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确把握信息,学会深入思考。一个人会不会深入思考,看他是不是能不断澄清概念,挖掘本质,从一个题,多问一些为什么层层分析下去,做好分类、不重叠、不遗漏,就知道了。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即对信息的准确把握。 2.让人做选择题,永远比做问答题要容易。因此有很多“讲义”乐此不疲,以此为主出了很多教义,作为使用者的学生和家长却不知。编者还声称练习了不一定有什么,不练习就什么都没有。是啊,不怕不会做,就怕没见过,可仅仅如此见过吗? 暂且不论其教学的效用、效率差不差。单单就了解问题背后的逻辑这一点,如此方法的训练,就值得商榷。我认为明明白白的失败,好过糊里糊涂的成功。深究比简单得出对错更有意义! 3.学习有3种方式,阅读、向比自己厉害的人提问和在练习中实践。 4.进步的本质,是拿自己学习能力去和时间做些交换。让自己不被打扰地去做要做的事情。胆子大一点,不设限,不矫情,不端着。你担心的丢人,别人可能毫不在意,你满心准备的出场,也没太多人关注。对于别人的事,世人只看结果,不在乎充满荆棘的过程。 5.未来的社会,需要务实的理想主义,进步是解决问题的正反馈。 6.我们需要在好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而不是再指责中变好,当然有建设性的批评与建议是我们变好的催化剂。 7.好内容是成长需求、用起来习惯的内容,不是你觉得好的内容。无论多聪明的人,在巨大的信息差面前都是软弱无力的。所以我常常对身边的朋友说,网络上的东西是凌乱的,披露的信息都是不透明的,我们要主动搜、不要刷,能进能出、快进快出。 8.人真的是有搜集癖好,全集,合集,清单癖好。比如我就搜集了很多教育教学、文学历史、数学教育以及中小学相关的东西,等等。保持好奇心,善用搜索,能不能成长到什么地步,我不清楚,但很多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信息的搜索+组合能力。 9.行动胜于规划,第一时间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身边的人,与他们一起分享你的喜悦。 10.生存,要么创造更多的价值,要么就控制更多的资源。“流媒文化”正在薅走善良者的生存资料和精神能量。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尤其是心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 11.受欢迎的学生,有两个特色:一种是你能带来价值,另一种是你能带来损失。在条件相近时,所有机会倾向于就读城市环境更好的学生:读书上课,是纯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面对应试教育,随后有更好的人生选择机会供他选择。说白了,就是能在更好的社会层面生存。正处学生阶段的人,都必须清醒地了解到这一点。 12.学校教育,往往是不全面的教育。很多孩子被圈傻了,自己还不知道!老师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不一定是对的,而只是最符合老师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譬如一个孩子动手打了另外一个孩子。按照正常的逻辑是应该是当场打回去,这叫正当防卫。但是孩子打来打去,有可能会打伤了,学校就头疼了。如果一个孩子被打了,不敢吭气儿,那是学校最愿意看到的事情了。所以学校老师千方百计的引导受害者,不要打回去,报告老师就行了。报告老师又怎么样?无非是去说两句而已,不解决任何问题。相反,那个受害的孩子会长期得到心理阴影。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站在人的成长角度,有不同的想法,此处不宜表明。 13.大小的学校都有摸底考,它其实根本不是靠题目,而是考体系。就是通过不同题型组合,考察你对这个学科的体系认识。分数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逻辑是不是流畅。于是,我说站在大框下研究小问题,搞清楚一个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明白一个内容的背后道理,对个人的思维、习惯来说及其关键。 14.设定规则的层级绝对不会被自己设定的规则难倒。这一点上,像我们这种踏入社会参加工作十余年的人,深有体会。前些日子听闻长沙的单列升学政策,其实也不只是它独有的,上海、北京、深圳、郑州等地早有此类安排,不过没有明文面世。我想,好的学区不是老师们好,是把同样思维的家长们划到了一起,然后在这种导向下的孩子们形成好的氛围从而强者恒强。你觉得呢? 15.好学区本质上是在好环境。属于中层的人,只是在拿着自己的经济实力和见识眼光帮着自己的孩子去和只能万事靠自己的基层孩子们去赛跑罢了。有出息的前置因素是接纳现有的,看明白长期的,一步步去实践它。抱怨和愤怒一丁点意义没有。基于此,我决定一直全力以赴投入到我的生活与工作中,创造价值,获取一些社会福利。 16.应试教育阶段最本质的核心是公平(更准确地说是均衡,我2023年才真正理解这个词的意义)。在国家能够提供的有限高等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截至2024年6月2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117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868所,含本科学校1308所、高职(专科)学校1560所;成人高等学校249所。*上述名单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共包含93个专业类、816种专业。此信息来源于中国政府网),孩子18岁前的基础教育,叫做“"有限博弈”。18岁以后的人生,才叫做“无限博弈”。 17.大学以后需要学习吗?需要!没有一个牛人是不擅长学习的,没有一个牛人是停止终身学习的。大多数的失败和停滞不前,本质上都是放弃了终身学习和提高。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 A.终身持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B.妥善的处理各种各样人际关系的能力。 C.抵抗压力和失败,勇敢再站起来的能力。 说到这里,大概感知到,人生原来只是一场概率游戏,我们只能利用自己的努力,调集多方的资源去将这个概率提高,然后尽人力,知天命。 以下是教育方面的一些历史摘要: 1.在过去200多年里,尽管课程、教材、测试和教学方法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几乎没有改变。如今,为了让学生能够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不确定性,我们亟需采用一种新的教育范式,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与学习控制权。然而,传统学校体系似乎对真正的范式转变和系统性变革具有强大的抵抗力。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于1717颁布第一部强迫儿童教育法令,要求父母必须让4岁到12岁的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并为学校确定土地以及经费,经过漫长与教会的拉锯,终于到1763年,腓特烈·威廉二世(也就是著名的"腓特烈大帝")颁布《普通学校规章》,兴建1800多所学校,义务教育法案才真正落地。 腓特烈父子励精图治,打造这样经典教育制度长远目标是培育「一个被训练得服从政府、敬畏上帝、勤奋和节俭的人民」,功利化的目标是为普鲁士统一德国联邦以及欧洲战争之中准备对国家忠诚、服从上级命令、并且识字可快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预备役士兵。你品,仔细品! 2.1903年以日本学制为参考推行过癸卯学制,1905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废除科举制。1906年,清朝颁布《强迫教育章程》规定“幼童至7岁须令入学”,直到1911年上半年,清学部还推行《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正式提出要搞义务教育,由于财政无力推行免费教育、反射弧太慢,历史终究没有再给清朝机会。民国承接晚清教育探索也提出了要做小学4年义务教育,1912年参考了普鲁士教育以及法国学制提出了打造普通、职业、师范三套并行不悖的教育系统,其中师范教育为国家公立,学生公费。其中普通学校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另外高小三年、中学四年、大学预科4年,大学本科3年,共计18年。 3.新中国的标准化教育最终确立是在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也就是说,九年义务教育模式,也是从最初的学生收费+财政补贴方式逐渐转由全面免费(2006)。免费教育的经费主要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照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分担。中央财政承担部分免费教科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等费用,地方财政则负责学校运转、教师工资等支出。具体分担比例会根据教育阶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所不同。学校作为教育实践的核心场所,承载着社会的需求与期望,是课程、教学方法、评估与政策的主要执行地。在学校中,课程是联系各种教育要素的“锚点”,不仅呈现学习内容和资源,更是教育系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 4.所有学生都应学习同样的规定内容,因为考试成绩不仅决定学生的未来,还影响教师的收入、任期以及学校领导的晋升 (Emler et al., 2019; Hout & Elliott, 2011; Neal & Schanzenbach, 2010; Yuan & Zhao, 2019)。家长和学生用考试成绩判断教学方法、教材及其他教育资源的质量,认为学生在学校中的成功是未来成功的起点。随着这些观念被越来越广泛地认可,作为结果,课程规定性不断得到“系统性”地强化,而学生作为个体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则几乎完全被压缩。即使到了当下的人工智能时代,最具前瞻性的组织和学者仍然认为所有学生应该学习相同的内容。 5.在工业时代,在物质资源的基础上,技术(技能)、知识、学历文凭成为个体参与社会和就业必需的资源;学校通过课程和教学传递这些资源给学习者(学生)。 6.在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生存的关键资源,代表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者获得社会认可、职业成功和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他们教育旅程的结果。在学校教育结束时,学生能够做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通过学校课程获取了什么。 7.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知识快速迭代的环境中,信息触手可得。支持生存和发展的信息性资源不再由少数专家或机构控制,普通人也可以参与信息/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然而,学校依然致力于教授规定的课程内容,如前所述,这限制了学生能够获取和体验的信息与机会。 8.课程不仅规定了要教授的内容,还排除了一些可能更有意义/更有用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视角,这些内容因为未被纳入“规定性”课程而无法被学生接触到。除非离开学校体系(或辍学),否则符合就学年龄的学生没有其他时间去探索非课程规定/要求的内容。 以下是阿木的一些社科类读书笔记: 1.理性为保障人权而建构了世俗社会的民主政治。民主的理想是“由民做主”,但一切现实政治都是精英政治,都是由精英“替民做主”,只不过精英产生的方式和程序有所不同罢了。西方国家坐在立法、司法和行政的顶层宝座上的人都是精英,民众只能用手中的选票来对其施加有限的影响。撇开精英对民意的操纵不谈,个体本位的选民民主建立在民众分歧的基础上,而分歧被反复强化夸大并被意识形态化,最终必然导向民众的分裂和对立。分歧的根源在利益。 2.人民,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把敌对势力排除在外,并且以底层民众为主体。其次它还是一个文化概念,其所指远超现有成年选民的范围,它不仅包含全体国民,而且包括国民的先辈和后代,比如无数为国牺牲的英烈的意志便是人民意志最纯粹最有力的表达。同时它还是一个现代概念,只要在人民的范围内,所有人不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要有同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等的尊严和自由,当然每个人的自由以不损害人民利益为底线。 3.人民民主即指人民当家做主,它是一个群体本位的概念。人民的利益是指跨越过去与未来的以底层民众为主体的所有非敌对人群连续体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它需要人民的精英来代言。人民精英带领人民创造历史,归根到底还是人民创造历史。 4.权力的本质是垄断,即对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一切奖惩都是这一本质的延伸。穷尽理性的谋划,也只能在世俗世界实现相对良好的法治。在现实中,一切人为的理性设施都有异化的危险,权力与法制都是如此;而一切异化现象的根源都在人,它们都是人异化的表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