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检验检测行业发展分析 —— 机构数量全国第四,为何深陷“大而不强”困局?

 游刃有于 2025-04-13 发布于河南
引言

Introduction

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核心省份,常住人口近亿,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6.36万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六。依托中原城市群战略和中部崛起政策红利,河南省正加速从农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型。检验检测行业作为支撑产业升级、保障质量安全的基础性服务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现代化进程。然而,河南省检验检测行业呈现规模大、效益低的显著特征:机构数量、从业人员及报告量均居全国前列,但人均产值、户均营收等核心指标排名垫底,与沿海省份差距悬殊。本文基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数据,结合河南省产业布局与政策导向,系统分析行业发展现状、瓶颈及未来路径,为河南省检验检测行业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01
























基本情况:规模扩张与效益失衡并存



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拥有检验检测机构2984家(全国第4)、从业人员8.18万人(全国第5),全年出具检验检测报告2141.7万份(全国第10),行业营收总额131.26亿元(全国第12)。然而,其人均年产值16.05万元(全国第30)、户均年产值439.87万元(全国第27),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51%;检验检测报告单价612.85元(全国第25),比全国均值低21%

从服务覆盖能力看,河南省检验检测机构户均对应GDP19.82亿元(全国第18)、企业法人单位571个(全国第14),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行业供给过剩与需求匹配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横向对比,河南省检验检测行业虽规模庞大,但量高价低特征突出,盈利能力薄弱,亟需从粗放扩张精细运营转型。



02



















发展特点:波动增长与转型阵痛交织



1. 机构数量先增后减,行业进入调整期

2013—2021年,河南省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年均增长7.76%,但2021年后连续两年负增长,2023年较峰值减少130家。这一趋势与全国检验检测行业增速放缓同步,但河南省下滑幅度更大(2023年机构数同比下降4.3%,全国为-1.1%),表明市场饱和与竞争加剧倒逼行业整合。尽管机构数量排名全国第4,但户均服务企业数量(571个)低于全国均值(622个),显示存量机构面临僧多粥少的生存压力。



2. 营收增速断崖式放缓,行业红利消退

2013—2021年,河南省检验检测行业营收总额年均增速达26.23%,但2021年后骤降至0.74%2023年营收总额131.26亿元,仅为山东省的49.9%,且占GDP比重0.22%(全国均值0.36%),排名全国第29位。这一反差表明,河南省的检验检测行业增长高度依赖规模扩张,未能有效转化为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3. 就业与业务量双降,凸显转型压力

2016—2023年,河南省检验检测行业就业人口从5.5万人增至8.1万人,但2021年后连续两年净减少3000余人。与此同时,报告量在2020年达峰值2400万份后持续下滑,2023年降至2141.7万份。就业与业务量的萎缩,显示河南省检验检测行业正经历去产能阵痛,低效机构加速出清。



03
























主要问题与挑战


1. 低附加值导致“规模陷阱”

河南省检验检测行业长期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境,其核心症结在于服务结构低端化:全省60%的机构集中于食品、建材等传统领域,技术门槛低、同质化竞争激烈。以2023年为例,河南省检验检测报告单价612.85元,仅为全国均值(774.48元)的79%,而户均报告量(7177份)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1201份)的64%。低价营销模式虽维持了业务规模,短期内对生产企业也有利,但长期的低利润运行必然导致技术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下降、抗风险能力减弱乃至诚信程度下降。深层原因与河南省经济结构密切相关:2023年全省GDP5.913万亿元(全国第6),但人均GDP6.03万元(全国第20),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50%。制造业中钢铁、建材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比较高,对高端检测需求不足,直接制约检验检测行业附加值提升。



2. 区域失衡与产业适配不足

河南省检验检测资源分布呈现“中心极化、边缘薄弱”的显著特征。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集中全省60%的检验检测机构,但豫东周口、商丘和豫南南阳、信阳等农业大市,检验检测机构户均服务人口高达4.2万人,远高于全省均值(3.29万人)。与此同时,行业服务能力与产业升级需求错配。以河南省“十四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河南省2023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0万辆,但省内具备智能网联汽车全项检测能力的机构不足5家;郑州航空港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但本地机构在创新药临床试验检测领域的市场份额不足10%;洛阳重型机械研究院年检测需求超5亿元,但本地机构在高精度轴承、盾构机核心部件检测领域仍需依赖省外机构。这一矛盾导致行业营收高度集中化:2023年全省营收排名前10%的机构贡献行业45%的营收,而大量中小机构仍依赖低端业务,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3. 政策协同与创新能力滞后

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优化审批流程、推行告知承诺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整合资质认定证书等,有效规范了检验检测市场秩序,推动了行业高质量发展。但总的来说,河南省的营商环境尚有较大改进空间,例如,在智能网联汽车检测、绿色建材认证等新兴领域,省内现行技术标准更新周期平均比沿海省份长68个月;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监管数据尚未实现互通,重复监管、重复检查现象并不鲜见。此外,2023年全省检验检测行业研发投入占比仅0.8%,远低于全国均值(1.5%),且70%的机构无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典型案例如智能网联汽车检测领域,河南省虽有宇通客车等龙头企业,但省内机构在V2X通信、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储备薄弱,2023年仅完成相关检测项目23项,不足江苏省的1/5许昌某发制品检测中心仍在使用2010年进口的纤维成分分析仪,检测误差率高达8%,导致企业出口产品屡遭欧盟通报平顶山某光伏企业的新型钙钛矿组件效率检测,因本地缺乏相关设备,被迫支付每小时8000元的高昂费用委托江苏机构完成。此外,河南省检验检测机构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不足3%,而广东省这一比例达12%,差距显著。



4. 结构性矛盾根源

上述问题的本质是河南省经济转型期多重矛盾的叠加:作为人口大省(9815万人)和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1/10),河南省检验检测需求呈现“传统领域过剩、新兴领域短缺”的二元结构;此外,202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1%,高于工业增速2.3个百分点,但检验检测行业技术响应速度滞后于产业升级步伐;再加上检验检测机构监管权限下放后,豫东、豫南等地市因专业人才匮乏,出现“接不住、管不好”现象,导致部分领域监管质量下降,行业乱象横生。


04
























发展路径与建议


1. 锚定制造强省战略,构建专业化检测体系

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聚焦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十大战略产业,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检验检测行业需围绕这一目标,重点布局三大方向:一是服务先进制造业升级:在郑州航空港区建设智能终端检测基地,对接富士康、超聚变等龙头企业需求;依托洛阳重型装备检测中心,拓展风电主轴、盾构机等高附加值检测服务;二是赋能农业现代化:在周口、南阳等农业大市建设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支撑中原粮仓品牌建设;三是支撑绿色低碳转型:联合郑州大学、河南能源集团共建碳足迹核算实验室,服务双碳目标。



2. 推动技术升级与模式创新

鼓励检验检测机构数字化转型推广智慧检测云平台,应用AI算法优化检测流程提升效率的同时提升市场竞争力。试点开展检测数据区块链存证工作,提升报告可信度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话语权。推动检验检测与工业设计、认证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实现检测研发应用闭环。



3. 优化政策供给与区域协同

强化顶层设计将检验检测纳入《河南省质量强省建设实施方案》,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技术研发;深化区域协作联合湖北、安徽等中部省份共建中原检验检测联盟,实现资质互认、数据互通;构建'黄河检验检测创新走廊',与陕西、山西联合建设特色农产品检测中心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检验检测机构整合,通过兼并重组打造3—5家营收超5亿元的综合性检测集团,提升行业集中度。


2025

























结论

河南省检验检测行业正处于从规模驱动质量驱动转型的关键期。尽管面临低附加值、区域失衡等挑战,但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密集的产业布局与中部崛起政策红利为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河南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的落地实施,行业将迎来深度变革。预计到2025年,全省检测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14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检测占比提升至35%。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驱动下,以服务十大战略产业为主线,通过专业化、数字化、集约化发展河南有望打造中部检测服务枢纽,为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关键质量基础设施支撑。

原创内容转发需要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