江鱼可脍,高楼临路酒如油。老来无复当年快,聊对丹青作卧游。高岑的《卧游山水图》以其精妙的构图、淡雅的色彩、精湛的笔墨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高岑卓越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这幅作品为后人研究清初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让我们在欣赏中领略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青绿山水图》清 高岑 绢本设色273×9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绮丽山川入画来 —— 高岑《青绿山水图》赏析高岑作为 “金陵八家” 之一,其绘画作品风格独特,艺术造诣颇高。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青绿山水图》,绢本设色,尺寸达 273×90.5cm,在宏大的尺幅间展现出一派绮丽壮美的山水景致,尽显高岑精湛的绘画技艺与深厚的艺术底蕴。 一、构图:宏阔深远,层次丰富 《青绿山水图》采用了全景式构图,巧妙地将众多山水元素有机融合,营造出一个宏大且富有层次感的山水世界。画面中,巍峨的主峰雄踞中央,高耸入云,气势磅礴,成为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主峰周围,次峰环绕,高低错落,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展现出山脉连绵起伏的壮阔景象。 在近景部分,画家精心描绘了山石、树木和溪流。山石形态各异,以浓墨勾勒轮廓,再用皴法表现出其纹理和质感,显得苍劲古朴。树木姿态万千,有的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有的枝干虬曲,尽显沧桑。树叶的颜色丰富多样,以绿色为主,间杂着黄色、红色等,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一条蜿蜒的溪流从画面下方潺潺流过,清澈见底,溪流的存在不仅为画面增添了灵动的气息,还起到了连接前景与中景的作用,引导观者的视线逐渐向画面深处延伸。中景部分,云雾缭绕于山峦之间,或浓或淡,若隐若现。云雾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神秘感,还巧妙地分隔了不同的山体,使画面虚实相生,更具空间感。在云雾的掩映下,隐约可见几座屋舍和亭台楼阁,它们或隐于山林,或临于溪边,为画面增添了一丝人间烟火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远景中,山峰在云雾中若有若无,显得更加悠远深邃。天空以淡蓝色晕染,与下方的山水相互呼应,使画面的空间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给人以 “江山无尽” 之感。 二、色彩:青绿辉映,绚烂典雅 此画在色彩运用上极具特色,以青绿为主色调,辅以其他色彩,营造出一种绚烂而典雅的视觉效果。画面中的山体主要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敷色,色彩鲜艳明亮,层次丰富。石青和石绿的运用不仅表现出了山体的青翠和厚重,还使画面具有一种独特的古朴质感。 树木的颜色则更加丰富多样,除了绿色之外,画家还巧妙地运用了黄色、红色等色彩来表现树叶的变化,使树木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些色彩与青绿的山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云雾部分,画家运用白色和淡墨渲染,营造出一种轻盈、缥缈的质感。白色的运用使云雾显得更加洁白纯净,与青绿的山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而在屋舍和亭台楼阁的描绘上,画家则运用了少量的红色和黄色等色彩进行点缀,使这些建筑在山水之间显得格外醒目,增添了画面的色彩层次。 三、笔墨:细腻精湛,韵味十足 从笔墨技法来看,高岑展现出了深厚的功底。他的用笔细腻而精湛,勾勒山石轮廓时,线条刚劲有力,转折自然,准确地表现出山石的形态和质感。在描绘树木枝干时,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体现出树木的生机与活力。点染树叶时,笔触丰富多变,或浓或淡,或聚或散,生动地表现出树叶的疏密和层次感。 墨色的运用也十分精妙,画家通过浓淡、干湿、疏密的变化,表现出物体的明暗、虚实和远近关系。在山石的表现上,先以淡墨打底,然后层层积染,使山石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表现云雾时,运用淡墨和留白,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效果,使画面更具诗意。同时,高岑还善于运用笔墨的轻重缓急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动态,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四、意境:清幽闲适,心之所向 《青绿山水图》营造出了一种清幽、闲适、宁静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画面中的山水景色优美,云雾缭绕,树木葱茏,溪流潺潺,屋舍静谧,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感受到山间的清新空气,听到鸟儿的鸣叫和溪流的流淌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放松。 高岑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精心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山水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画作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展现了他追求清幽、闲适生活的精神境界,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美好。 【观图显诗意】海亭树木何茏葱,寒光透坼秋玲珑。湖山四面争气色,旷望不与人间同。一拳墺伏东武小,两山斗构秦望雄。嵌空古墓失文种,突兀怪石疑防风。舟船骈比有宗侣,水云滃泱无始终。雪花布遍稻陇白,日脚插入秋波红。兴余望剧酒四坐,歌声舞艳烟霞中。酒酣从事歌送我,歌云此乐难再逢。良时年少犹健羡,使君况是头白翁。我闻此曲深叹息,唧唧不异秋草虫。忆年十五学构厦,有意盖覆天下穷。安知四十虚富贵,朱紫束缚心志空。妆梳伎女上楼榭,止欲欢乐微茫躬。虽无趣尚慕贤圣,幸有心目知西东。欲将滑甘柔藏府,已被郁噎冲喉咙。君今劝我酒太醉,醉语不复能冲融。劝君莫学虚富贵,不是贤人难变通。 高岑的《青绿山水图》以其宏大的构图、绚烂的色彩、精湛的笔墨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高岑卓越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后人研究清初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金山寺图》清 高岑 纸本设色 180cm×94.8cm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金山寺图》描绘了金山寺的景色。题识:石城高岑写。 钤印:高岑之印(白文)、蔚生(朱文) 近景平冈之上,松木数株,数间屋舍掩隐冈峦深处。中景江面,金山高踞江中央,金山寺塔高耸云表,三、四舟船在金山附近江面行驶,江水缓缓奔流,一派水雾浩淼、江天缅邈的景象。远景作对岸墙堞之下,江湾舟船停泊,似要远航。再远处作城中山冈丘峦、屋宇城池,掩映遮蔽在丛林烟岚中,对岸墙堞之下,江湾水汊停泊的舟船似要远航,城外过江的旅客依稀等待着渡船的到来。再远处的城中山冈丘峦、屋宇城池则掩映遮蔽在丛林烟岚中。 隐约可见。笔墨细密坚挺,温润雅健。 【观图显诗意】晓发碧水阳,暝宿金山寺。松风洒寒雨,淅沥醒余醉。夜中香积饭,蔬粒俱精异。境寂灭尘愁,神高得诗思。皎皎荥阳子,芳春富才义。涨海豁心源,冰壶见门地。碧霄有鸠序,未展联行翅。俱笑一尺绳,三年绊骐骥。摧藏担簦客,郁抑胸襟事。名业尔未从,临风嘿舒志。一身渺云岭,中夜空涕泗。侧枕对孤灯,衾寒不成寐。粮薪极桂玉,大道生榛刺。耻息恶木阴,难书剑歌意。扬鞭入莽苍,山驿凌烟翠。越鸟日南飞,芳音愿相次。 创作背景 《金山寺图》是高岑以镇江金山寺为主题而创作的山水画作品。镇江北固山、金山等地自古即为浏览胜地、兵家必争之地。自宋代以来,就不乏画家将镇江金山地区有没的山川景色、山川形胜入画的记载,该图即是这一类绘画题材中比较重要的作品。高岑长期生活在江南地区,对于南京及其附近的山川地貌有着深刻的印象感触,岚烟雾气、树木丛林、平冈都在心目中留下了印象。高岑画出了自然的风雨,后人对他评价还是不高。如:《湖山风雨》就知道,烟霞盛景不仅包括疏旷深远的景色,也包括真实生动的景色。看《湖山风雨》,了解写实风格的远去,这也是一场风雨,发生在画坛上的风雨。高岑可以坚持,后人没有他的能力,只好改弦更张了。山水画的写实效果,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高岑技法超群,后人对他作品的评价不高。这是由于,从明代中期开始,文人画风格横扫画坛,这般重视技法的作品不符合文人审美,被打上了一个“蒙养低下”的标签。 高岑的山水画师法宋元及沈周,其画中具有明显的宋人痕迹,范宽、李成画法中的高峻突兀的山势,坚硬刚锐的石质在画中均有所显露。《金山寺图》就是一幅融宋元山水画风于一体的作品,有北宋北派山水画的面貌,又有江南风光清秀的特点。《金山寺图》中平远式构图方法的运用,使画面获得了纵深之势,极具雄远浑阔的气势,构图呈现出了广阔空间关系,近景是苍松耸立的山丘,金山处于画面中心,四周是碧波荡漾的江水,江面上帆影片片,使金山寺成为焦点,远处为起伏的山峦,雾霭弥满于其间,依稀可以看见泊岸的船舶和林木掩映中隐现的房舍,在视觉上十分醒目。而深远构图法的运用,则使画面具有了深远幽邃的空间特征。通过纵深之势和深远幽邃空间特征的塑造,确立了颇具典型的绘画特色。图中松树及丛林的安排、平冈的排列、金山及金山寺的正面取形等,都表现得很有特点,尤其对江流中金山及金山寺塔的描绘,而且作者对金山寺的刻画非常细致,山与寺院相拥,楼塔和禅房将山紧密地包裹起来,观之只见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和挺拔俊逸的宝塔,使人有“不知是金山中藏古寺,还是古寺掩盖了金山”的疑感,因而有“金山寺襄山”之说。 《万山苍翠图》清 高岑 185×78.5厘米,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墨彩凝翠,山川逸韵 —— 高岑《万山苍翠图》赏析高岑,作为 “金陵八家” 的重要成员,其绘画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万山苍翠图》,绢本设色,尺寸为 185×78.5 厘米 ,这幅作品犹如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长卷,在细腻的笔触与丰富的色彩中,展现出万山苍翠的壮美之景,尽显高岑深厚的艺术造诣。 一、构图:层峦叠嶂,气势雄浑 《万山苍翠图》采用了全景式构图,巧妙地将众多山水元素有机融合,营造出一个宏大而深远的空间。画面中,巍峨的群山占据了主要位置,层峦叠嶂,连绵起伏,展现出雄浑壮阔的气势。主峰高耸入云,雄踞画面中央,成为视觉的焦点,周围的次峰环绕簇拥,高低错落,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近景处,画家精心描绘了山石和树木。山石形态各异,以浓墨重笔勾勒轮廓,再用皴擦之法表现出其纹理和质感,显得苍劲古朴。树木姿态万千,有的枝干虬曲,有的挺拔向上,树叶以不同层次的墨色点染,既有翠绿的生机,又有墨绿的厚重,展现出大自然的丰富变化。树木的疏密分布得当,与山石相互映衬,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和层次感。中景部分,云雾缭绕于山峦之间,或浓或淡,若隐若现。云雾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感和空灵之感,还巧妙地分隔了不同的山体,使画面虚实相生,更具空间感。在云雾的掩映下,隐约可见几座屋舍和亭台楼阁,它们或隐于山林,或临于溪边,为画面增添了一丝人间烟火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远景中,群山在云雾中逐渐消失,延伸向远方,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天空以淡蓝色晕染,与下方的山水相互呼应,使画面的空间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营造出一种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的深远意境。 二、色彩:青绿辉映,苍翠欲滴 在色彩运用上,《万山苍翠图》以青绿为主色调,展现出万山苍翠的勃勃生机。画面中的山体主要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敷色,色彩鲜艳明亮,层次丰富。石青和石绿的巧妙搭配,使山体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绿色,表现出了山峦的青翠和厚重,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山林的清新气息。树木的颜色则更加丰富多样,除了绿色之外,画家还运用了黄色、红色等色彩来表现树叶的变化,使树木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些色彩与青绿的山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云雾部分,画家运用白色和淡墨渲染,营造出一种轻盈、缥缈的质感。白色的运用使云雾显得更加洁白纯净,与青绿的山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而在屋舍和亭台楼阁的描绘上,画家则运用了少量的红色和黄色等色彩进行点缀,使这些建筑在山水之间显得格外醒目,增添了画面的色彩层次。 三、笔墨:细腻精湛,韵味悠长 从笔墨技法来看,高岑展现出了深厚的功底。他的用笔细腻而精湛,勾勒山石轮廓时,线条刚劲有力,转折自然,准确地表现出山石的形态和质感。在描绘树木枝干时,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体现出树木的生机与活力。点染树叶时,笔触丰富多变,或浓或淡,或聚或散,生动地表现出树叶的疏密和层次感。 墨色的运用也十分精妙,画家通过浓淡、干湿、疏密的变化,表现出物体的明暗、虚实和远近关系。在山石的表现上,先以淡墨打底,然后层层积染,使山石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表现云雾时,运用淡墨和留白,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效果,使画面更具诗意。同时,高岑还善于运用笔墨的轻重缓急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动态,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四、意境:清幽静谧,心灵归所 《万山苍翠图》营造出了一种清幽、静谧、深远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画面中的山水景色优美,云雾缭绕,树木葱茏,屋舍静谧,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感受到山间的宁静与祥和,听到鸟儿的鸣叫和溪流的流淌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放松。高岑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精心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山水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画作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展现了他追求清幽、闲适生活的精神境界,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美好。 【观图显诗意】芳朽自为别,无心乃玄功。夭夭日放花,荣耀将安穷。青松遗涧底,擢莳兹庭中。积雪表明秀,寒花助葱茏。贞幽夙有慕,持以延清风。无能常闭阁,偶以静见名。奇姿来远山,忽似人家生。劲色不改旧,芳心与谁荣。喧卑岂所安,任物非我情。清韵动竽瑟,谐此风中声。 高岑的《万山苍翠图》以其宏大的构图、绚烂的色彩、精湛的笔墨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高岑卓越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后人研究清初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仿黄子久富春山居图》清 高岑 198×51厘米,绢本墨笔 安徽省博物馆藏 墨韵传承与创新 —— 高岑《仿黄子久富春山居图》赏析 高岑作为 “金陵八家” 之一,其作品《仿黄子久富春山居图》,绢本墨笔,尺寸为 198×51 厘米,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这幅作品是高岑对元代画家黄公望(黄子久)经典之作《富春山居图》的致敬与再创作,在笔墨、构图和意境等方面既展现出对前人的借鉴,又融入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值得深入品味。 一、构图:延续经典,别出心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其独特的长卷式构图,展现了富春江两岸的秀丽景色,高岑的这幅仿作在构图上也采用了长卷形式,虽尺寸略有不同,但同样试图呈现出山水的绵延不绝和空间的深远辽阔。画面中,山峦起伏连绵,从近景的坡石、树木逐渐延伸至远景的峰峦,层次分明。 近景处,高岑精心描绘了几块形态各异的坡石,以浓墨勾勒轮廓,再用皴擦之法表现出其纹理和质感,显得苍劲古朴。坡石间生长着几棵树木,树干以简洁的线条勾勒,树枝或弯曲伸展,或挺拔向上,树叶则以不同疏密的墨点表现,展现出树木的生机与姿态。中景部分,江水蜿蜒流淌,虽未作过多渲染,但通过留白和简洁的线条暗示出水面的开阔与平静。江水两岸,山峦错落有致,有的山体以淡墨皴擦,有的则用浓墨强调轮廓,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远景中,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高岑运用淡墨和留白相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氛围,使画面的空间感得到进一步拓展。与黄公望原作相比,高岑在构图上并非完全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作意图进行了调整,在延续经典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对山水空间的独特处理,展现出别样的艺术效果。 二、笔墨:取法前贤,自成风貌在笔墨技法上,高岑借鉴了黄公望的笔墨特点,同时又展现出自己的风格。黄公望以其 “披麻皴” 和淡墨干笔的运用著称,高岑在描绘山体时也运用了类似的皴法,以长短不一、疏密相间的线条表现山石的纹理和质感。但高岑的用笔更加细腻、严谨,线条的转折和变化更为丰富,在表现山石的阴阳向背和立体感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在墨色运用上,高岑通过浓淡、干湿、疏密的变化,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他先用淡墨打底,表现出山体的大致轮廓和光影效果,然后逐渐加重墨色,进行皴擦和点染,使画面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墨色层次。在描绘树木时,墨色的变化也十分明显,浓墨表现树干的粗壮和茂密的树叶,淡墨则表现出树叶的稀疏和光影的变化。与黄公望原作中较为洒脱、随性的笔墨风格相比,高岑的笔墨更加工整、细腻,体现了清代绘画注重写实和技法精湛的特点。 三、意境:传承古韵,注入新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淡泊的意境,高岑的仿作同样试图传达出类似的情感氛围。在这幅作品中,山水相依,树木葱茏,江水悠悠,展现出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然而,高岑在传承古韵的同时,也注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高岑所处的时代与黄公望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有所差异,这使得他在创作时对山水意境的理解和表达也有所不同。在高岑的笔下,山水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蕴含着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画面中,虽然没有人物的出现,但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精心描绘,观者仿佛能感受到一种静谧、安详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 【观图显诗意】溪翁居静处,溪鸟入门飞。早起钓鱼去,夜深乘月归。见君无事老,觉我有求非。不说风霜苦,三冬一草衣。 高岑的《仿黄子久富春山居图》是对经典的一次深入解读和再创作。他在构图、笔墨和意境等方面既传承了黄公望的艺术精髓,又融入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精神,展现出清代画家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创新。这幅作品不仅为我们研究高岑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成就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让我们在欣赏中感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深厚魅力和不断发展的艺术生命力。 高岑《古代景观册页十开》绢本设色,20.5×21.3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高岑的《古代景观册页十开》是一组极具艺术价值的绘画作品,以下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欣赏: 笔墨技法
构图布局
色彩运用
意境营造
艺术风格
长干里(cháng gàn lǐ)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内秦淮河以南至雨花台以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地名,是江南佛教圣地,素有“佛陀里”之美誉。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长干里一带已经是南京人口最密集地区,也是本地区经济命脉之所在。有众多描写长干里生活、爱情、风土的诗词歌赋,“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典故即来源于此。 长干里地势高亢,雨花台陈于前,秦淮河卫其后,大江护其西,又是秦淮河的入江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南京城市的雏形――越城就位于此。范蠡之所以选择在此筑越城,就是看到这块地方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人中密集,同时,这里有山水卫护,攻守皆宜。秦、汉、六朝时期,长干里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是著名的商业区和货物集散地。 附:《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 金陵四十八景起自明万历。南京人加入这种有图有咏的大合唱,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事情。据顾起元《客座赘语》,先是榜眼余梦麟(幼峰)以生平所游览金陵诸名胜二十处,各著诗纪之,并约焦、朱之蕃(兰隅)先后二位状元公与探花顾起元同唱和,诗作汇为一集,名之曰《雅游篇》,刊行于世,一时以为盛事。余氏所选的二十景是钟山、牛首山、梅花山、燕子矶、灵谷寺、凤凰台、桃叶渡、雨花台、方山、落星岗、献花岩、莫愁湖、清凉寺、虎洞、长干里、东山、冶城、栖霞寺、青溪、达摩洞。而朱兰隅兴犹未尽,更“搜讨记载,共得四十景,属陆生寿柏策蹇浮舫,躬历其境,图写逼真,撮举其概,名为小引,系以俚句”,也就是周亮工所谓“景各为图,图各为记,记各为诗”,最后编成《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 这“四十景”也就成了后世作金陵景物图咏的蓝本。但陆生骑毛驴乘小船躬历寻访所绘的图,现已不知下落。 顾绍骅于二零二五年四月十日 |
|
来自: 顾绍骅 > 《顾绍骅的艺术思想与作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