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末流郎中 临床杂记 ——和某博士的聊天记录 一、增强手术前的信心 一个大妹子,心脏不舒服,晚上难睡。经过大医院的检查,医生同志认为要做手术。在手术前三天,她找到我,跟我介绍情况,说心中澹澹然动数,时作慌悸,偶尔有点痛。问能否给开点中药,把这个情况缓解,便于顺利手术。我说,我尽力吧。 检讨脉证舌面,乃脉结代心动悸之炙甘草汤证。于是处炙甘草汤加淫羊藿。开了三剂。由于她平常不咋接触酒,于是方中的80克生地嘱咐她用黄酒煮半个钟。 她喝了第一剂药,腹泻了4次(这个白天泻的)晚上只醒了一次,没有做梦,心慌也大为减轻。 再喝其它2剂后,人便很舒服。喝完后,去医院手术。手术很成功,人很舒服,她和手术的医生都非常开心。其实医生和患者的共同敌人,就是病。战胜了病,自然就非常开心。这个手术的医生同志,学养甚好,非常和气有礼貌,跟这大妹子说,代向王先生问好。 二、路的旁边还有路 一个大姐,病作虚劳,历医无数,不见可靠进步。后来听一八十岁的老同志介绍,便让她闺女带来看看。当时候,检讨四诊,妥妥地炙甘草汤方证。于是便嘱咐她服炙甘草汤一段时间。具体做法是:白天喝炙甘草汤,晚上临睡前吃点金匮肾气丸。 过了一段时间后,大姐的主观感受很好,心动悸也没有了,精神面目焕然一新。大姐笑眯眯走进来,我也很开心。 切完脉以后,肾脉充沛,两关也过得去。但两寸脉,尤其是左寸依然结代。 那么我又该如何处方呢?还用炙甘草汤方吗?肯定不会。那用什么方子呢?我开的是黄芪建中汤,重用白芍。再加葛根、人参、葶苈子、丹参、肾四味、山楂。为什么这样开?我曾在《颈心或可同考同治》一文中说过我的体悟。这大姐是颈椎这个位置比较堵,血流时好时差。叶圣陶在《记金华的双龙洞》里写道:“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非常类似于大姐这个颈椎供血态势。《素问》里讲,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颇是应时的对。补之、条达之、运之、活之,改良其血流,则结代脉就会慢慢消失了。 我有个朋友,是个本家。因为他学贯中西,我们叫他阿贯或者贯贯。这个贯贯写了个文章,反对拘守经典原教旨主义,有人赞成,也有人批评。而我认为,人类的本能是追求进步和改变。我说句大话,医圣仲景,八成并不擅长骨伤科,内科识证开方,我肯定只能给老人家提鞋,但关于正骨,老人家可能就不如我了。正是因为骨伤科诊疗获得某些小的进步,出现了某些思辨,我才笃定颈心同考同治的原则,并有临床治验支持。不然,我又如何纠正这个大姐的结代脉呢?其实我也很敬畏和相信经方,我也是个经典原教旨主义者,但我守而不拘。因为原则要有,具体情况也要适当变通。 三、细加分辨才准确 比如,我们儿科临证的腹痛。这个很常见。我们不能草率地治标止痛。我们要从疼痛的病因考虑,从疼痛的部位和性质考虑。比如部位:要分脐腹、小腹和少腹。脐周疼痛为主的脐腹痛;脐下腹部正中疼痛为主的小腹痛;小腹部一侧或两侧疼痛的少腹痛。若就病因而言,要把乳食积滞、脾胃虚寒、蛔虫扰动、胃肠积热、血瘀气滞、肝木乘脾、寒凝肝脉等等区分。若就病的性质而言,喜按揉的为虚,拒按的为实;久痛多虚,暴病多实;得食痛减为虚,腹痛畏食为实;疼痛徐缓而无确指之处多为虚,痛剧而急,位置固定不移,多为实证;腹痛遇热则减,多具寒性,腹痛得寒痛减多热;腹部胀痛,时聚时散,痛无定处,多为气滞;腹部刺痛而有定处,按之痛剧,多为血瘀;下坠感兼揪扯痛,多是寒凝肝脉。 病有内外主兼,药有君臣佐使,法有起承转合,虽以通为补,也不可犯“痛无补法”和滥用泻下的套路主义,逞一时之快。 以上所言,是否成就你?是否耽误你?来日方长,有待验证。 末流郎中 乙巳年三月初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