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实验1-1】钠与水、乙醇反应 ![]() 实验原理:乙醇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比水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弱。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官能团中化学键的极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官能团和物质性质。 2Na+2H2O===2NaOH+H2↑ 2Na+2CH3CH2OH → 2CH3CH2ONa+H2↑ 实验步骤:向两只分别盛有蒸馏水和无水乙醇的烧杯中各加入同样大小的钠(约绿豆大),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钠与水反应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反应剧烈,快速产生气泡,可能伴随燃烧或爆炸;钠与乙醇反应,未熔化,沉于液体底部,反应缓和,放出气泡。 高频考点: ①水分子中羟基的氢原子比乙醇更易电离(水的酸性强于乙醇),因此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②钠的密度介于水和乙醇之间。 ③乙醇钠为强碱性物质,能使酚酞变红。 79.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 ![]() 实验原理:重结晶是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将杂质除去。 实验步骤:加热溶解→趁热过滤→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称重 实验现象:滤液静置冷却,苯甲酸因溶解度降低逐渐析出晶体 高频考点: ①加热溶解的作用:增大苯甲酸的溶解度,减少原料损失 ②趁热过滤的目的:防止苯甲酸在过滤过程中冷却结晶,降低纯度 ③玻璃棒的作用:溶解时搅拌加速溶解;过滤时引流液体防止溅洒;转移晶体时协助倾倒 ④检验氯化钠是否除净的方法: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未产生白色沉淀,说明NaCl已除尽 80.萃取与蒸馏实验 ![]() ![]() 实验原理:蒸馏是分离和提纯液态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当液态有机化合物含有少量杂质,而且该有机化合物热稳定性较高,其沸点与杂质的沸点相差较大时,可用蒸馏法提纯。液-液萃取是利用待分离组分在两种不互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将其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的过程。 实验步骤:略 实验装置:铁架台、分液漏斗、烧杯、直形冷凝管、圆底烧瓶、温度计、陶土网、牛角管、锥形瓶等 高频考点: ①萃取实验,振荡后需放气,分液时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②萃取实验,分液漏斗需要查漏 ③蒸馏实验,温度计位置、沸石、冷凝水方向、需垫陶土网加热、先通冷凝水后加热、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冷凝水、蒸馏烧瓶内液体体积不超过2/3,不低于1/3 81.乙炔的化学性质 ![]() 实验原理:CaC2+2H2O→Ca(OH)2+CH≡CH↑ 实验步骤: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几小块电石。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逐滴加入适量饱和氯化钠溶液,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硫酸铜溶液后,再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最后换上尖嘴导管,先检验气体纯度,再点燃乙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电石表面出现大量气泡,硫酸铜溶液中产生黑色沉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高频考点: ①用饱和食盐水代替纯水,分液漏斗控制滴加速度,减缓反应速率 ②气体先通过硫酸铜溶液(吸收H2S、PH3等还原性杂质) H2S + CuSO4 → CuS↓ + H2SO4 ③可用排水法收集乙炔(因乙炔微溶于水) 82.【实验2-1】苯的化学性质 ![]() 实验原理:苯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也不与溴水反应 实验步骤:向两支各盛有2 mL苯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用力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溴水均不褪色 高频考点:溴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苯能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 83. 苯的溴代与硝化反应 ![]() ![]() 实验原理: ![]() ![]() 实验步骤:略 实验现象:烧瓶内液体剧烈翻腾,红棕色蒸气充满烧瓶,导管口有白雾, 反应后混合液分层,下层为褐色油状液体(溶解Br2);硝基苯制备实验,反应后混合液分层,下层为黄色油状液体(溶解了NO2) 高频考点: ①溴苯制备:先加铁粉至三颈烧瓶,再依次加入苯和液溴;液溴需缓慢滴加;反应放热,无需额外加热 ②溴苯制备:长导管或冷凝管用于冷凝回流苯和溴蒸气,减少挥发 ③溴苯制备:验证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需HBr生成证据) ④溴苯制备:洗涤提纯过程:水洗除去FeBr3、HBr等可溶物;碱洗除去未反应的Br2;无水CaCl2干燥后蒸馏,分离苯和溴苯 ⑤硝基苯制备:混酸配制顺序:先向容器中加入浓硝酸,再缓慢沿器壁加入浓硫酸,边加边搅拌并及时冷却 ⑥硝基苯制备:使用长玻璃导管(兼具导气和冷凝回流作用,减少苯的挥发) ⑦硝基苯制备:温度控制50~60℃水浴加热(温度计插入水浴中监测,避免温度过高生成副产物间二硝基苯) ⑧硝基苯制备:洗涤提纯过程:水洗除去残留的硝酸、硫酸;碱洗除去中和未反应的酸及分解生成的NO2;干燥与蒸馏:无水CaCl2干燥后蒸馏(混有苯),得到纯硝基苯 ⑨硝基苯制备:浓硫酸作用:催化剂与吸水剂 84.【实验2-2】苯与甲苯的化学性质对比 ![]() ![]() 实验原理:甲苯分子中含有苯环和甲基,因此其化学性质与苯和甲烷有相似之处。同时,由于甲基与苯环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甲基使苯环上与甲基处于邻、对位的氢原子活化而易被取代,而苯环也使甲基活化,因此甲苯的化学性质又有不同于苯和甲烷之处。 实验步骤:略 实验现象:溴水中分层但不褪色→苯或甲苯;加入酸性高锰酸钾后褪色→甲苯,不褪色→苯 高频考点: ①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与一些苯的同系物 ②注意苯的同系物发生取代反应的位置及条件:光照下侧链取代,环上取代Fe催化 85.【实验3-1】1-溴丁烷的水解反应 ![]()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取一支试管,滴入10~15滴溴乙烷,再加入1 mL 5% NaOH溶液,振荡后加热,静置。待溶液分层后,用胶头滴管小心吸取少量上层水溶液,移入另一支盛有1mL稀硝酸的试管中,然后加入2滴AgNO3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试管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高频考点: ①反应条件:NaOH水溶液加热 ②卤离子检验:先用硝酸酸化,防止AgOH或Ag2O(深色沉淀),掩盖AgBr的浅黄色沉淀 86.1-溴丁烷的消去反应 ![]()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向圆底烧瓶中加入2.0 g NaOH和15 mL无水乙醇,搅拌。再向其中加入5 mL 1-溴丁烷和几片碎瓷片,微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水的试管后,再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检验。 实验现象:反应过程中有气泡生成,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 高频考点: ①反应条件:NaOH醇溶液加热 ②水洗的目的:乙醇蒸气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③若改用溴水检测烯烃,可直接通入,无需水洗 87.【实验3-2】乙醇的消去反应 ![]()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在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约为1∶3)的混合液20 mL,放入几片碎瓷片,以避免混合液在受热时暴沸。加热混合液,使液体温度迅速升到170℃,将生成的气体先通入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杂质,再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高频考点: ①浓硫酸作用:催化剂与吸水剂 ②严格控温 170℃(温度过低生成乙醚,过高导致碳化),温度计需浸入液面下测量反应液温度 ③碱洗的目的:吸收SO2、CO2等杂质 88.【实验3-3】乙醇被酸性重铬酸钾氧化 ![]() 实验原理:乙醇具有还原性,能被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直接氧化未乙酸 实验步骤:在试管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然后滴加乙醇,充分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橙红色)→ 灰绿色或蓝绿色 高频考点: ①乙醇分子中与羟基相连的碳上有H原子才能被氧化 ②检测酒驾:通过酸性重铬酸钾颜色变化判断是否含乙醇 ③若乙醇过量且反应未完全,可能闻到中间产物乙醛的刺激性气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