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焊接材料热影响区组织特征的不同,热影响区可分为不易淬火钢热影响区和易淬火钢热影响区。 不易淬火钢热影响区不易淬火钢,如低碳钢、16Mn钢、15MnV钢和15MnTi钢等,其热影响区的组织分布特点:焊接自然空冷条件下,不易形成马氏体组织。按加热温度和组织特征该区域可分为过热区、相变重结晶区(正火区)、不完全重结晶区(部分正火区)和再结晶区,如图所示。 过热区(粗晶区):温度在固相线至1100℃之间,宽度约1~3毫米。焊接时,该区域内奥氏体晶粒严重长大,冷却后得到晶粒粗大的过热组织,塑性和韧性明显下降。是热影响区中力学性能最差的部位。 相变重结晶区(正火区或细晶区):温度在1100℃~ 不完全重结晶区(也称部分正火区):加热温度在 再结晶区:如果被焊母材焊前经过冷加工变形,则温度在 易淬火钢热影响区易淬火钢,如18MnMoNb钢、30CrMnSi钢等,其热影响区的组织分布特点是在自然空冷条件下,该区域容易淬火形成马氏体组织。如果母材在焊接前处于正火或退火状态,热影响区根据加热温度和组织特征,可分为完全淬火区、不完全淬火区。如果母材在焊接前处于调质状态,热影区根据加热温度和组织特征,除完全淬火和不完全淬火区外,还存在回火区。 完全淬火区:焊接时热影响区处于 不完全淬火区:焊接时热影响区处于 如含碳量和合金元素含量不高或冷却速度较小时,该区域也可能出现索氏体和珠光体。 回火区是低于 在焊接快速加热和连续冷却的条件下,相转变属于非平衡转变,焊接热影响区常见的组织有铁素体、珠光体、魏氏组织、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低碳马氏体、高碳马氏体及M-A组元等。在一定条件下,热影响区出现哪几种组织主要与母材的化学成分和焊接工艺条件有关,母材的化学成分是决定热影响区组织的主要因素。 条目图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