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欢糖的甜味,而喜欢吃甜食,有些人虽然不喜欢甜食,但在苦味和甜味之间,也更愿意选择后者。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甜味食品,各种含糖植物满足着人类生存的需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人工甜味剂的面市,更是让喜欢甜食的人大饱口福。 ![]() 但是,也正是因为糖的过量摄入和人工甜味剂的滥用,导致现代人出现了很多健康问题,超重、肥胖、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等发生率日趋增高。 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对糖的认识,在充分利用糖的有益作用中,努力去规避糖对人体的健康危害。 糖的基本概念 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属有机化合物,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分子通式为Cn(H2O)m ,因结构上类似碳与水的聚合物,故又称碳水化合物。 糖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人体50%-70%的能量都是由糖来提供,1克糖完全代谢后可提供4千卡的热量。 糖也是体内很多生物活性物质的生成原料和结构成分,若代谢需要还可转换成脂肪和蛋白质。糖与蛋白质结合可形成各种糖蛋白,担负着各种重要的生物功能。 ![]() 血液中除了白蛋白,就是可溶性糖蛋白,其包括酶和肽类激素等,在生长、发育、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核糖和脱氧核糖组成DNA和RNA,传递着重要的遗传信息。 根据糖能否水解以及水解物的多少可将糖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聚糖。单糖为最小的“糖”单位,不能分解成更简单的糖;低聚糖由2-10个单糖组成,多聚糖由10个以上单糖组成,最终可分解成相应数量的单糖。 葡萄糖、果糖和蔗糖 葡萄糖的分子式C6H12O6,分子量180,于1774年从葡萄干中提炼出,故名,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单糖,香蕉、葡萄、西瓜等水果都含有较高的葡萄糖。 葡萄糖很容易在肠道被吸收,临床上所说的血糖就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血液中葡萄糖过高时可以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形式储存起来,过低时肌糖原和肝糖原又可以转化成葡萄糖。 葡萄糖可以充分代谢,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并提供能量。摄入含葡萄糖较高的食物可导致血糖升高。 ![]() 果糖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也是一种单糖。苹果、梨、石榴、蜂蜜等果糖含量较高,而草莓、李子、桃子果糖含量较低。 果糖具有口感好、甜度高、升糖指数低,以及不会引起龋齿等优点。果糖不能被人体直接利用,主要在肝脏转化成糖原、葡萄糖和脂肪,其代谢不依赖胰岛素。 研究表明,食用高果糖食品容易导致胰岛素和瘦素水平降低,饥饿激素水平升高,增加食欲,果糖在肝脏中也更容易转化成脂肪。因此认为,大量食用果糖会导致体重增加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组成的双糖,在各种水果中都广泛存在。黑糖、红糖、白糖、冰糖等都是由蔗糖加工而成,区别是加工工艺不同。冰糖是砂糖的结晶再制品。从蔗糖的结构中我们知道,蔗糖对人体代谢的影响,既有葡萄糖的作用,也有果糖的作用。 淀粉和纤维素 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多聚糖,两者的区别是糖苷键不同(前者主链中为α-1,4糖苷键,后者为β-1,4糖苷键)。淀粉水解成双糖是麦芽糖,水解为单糖是葡萄糖。 淀粉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和根茎中,稻谷含淀粉62%~86%,麦子含淀粉57%~75%,玉米含淀粉65%~72%,土豆含淀粉不到20%。食物中的淀粉由消化道的淀粉酶水解成葡萄糖吸收,成为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 ![]() 虽然纤维素也是多聚糖,但不能被消化吸收,因为人体消化道缺乏纤维素酶。所有植物都含纤维素,它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成分。芹菜、四季豆、西兰花、木薯等植物纤维素含量都比较高。 纤维素对人体的益处是促进肠蠕动,疏通肠道,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菌群,并减少肠道肿瘤的发生。 人工甜味剂 人工甜味剂是人工合成或半合成、具有甜味但又缺乏糖类化学性质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甜度一般比蔗糖高10倍至数百倍。 人工甜味剂只增加食品的口感,无任何营养价值。人工甜味剂以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为代表,目前在食品、饮料加工中使用极为普遍。 ![]() 糖精,化学名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在体内不被分解代谢,以原型从肾脏排出。甜蜜素,化学名为环己基氨基磺酸,40%从肾脏排出,60%从肠道排出。 阿斯巴甜,化学名称为L-天冬氨酰-L-苯丙氨酸甲基酯,在体内代谢成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甲醇。 实践证明,人工甜味剂对人体健康百害而无一利,主要危害是,通过增加口感,刺激人体的食欲,导致进食量增大,形成超重、肥胖、高血脂、高尿酸、脂肪肝等代谢问题;破坏肠道正常菌群,易出现腹胀、肠道功能紊乱;可能存在潜在的神经毒性和致癌性。 温馨提醒 糖是大自然赠送给人类的礼物,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完整整地接受这一馈赠。 糖尿病患者无疑需要严格控制糖的摄入,根据自己的血糖水平调整好饮食结构。 存在超重、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等代谢综合征的朋友,除了坚持无氧运动外,适当节食、减少糖的摄入、纠正个人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必须的,在瓜果的选择上应有讲究,尽量选择含糖量低的瓜果。 在同等甜度的情况下,建议食用含葡萄糖高的食物,少食果糖和蔗糖,并保持高纤维素饮食。 特别重要的是,无论你是否健康,无论你多么喜欢甜食,一定要远离人工甜味剂的诱惑。 本文作者: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医师 汪明明 |
|
来自: 新用户8825scGG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