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爱阅读的家长要如何为孩子营造家庭阅读的气氛?

 安水如 2025-04-11 发布于山东

家长本身不爱阅读,但又想要让孩子爱上阅读,那就可以学着去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而且还是一边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一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可以经由后天培养出来的

在孩子成长的漫长过程中,家长懂得去培养自己的一种新兴趣,既能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掌握培养新兴趣的相关能力。

当家长掌握培养新兴趣的相关能力之后,自能知道要如何来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的。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关键在于设法让孩子爱上阅读

如果家长能够在孩子年幼之时着力于孩子的阅读兴趣的培养,而不是在家居摆设上下功夫,爱上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如痴如醉地阅读一生的。

在一个家庭里头,家长的内心深处对书籍与阅读有喜欢,能够在孩子面前如痴如醉地阅读,而不是装模作样地做做样子,才是在为孩子营造阅读的良好氛围。

记得在我年幼之时,我家连个像样的书架都没有,那诸如好看的书桌、漂亮的地板、昂贵的台灯、美丽的桌布等就更不用说了。

可在爱阅读的伯父的耳濡目染的影响下,我却慢慢地爱上了阅读,故而总会挤时间阅读。学生时代的我就是在大路边等车的片刻时间里都会去翻书看上几页的。

及至成年,我依旧是没有添置用昂贵木材制作而成的书架或书柜。常年满中国搬家的我更多不过是将一摞摞的书装进了纸箱子里。

但这并不影响我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也没有磨灭掉我对阅读的热爱。只要精力许可,我依旧是会去阅读,而且还是领着孩子去阅读。

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上,我更多是侧重于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有趣与好玩,如领着孩子以游戏的方式读绘本、引导孩子学着去改编绘本故事等。

对于成人来说,玩游戏是很浪费时间的。可对于孩子来说,玩游戏就是很有必要的,家长要像玩游戏那样地给孩子阅读。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与学习方式。

数年来,我与孩子的多数阅读时光都是有趣又好玩的。我并不是一本正经地给孩子读书,而是以绘本为蓝本地与孩子在玩游戏

而孩子就从踩书、扔书、撕书,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会捧着绘本等儿童读物来去喊我阅读,乃至于能够自主挑选自己喜欢的儿童读物的爱书之人。

为让孩子爱上阅读,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书教孩子捕捉并尊重自己对书籍的感觉,而不是过于看重书籍本身的销量、奖项等。

与此同时,我还会在阅读期间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性,乃至于让孩子来去充当我的阅读者,而我就退下来心甘情愿地被孩子引导。

再则便是,在给孩子阅读期间,我会去留意自己的感受与阅读语气,并学着去调教之。我对阅读的感受与语气,孩子多少是能感受到,并受些影响的。

此外便是,当孩子不想阅读的时候,我也不会有逼迫。我会耐心地等一等孩子。我知道一时半刻不阅读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实际上,较之于让孩子每天都去阅读,家长试着去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用心呵护孩子的阅读兴趣,及细心去滋养孩子在内心深处对书籍和阅读的好感,更显重要。

而今,孩子对书籍和阅读本身并不会有病态的痴迷,但基本每天都会去看些书。我也基本每天都会去读些自己喜欢的书。

对于阅读,我并不会痴迷得近乎病态,更不会唯书是。我很清楚地知道书籍与阅读只是帮助我们与孩子了解资讯、扩展认知边界的工具。

在生活当中,我也会与孩子交流书籍的点点滴滴,引导孩子学着去辩证读书,告诉孩子说,书中确实是会有珠宝的,但阅读更需要我们长慧眼。因为,珠宝往往会是被埋在沙土的最深处的

为让孩子在阅读中懂思辨,有时,我们还会针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来去进行深入且持久的交流。交流让孩子慢慢地学着不会有书籍有迷信。这能引导孩子学着去带脑读书。

不论作者有多出名或出色,对于书中的资讯、观点,孩子都并不需要全信的。阅读的最终目的,也不只是为了去相信。阅读是为了让孩子自己在生活中更好地去实践。

实践既能帮助孩子清理那些被覆盖在珠宝表面的沙土,又能让孩子慢慢地将书中珠宝融入到自己生命当中去,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书中的珠宝唯有是彻底地融入到孩子自己的生命当中去,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孩子才能真的活出自己,成为自己。

可如果只是让孩子盲目去相信书中的资讯、观点,孩子就会慢慢地成为众人讨厌的书呆子,而难以拥有清醒的大脑,与清明的内心的。

家长让孩子爱上阅读,并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死板的书呆子。阅读是为了帮助孩子在升级心识中活得客观、清醒、睿智且从容。

如果家长懂得这样去阅读,并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带着脑子和行动去阅读,孩子自是能够感受到阅读的真谛的。

一、积累与运用(45分)

1. 看拼音,写词语。(8分)

duàn liàn   chú tou  shú liàn    fán máng

(          ) (      ) (        ) (          )

qíng bù zì jīn   yóu zhōng   sù rán qǐ jìng   zūn jìng

(            ) (             ) (     ) (         )

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 提供(gōng)  湖泊(pō)   晃眼(huàng)  威吓(hè)

B. 薄弱(bó)    监生(jiàn) 家禽(qín)    窈窕(yǎo)

C. 模样(mú)    哗笑(huá)  停泊(pō)     旖旎(nǐ)

D. 弓弩(nǔ)    丞相(chéng) 擂鼓(lèi)    踉跄(qiàng)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 锻练 眷恋 慈祥 肃然起敬

B. 奔赴 繁忙 惊疑 一声不坑

C. 荣幸 放肆 难堪 胸有成竹

D. 呐喊 妒忌 颤抖 手急眼快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他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废寝忘食地练习。

B. 面对困难,他总是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C. 老师的一番话让他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D. 他上课经常迟到,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B. 能否珍惜时间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

C.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D. 我断定他可能生病了。

6. 下列诗句中,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的情感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B.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7. 默写诗句。(9分)

(1)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2)___,临行密密缝。

(3)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

(4)___,夜静春山空。

(5)三万里河东入海,___。

(6)___,黄河远上白云间。

(7)___,也傍桑阴学种瓜。

(8)___,彩丝穿取当银钲。

(9)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_____________。

8. 按要求写句子。(8分)

(1)风撩乱了老人的银发。(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改为反问句)

(3)这里的月亮再美,也比不上家乡的月亮。(仿写句子)

再,也比不上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苹果真甜。(改为夸张句)

9. 综合性学习。(5分)

学校要排演课本剧《景阳冈》,同学们对角色分配展开了讨论。下面是部分同学的观点,请你补充完整对话,让讨论更加合理有序。

小明:我觉得武松这个角色很重要,一定要选一个演技好的同学来演。

小红:没错,(1)__。

小刚:我认为(2)__,这样可以让更多同学有参与的机会。

老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我们可以综合考虑。除了角色分配,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小丽:(3)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非常好,大家考虑得很全面。希望我们一起努力,把课本剧排演好。

二、阅读与理解(30分)

(一)课内阅读(14分)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犹豫——(      )   悲伤——(      )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段话的主要内容。(3分)

3. 文中画“____”的句子是对毛主席的______和______描写,表现了毛主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5分)

4.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品质?(4分)

(二)课外阅读(16分)

《古人去哪里找“热搜”》

①科技革命让现代人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各类知识,了解热点所在。那么,古人没有网络如果有类似需求,该怎么办呢?有办法,他们可以查询“类书”。

②类书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各种工具书,但它有自身的特点。首先,从内容来看,类书广泛搜集了各种资料,包括自然界的各类知识,这和今天的百科全书有得一比。其次,类书只是把各种知识汇聚到一起,不添加任何批注。最后,从编辑方式来看,类书分门别类地编排了搜集而来的资料,以便使用者查询。

③那么,第一部类书是什么呢?研究者普遍认为,编纂于魏文帝时的《皇览》是我国首部类书。《皇览》全书分为40多部,1000多篇,有800多万字。魏文帝曹丕热爱文学创作,在创作中,他经常要查典故。治理国家时,他也希望可以学习先贤明君的事迹。于是,公元220年,他召集名臣、儒士编辑这样一部书。此书耗时3年编成,是严格意义上的类书。

④令人遗憾的是,这部价值极高的书大部分失传了。到了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永乐大典》横空出世。《不列颠百科全书》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⑤《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名臣解缙和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明成祖朱棣告诉他们:“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这部书从1403年开始编纂,直到1408年才完成。全书共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图书近8000种,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光辉成就的扛鼎之作,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1. 古人搜索资料所用的工具叫______,其特点有: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2分)

2. 文章重点介绍了两部类书,请借助表格进行梳理和比较。(4分)

|书名|诞生时间|容量|耗时|地位|

|----|----|----|----|----|

|《皇览》|魏文帝时||3年|我国首部类书|

|《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6年|______|

3. 下面这句话应放在A、B两处中的哪一处?说清理由。(3分)

好在这部书开了类书编纂的先河,此后各种类书层出不穷,名气较大的有唐朝的《艺文类聚》宋朝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

它应放在______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画“____”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删去吗?说说理由。(3分)

研究者普遍认为,编纂于魏文帝时的《皇览》是我国首部类书。

5. 结合阅读链接,你对《永乐大典》作为中国文化的名片有什么新的感受?(4分)

【阅读链接】《永乐大典》编纂方法很独特,非常方便查找。它雅俗兼收,不但收录了许多古代科技类书籍,还摆脱传统儒家观念的束缚,大量收录宋、元两代的小说戏文和杂剧作品。

三、写作(25分)

从下面两个选题中,任选一个完成习作,不少于450字。(注意:习作中不能透露姓名、校名等真实信息)

【选题一】

你一定读过很多课外书吧,请回想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要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采用边叙边议的方法;语句通顺,字迹工整,题目自拟。

【选题二】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铭记的人或事,如体贴入微的长辈,循循善诱的老师或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回想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谁的样子让你印象最深刻?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注意用上人物描写方法,把人物的内心变化写好。以“他(她)______了”为题写一篇习作,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锻炼;锄头;熟练;繁忙;情不自禁;由衷;肃然起敬;尊敬

2. B

3. C

4. D

5. A

6. A

(1)孤帆远影碧空尽

(2)慈母手中线

(3)不破楼兰终不还

(4)人闲桂花落

(5)五千仞岳上摩天

(6)黄河远上白云间

(7)童孙未解供耕织

(8)稚子金盆脱晓冰

(9)短笛无腔信口吹

8.

(1)风把老人的银发撩乱了。 老人的银发被风撩乱了。

(2)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难道不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吗?

(3)示例:这里的饭菜 丰盛 妈妈做的饭菜

(4)示例:这个苹果甜得像蜜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9.

(1)可以在班级里进行公开选拔,让大家公平竞争。

(2)一些小角色也不能忽视,可以让同学们轮流尝试。

(3)我们还要注意舞台布置和道具准备,这样能让表演更逼真。

二、阅读与理解

(一)

1. 踌躇;黯然

2. 毛主席在签字的瞬间踌躇,最终决定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鲜。

3. 动作;神态;因失去爱子而痛苦万分

4. 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又有何妨。表现了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二)

1. 类书;内容丰富;没有任何批注;分门别类,便于查询

2. 40多部,1000多篇,800多万字;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图书近8000种;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3. A;这句话是对《皇览》影响的说明,放在A处承接上文对《皇览》的介绍,引出下文对其他类书的说明 。

4. 不能删去。“普遍”表示大多数,说明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皇览》是我国首部类书,但不排除有其他观点,删去后就变成所有研究者都这么认为,过于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 《永乐大典》不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全面,而且编纂方法独特,雅俗兼收,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不愧是中国文化的一张耀眼名片,让我为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感到无比自豪 。

三、写作(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