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中央在组建新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后,又连续组建了兰州、广州、云南、安徽、福建、浙江、山东、湖北、内蒙古等10个生产建设兵团和西藏、江西、广西3个农建师,于是,全国刮起来一股兵团的旋风。 同年5月份,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由北京军区各部队抽调的现役军人组成领导班子,率领数千名复员、专业军人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和锡林格勒盟等地接管国营农场,组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司令部设在呼和浩特市,兵团规划为6个师,每个师辖10个团,每个团辖10个连。1969年先组建4个师(1—4师),24个团,接收北京、天津、上海、呼市、包头等城市知青5万余人。 1970年,又组建2个师(5.6师),15个团。按照原来的规划,一、二、三师设在内蒙古西部的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境内,四、五、六师设在内蒙古东部的锡林格勒盟境内。 由于锡林格勒盟草原地区不适于发展农业和超量发展畜牧业,内蒙古兵团不得不将四师从锡林格勒盟迁到了巴彦淖尔盟,使“东三师、西四师”的格局变成了“东二师、西四师”的态势。 1971年,内蒙古兵团已有41个团(包括2个工业团和4个相当于团级的工矿企业)职工为10.1万人,其中有知识青年7.55万人,复员转业军人和留厂职工2.57万人,现役军人近6千人,另有家属3.8万人,共计14.5万人。 上百万城市知识青年成为兵团的主力军,在中国大片荒芜、贫瘠的土地上描绘了可歌可泣的屯垦戌边、寓兵于农、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奋斗长卷,为中国辽阔的边疆构筑起一道屏障,成为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 内蒙古兵团是一个半军事化的组织,车辆挂部队的牌子,通讯地址都用保密代号。加强战备,强化军事训练是当时内蒙兵团的一项重要任务。1969年到1971年期间,中苏、中蒙关系紧张,整个内蒙兵团进入临战状态,战备的弦绷得格外紧。 兵团组建初期,连队都坚持出早操,不管白天劳动多累,晚上都要轮流站岗放哨,夜间也经常搞紧急集合训练,利用冬季时间搞长途野营拉练, 这对在城市里长大的知青来说是一次身体和意志的锻炼。行军中他们用“为了解放全人类,苦练一双铁脚板”、“兵团战士意志坚,三九寒天只等闲,为了埋葬帝修反,甘洒热血永向前”的口号相互激励。 组建之初,对战士的思想教育抓得非常紧,兵团战士能保持旺盛的斗志,也得益于此。 兵团沿用了部队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方法,每天坚持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集体收听广播,在全兵团普遍开展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开展了争创“四好连队”、争当“五好战士”、“一帮一,一对红”等活动。 内蒙兵团的主要任务是搞经济建设。 由于当时内蒙兵团组建仓促,缺乏从实际出发的长远规划,极左思想严重,事事讲突出政治,在整个生产布局上,更多地考虑战备的需要,政治的需要,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 有的连队选址不当,根本不适合从事农牧业生产。各级干部刚从各野战部队调来,缺乏组织农牧业生产经验。从大城市来的知识青年更是缺乏生产技能。 所以尽管干部战士风餐露宿、流血流汗,革命加拼命,付出了极大的辛劳,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甚至办了许多违背生产规律的傻事,导致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粮食不能自给,亏损严重。 当时很多连队在建设初期房无一间,地无一亩,井无一眼,根本不具备生产条件,全凭干部战士顽强的意志去克服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 兵团战士实行供给制,衣帽被子是各师被服厂自己生产的,男女清一色黄色衣服。冬发棉,夏发单,伙食费西部师团每人每月13.5元,东部师团伙食费是15.6元,以连队为单位集体起伙。津贴费,头一年每人每月5元,第二年6元,第三年7元,女战士每月多给0.5元的卫生费。 三年以后取消了供给制,改发工资,连队食堂实行饭票制,衣服费、伙食费、津贴费三项合计30.5元,东部师团多几元,我想可能是寒冷费吧!按月发给个人。 干部战士吃不好,吃不饱的现象很普遍。很多连队建在荒无人烟、交通落后的地方,加之当时极左思想对文化生活的禁锢,兵团战士的文化生活也极其匮乏。 而且,当时兵团沿袭部队的纪律,三年当中不许谈恋爱,一旦违反就会严肃处理,轻者调离使得“孔雀东南飞”,重者按作风问题处理,背上个处分也是可能的。 很多城市知识青年当时承受着双重压力,一是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压力,二是极左思想的压力。 当时约有15%的兵团战士属于“出身”不好的“可教育好子女”,有的父母是领导干部,所谓的问题还没有结论,有的还被关押、群专、有的挨整致死,有的还戴着各种帽子,使这些战士背着沉重的家庭思想包袱。 当年兵团战士的年龄普遍较小,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就是在这种双重的压力之下渡过了内蒙兵团的艰苦岁月。 这一段时期兵团战士们,还是坚信人生的理想和自己的信念,即使条件如此的艰苦,依然对前途充满了期望,人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也做好了扎根边疆一辈子的决心。 1975年6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撤销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内蒙七万知青转交地方管理。随着1975年兵团体制的改变,现役军人绝大部分返回原部队,由地方抽调干部担任农牧场和厂矿企业领导。 兵团改制为农牧场,知青也由兵团战士变为农牧场职工。兵团战士原来的美好理想破灭了,精神支柱倒塌了,前途变得渺茫。 这时,知青政策也在逐渐松动,家长们也在千方百计让他们的子女返城,北京、天津等城市也放宽了困退、病退回城的限制,在兵团掀起一股返城浪潮。 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兵团战士开始考虑个人前途、将来的出路、婚姻、家庭,这些因素更加剧了兵团战士的思想波动。思想工作不灵了,纪律松驰了,干劲减退了,各种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知青们人心惶惶,不知前途在何方,基本都在混日子,等待着离开的那一天。 内蒙兵团存在了6年,内蒙兵团从组建、改制到农场撤销,历经11年。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对于那段岁月,有人认为青春无悔,有人认为是蹉跎了青春。 我们绝大多数人也离开了兵团,即使重回草原去,心情也不会和当时一样了。但能对一个地方一往情深,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亲切和向往,你能说那个地方留给你的都是苦难和折磨,你能后悔去了那个地方吗? 无论是当地政府、当地老乡,还是兵团的知青,重新审视兵团这段历史还是有很深的兵团情结,更是把这段历史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很多兵团战士表示,曾经的坎坷,磨难都是我们的财富,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多么艰难,都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就是这个道理吧。 尽管岁月流逝,牧歌已远,但无论我们现在身在何方,我们还是怀念那个地方,那里曾经留有我们青春的印记,洒下过我们的泪和汗,依然是我们无数次梦回的地方。 以至于晚年的我们,一次次重回内蒙第二故乡,我们这一代人把青春留在了那里,怀旧的我们是在找寻失去的青春,还有那份不解的兵团情! 内蒙古兵团永远是我们不老的话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