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河北省西南部的邯郸市涉县,在该市各县区里的排名,按面积1499平方公里计算列第二、按2024年GDP233.6亿元计算排第六、按人口37.54万人计算排第十二,怎么说也算得上是一个妥妥的大县。 ![]() 涉县在邯郸市的位置 但是在清朝,它却仅仅是个“弹丸”之邑,据清嘉庆《涉县志》中《旧序一》评价:“古来贫瘠顽梗之区,……夫涉僻处,邺城西鄙弹丸山邑也…… 而在《旧序二》中则曰: ……我涉僻,介邺郡西鄙,蕞尔瘠区,万峰萃嵂,复岭嵚欹,土性寒确,树艺歉收,且漳水不时泛溢,汹涌激啮,濒水田庐,每有汨没洪流之虑。…… 在《旧序五》载: 涉处豫西北,极偏,弹丸小邑,又界太行东,居万山之中,为车辙马迹所罕到,簿书期会,简要不烦…… 总的来说,涉县就是一个位置在万山之中,土地贫瘠、车辆与人员少至,且有漳水时常泛滥的“弹丸”小县。而其中所说的“简要不烦”,则更是说明了在任命该县主官时,应该是由归于“简缺”官员担任。 ![]() 清光绪三十一年《大清帝国全图》中的彰德府图,涉县在其西北部 清朝在任命官员时,依据“冲、繁、疲、难”四要素“缺分制度”。冲、繁、疲、难对应不同的治理难度和重要性:“冲”是地理位置方面,比如地处驿路、交通枢纽、战略要地等为冲;“繁”指的是政务繁重程度,人口多、赋税重、诉讼案件多为繁;“疲”指的是在财政方面,赋税拖欠、经济疲敝为疲;“难”指的是治理难度,民风强悍、治安混乱、自然灾害频繁等为难。 把“冲、繁、疲、难”四要素组合,以此来划分全国各府州县,就成为确定官员任命时不同等级的“缺”,共分成四类:1、四个全占为“最要缺”;2、占三个为“要缺”3、占两个的为“中缺”;4、仅占一个或者一个不占的为“简缺”。 哪类官员任哪种“缺”是有严格规定的:最要缺、要缺知县,一般由科举考试中进士出身者担任,特别是“二甲”进士或翰林院庶吉士外放者;中缺、简缺:可由举人或贡生充任,偏远地区甚至允许捐纳(买官)者任职。 越是最要缺和要缺越是能锻炼人,而往往到这样位置任职的官员也是科举考试中最优者,通过在“冲、繁、疲、难”之地任职,不断锻炼他们治政的能力,最后加到朝廷中枢发挥作用,成为国之重臣。 ![]() 1938年《河南分县详图》中位于河南省北部的涉县 清朝的涉县,属于河南省彰德府,地处该府最西北的大山之中,因此在其县志的《序》中反复说“僻”“极偏”,又因山多,面积虽大但人口偏少,所以“疲”“难”问题也少“简要不烦”,也成为官员任命中的“简缺”。 “简缺”,一般是由举人或者贡生担任。举人是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之前的功名,而是秀才通过选拔进入国子监读书的人员,两者都比“进士”的地位低。 但是,清朝嘉庆《涉县志》《序》的作者,也就是这一版县志编修的主导者“戚学标”,却在其名字前边缀有“赐进士出身、特授文林郎”的名头。 ![]() 嘉庆《涉县志》序中的戚学标的“赐进士出身” “赐进士出身”,这可不简单,在清朝的科举制度中,考中者统称“进士”,“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个等级。一甲赐“进士及第”称号,有3名,由高到低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在给官员按照科举名次分配县“缺”时,二甲进士优先分配“要缺”或“最要缺”,三甲进士多授“中缺”或“简缺”。分配方式则是“最要缺”由吏部直接分配,其他缺抽签分配。 ![]() 民国元年的《河南省一览图》中的彰德府图 既然戚同标是“赐进士出身”,那么他应该是位于“进士”群体中的“二甲”序列中。按说应该是由吏部直接分配的最要缺或要缺中,怎么最后却到“简缺”的涉县了呢? 特别是,在《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中记载有戚学标任职情况: 御览谨奏,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臣戚学标系浙江台州府太平县人,年五十二岁,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候选知县,今签掣湖北黄州府蕲水县知县缺,敬缮履历。 ![]()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中戚学标的信息 由此看来,他仍然是“签掣”即抽签而得的“缺”,哪怕最初抽到的县是湖北蕲水县,最后任职的是涉县,仍然无法改变其由抽签得到县缺的实情。 “二甲”进士的身份,却用了“三甲”进士才采用的“抽签”形式,最终得到了“三甲”进士才去的“简缺”。看上去是不是有些诡异,让人感觉是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 不过当看到《元明清三朝进士名碑录》中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名录时,会发现了答案:在那一年共有一百六十九名进士,一甲、二甲进士名单里并没有“戚学标”这个名字,在三甲名单的偏下位置才看到。 清朝光绪年间的《台州府志》也载:戚学标,三甲七十九名。 ![]() 《元明清三朝进士名碑录》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名录 原来戚学标仅中了三甲进士第七十九名,属“同进士出身”,而非他在清嘉庆《涉县志》中所缀的“赐进士出身”! 明白了这件事情,他到“简缺”涉县任职一事就没有任何谜团了。 一个地方的地方志会留传千古,喜好名声的古代文人都想在上面留下自己光辉的一面,戚学标也不例外。 县志对于任职知县的记载并不详尽,就像这一版的《涉县志》中对戚学标记载的那样:“戚学标,浙江太平县人,乾隆辛丑进士,初选蕲水,调涉县,以五十九年六月任。” 在呈送皇帝“御览”的资料中,以及上任时官员的文书里都没有说明是几甲进士,当时通信也不发达,了解一个人的信息极为不便,这就有了空子可钻。既然官员到任之时的所出具的文书上并没有说几甲进士,而一甲进士留京在翰林院任职,二甲进士又可出京当官,在撰写自己科考身份时,写上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又有谁能发现,这样一来显得自己的出身不就更是“高大上”了嘛? 可能是出于这样的心理,作为当年那一版的《涉县志》“总修”的戚学标,就做了如此的安排。 戚学标在涉县政绩卓著,减轻百姓赋税、重修任公渠、主修《涉县志》、在任上继又著《汉学谐声》23卷,任涉县知县达12年之久。但就这样一个体察民情、治有政声的官员,却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因“性强项,多与上官龃龉,卒以是罢”,得罪了学使鲍桂星被罢官。 ![]() 《元明清三朝进士名碑录》中的嘉庆四年进士,鲍桂星排二甲第十名 其实,得罪学使鲍桂星被罢官一事,也是值得说道说道的。因为鲍桂星跟戚学标相比,恰恰是正儿八经的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并且还是二甲进士中排名比较靠前的第十名。他的政途就是正常的二甲进士晋升历程,通过朝试选为“庶吉士”成为翰林院编修,于嘉庆九年成为河南学政。 值得注意的是,鲍桂星于嘉庆九年(1804年)任河南学政,而戚学标在嘉庆十一年(1806年)因得罪鲍桂星而被罢官,短短两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造成了戚学标的丢官。 “学政”一职主管全省的教育、科考,主要业务有科举事务、主持院试、教育管理、文风教化等。戚学标在任成为进士之前,曾掌教家乡县城的鹤鸣书院,并且在乾隆四十三还应孔府邀聘到孔府任教,其管理教育、科举方面的能力应该要强于一般进士的,在这些方面应该不会被主管学政的鲍桂星挑出毛病,并且进行严惩的。 不过学政在“文风教化”方面的工作却是:维护儒家正统思想、表彰节孝、编纂地方志等文化事务。会不会是鲍桂星在主持检查全省地方志工作时,发现已编修完成的《涉县志》中戚学标在自己身上所贴的“赐进士出身”标签,从而导致鲍桂星责问,并且罢免了其官职呢? 这种事情,发生在重“德”的国人身上,就是一个不小的瑕疵了。因此而丢官也不是不可能,您说呢?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