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中益气汤的异病同治/赵清理

 新用户55705435 2025-04-13 发布于内蒙古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方剂,具有升清补虚、甘温除热之功。用于治疗脾胃久伤、清阳下陷、气血虚弱、劳倦发热等。其功效之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颂。但此方之用不尽若是,本人常择之相机加减,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均取得一定效果。兹将临证中运用本方所治的有关疾病如次略述,以倡中医异病同治之惠。

一、癫痫

癫痫之名,中、西医共有之。西医认为本病与脑部疾患(如脑部肿瘤等)、遗传及强烈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关。祖国医学则认为多系气、痰作崇。若大惊卒恐,伤及肝肾;或饮食不调,脾胃不运,湿停痰结;或肝失条达,阳升风动,挟痰上逆,阻闭清窍等,皆可发为此证。故其证虽见痰盛、风动似实之象,而其本则多因于虚,实为本虚标实之候。

余常采用理本以除根、治标以应变的原则,对癫痫日久,伴见精神萎顿,气血虚弱,纳差不运者,每从健脾调中入手,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经常服用,并在癫痫发作时少佐豁痰开窍之剂。如癫痫饼、癫痫丸之类,效果很好。

此法之用,细玩不无道理,因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本病之发多与痰邪有关,痰之生于脾虚,脾得健则痰源自杜。再从情志、饮食上注意调适,则肝风自无内动之理,病之发作,就会由频至稀,日渐向愈。而对于那些初患此疾,形体尚壮,痰涎涌盛,脉象滑实者,则不宜轻用

案1:1967年治一7岁患儿,已患癫痫二年。兼罹胃纳不好,常有呕吐不食,身体肌肉消瘦。期间屡服西药治疗,迄未控制。询其癫疾于阴雨寒冷之时发频,发则昏不知人,口泛涎沫。伴面黄肌瘦,腹大虚胀,叩之如鼓,纳食甚少,大便时溏时秘。舌淡、质黯,脉细涩。肝脾皆肿大,中等硬度。

脉证合参,诊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不运则停饮生痰、肝气结则血瘀成块,气痰相搏,上逆闭阻清窍,扰乱元神,乃发癫也。病情虚实挟杂,治宜攻补兼施。法取益气健脾,活瘀化症。方疏补中益气汤加鳖甲、鸡内金、红花、桂枝。

连服三十剂后食纳大增,精神好转,肌肉渐丰,二便正常。肝脾扪之较前软,癫发次数亦减。继守前法去桂枝,加胆南星、天竺黄。又进三十剂。触肝质软如常,肝界正常,脾脏明显缩小,癫痫无再发作。后令晨服补中益气丸9克,晚服鳖甲煎丸3克。持续三月,除脾脏稍大外,一切症状皆失。

二、心房纤颤

心房纤颤乃现代医学之病名,是由于心房内异位起搏点过度活跃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心率快,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促或结代。

此病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诸如“高心病”、 “冠心病”、 “风心病”等。这类疾病多呈慢性,中医根据“新病多实”,“久病多虚”的理论,结合其常出现的结代脉象,常把此病列属于脏气虚弱的虚证范畴。

根据中医有“营卫之疾当责脾”之说,在治疗“房颤”时,余常从中焦脾胃入手,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治。

案2:如有一位妇女患“房颤”多年,反复发作,遍服西药无效,因求中医。前医尝予炙甘草汤不效,后延余诊视。患者素日纳差,月经量少,不任劳作,“房颤”多在上班过劳时复发,或出汗多时发作。发则心惕惕然,神思不静。舌体淡胖、边有齿痕,脉时结代、疾数散乱。

余以为:“劳则气耗”,遇劳即发者,气虚也;“汗为心液”,汗多辄作者,心营虚也。气虚当责之于肺,营虚当责之于心,而心营、肺气皆源于中焦。故其治仍从于脾胃,用补中益气汤以补气调中为主,少加生脉散以养心营之阴。不期一月,证情竟得控制,疗效异常显著。

三、乳糜尿

乳糜尿系西医病名,是指小便色、质发生异常的一种疾病,多见于肾脏疾病和丝虫病、尿酸盐增多症等。临床上以小便浑浊,白如米泔水,尿时无痛为特征。

本病实属祖国医学“尿浊”的范围。根据其主要表现为面黄,神疲,舌质淡,脉虚软等脾虚症状;小便白如米泔水,尿时无痛等肾失封藏,摄纳无权,致使精微下流的肾虚证候来看,知其病机主要是脾肾两虚。脾虚中气下陷,肾亏固摄无权,则精微脂液自然下流而发为尿浊。如再多食肥脂或劳欲过度,更可使尿浊加重。

故尔,余于临床上对此病的治疗,仍采用健脾培中的办法,方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酌加固肾涩精之辈,每获满意疗效。

四、糖尿病

糖尿病属西医病名。临床以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消瘦、无力、血糖和尿糖升高为特征。祖国医学称为“消渴”。论治多以上、中、下三焦为辨,上消者宜润肺,中消者宜清胃,下消者宜滋肾。辨证准确,效果则尚满意。

但在病变过程中常见到素系胃弱之体,或过用甘寒清滋之剂,而现中虚不运,无力输布的现象,此时反见饥而欲食,食则痞满,呈中焦不纳,津液不布,下焦精微走泄更其的危候。此时若再妄投清、润、滋腻之剂,势必疾重难返。若投健运中宫,鼓舞清阳之补中益气汤,往往会取得桴鼓之效。案3:曾治一糖尿病患者,经中西医长期治疗,然病情时轻时重。由于多用清滋之药,戕斫中阳,滞脾腻胃,致使纳差痞闷,发热恶寒,心烦神疲,脉虚等。极似李东垣《脾胃论》中描述的那种阳虚于内、清陷于下所致的“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雨生寒热”的阳虚发热的症状。故拟补中益气汤原方连进三十余剂,尿糖转阴性,诸症痊愈。迄今数年无再复发。

五、肝病

祖国医学中的肝病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肝病,常涉及现代医学的整个消化系统,部分造血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症状。但最常见的是肝和脾二脏的病变。

肝与脾,在生理上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肝藏血而主疏泄,但赖脾之化生血液,肝斯有所藏;脾生血而司运化,必赖肝之疏泄而运化正常。生理上的联系决定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例如常说的“木旺乘土”,就是指肝病影响了脾;“土不培木”,则是因脾虚而影响了肝。肝气以调畅为顺,脾气以上升为佳。

基于这些理论并遵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训,余于临床辨治肝病时,除了对肝气、肝火、肝风等病理变化的合宜处理外,另一方面则从健脾入手,脾健则肝无复乘矣

但健脾之方很多,有些偏于温热,有些偏于枯燥,唯补中益气汤既健脾胃,又能升清气以畅肝气。肝畅则脾运自无壅郁,实为肝脾同调,气血双益之妙方。

若见肝旺克土,胁痛、嘈杂时,于本方去升麻,加川楝子、香椽;若见脾弱血虚,头晕、眼花、目眩时,宜加茯苓、蒸首乌、女贞子、白芍等,若见肝郁脾虚,心悸失眠、纳差、胁痛,可于本方去黄芪,加枣仁、白芍,若肝郁日久,血络痹阻,而见胸胁刺痛,舌质紫黯或有瘀点时,宜加丹参、红花、姜黄;若肝脾肿大时,则加鳖甲、穿山甲、鸡内金;若脾虚不运,湿阻酿成黄疸时,可于本方去黄芪、加茵陈等。随证加减,常收显效。

六、疝气

疝气在祖国医学中论述很多,有“男子内结七疝”之谈,实指少腹或睾丸肿痛及阴囊肿大的一类病变。因外阴属足厥阴肝经的循行部位,故其治疗多从调理肝气入手而采用荔枝核、橘核、乌药、大茴、小茴等药。

但临床上常见到脾肺久虚病人,大气下陷,内脏不得维系而下坠致疝的,若再投疏利伐气之品,必致下陷更甚,疼痛更剧。余每治因虚而疝者,采用升提中气的补中益气汤升阳举坠,往往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案4:1968年曾治一患者,男,68岁。患疝已三年,多因劳重而发作,发作时左侧鼠溪至阴囊胀大,按之“咕咕”有声,稍事休息或用手上举即可回缩。但此次发作已三月,疼痛难忍,至某医院诊为“嵌顿性疝”,动员其住院手术,因恐惧遂转中医治疗。曾以三层茴香丸方作汤剂,连服数剂不愈,反增呕吐,且疼病更剧。

余诊时,患者极度痛苦,面容消瘦,面色苍白,手足冰冷,阴囊胀大,但不坚硬,三日内呕吐不食。舌体瘦而质淡、苔白少津,六脉沉细如丝。急投补中益气汤加肉桂、附片、枳壳。三剂。水煎俟温,少少与之。一服呕吐止,痛减;二服阴囊中咕咕作响,用手举之,即慢慢回缩。后又以补中益气汤原方连服三十剂,至今疝无再发。

七、心绞痛

心绞痛为西医病名,是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所造成的一个严重症状。祖国医籍中对本病早有记载,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就有“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的说法,酷似心绞痛的描述。至其辨治,多是根据本病心气虚弱,血络瘀阻的本虚标实病理论治,而非囿于西医对本病的病理认识而独施化瘀之法。

案5:笔者曾于1978年治一心绞痛患者,其自诉胸部刺痛,自觉有压榨和窒息感已五天。曾服大剂活血化瘀药及冠心I、Ⅱ号等,效皆不著。诊之面色㿠白,冷汗淋漓,胸闷呆纳,三日不食,双手抱胸,低声呻吟。舌质黯、齿自腻,六脉沉细而代。

余用补土生火以强心,活血化瘀以通络之法,遣健脾化瘀之品以治。方拟补中益气汤加服冠心Ⅱ号。二剂而缓解;三剂而胸宽痛止。后又瞩晨服补中益气丸9克,晚服冠心Ⅱ号,坚持三月。三年来心绞痛无再发作。

上凡讨论了七个病证,涉及到现代医学的多个系统,皆运用补中益气汤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这种于多种疾病同用一个方剂而取卓效之理,实属祖国医学“异病同治”之法的具体体现。

七病乍看各不相同,但其病机无不由脾虚所致。有的是发病即因于脾虚,如“疝气”、“心房纤颤”等,有的是在原发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脾虚,如“癫痫”、“糖尿病”等。七例脾虚症状皆比比可观,故均从调理脾胃入手,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从而使诸症趋于好转或痊愈。

这种'异病同治”的办法,是中医独特的一个治疗优点,其一法多能,一方数用之德,于此不难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