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若你能细察此作中"明"字左半如蜻蜓点水的轻盈与右半刀刻斧凿的力道,便能发现赵孟頫在笔墨间完成的是一场惊人的平衡术——不仅平衡了尖锋与中锋,更平衡了一个文化传承者在政权更迭中的尴尬处境。 ![]() 《明肃楼记》是赵孟頫行书的经典之作,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以及文物保护的需要,很多人难以亲眼目睹其真容,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书法界的重要地位。这幅作品创作于至元十六年(1279 年),全卷纵 32.7 厘米,横 252.5 厘米,共计 514 字。 ![]() 此作堪称巅锋之作一点也不为过,他在此作之中用笔堪称一绝,其书写笔力雄健,即藏露兼具,又能做到提按分明,多以尖峰入纸,为整幅作品奠定了俊秀的基调。 比如 “明” 字,左半 “日” 字以尖锋轻点入纸,轻盈灵动,右半 “月” 字陡然转成中锋,笔势如刀刻斧凿,圆润中暗藏筋骨,这种 “尖入中行” 的笔法,巧妙地融合了王羲之的灵动与李北海的力道。 ![]() 除此之外其中还不乏有魏晋书法之韵味,又融入了赵孟頫自身的创新元素。字迹雄浑有力又流畅自然,秀丽柔美中蕴含翩翩风度。 乾隆皇帝对其钟爱有加,在他的影响之下整个清代从董风吹向了赵风。在这幅作品中,赵孟頫将李北海的雄健骨架与王羲之的飘逸外衣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 太爱了真的太爱了,看了这字你说他人俗可以,但说这幅字俗的话,是万点的不接受的,在《明肃楼记》中还完美的体现了赵孟頫所提出的“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 他的用笔清晰明了,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易学的范例。其书法外观圆润,内藏筋骨,完美诠释了刚柔相济的特质。 ![]() 在楷书方面,他借鉴钟王小楷和李邕碑体,摒弃险峻之势,塑造出苍劲雄浑、雍容端庄的行楷风貌,而这种风格特点在《明肃楼记》的行书之中也有所体现,成功攻克了 “楷书难于飘扬” 的难题,引领了一代书风,对后世影响近800年。 ![]() ![]() ![]() ![]() ![]() ![]() 启功曾感叹“今人书写”习惯多承赵体”,这充分说明了赵孟頫书法的影响力,也可说明一点就是赵体很符合当代的审美观,所以才至今那么多人喜欢他的字。 他将王羲之的 “不可学” 化为可拆解的笔法模块,把张旭的癫狂抽象成可控的节奏公式,实现了书法从文人玄学向大众美学的范式转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