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卢战记3:剑指比利时

 时震球 2025-04-13 发布于江苏

恺撒在高卢第一年就打了两场胜仗,这既给罗马人打了一针鸡血,也给当地的土鳖王们好好的上了一课。

于是,这帮开了眼的土老帽们,打着慰问广大罗马官兵的旗号,一个个争先恐后来到了恺撒军营。一时间恺撒的军营到处洋溢着军民一家的其乐融融,但本质上大家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谁赢帮谁”,癞皮狗们的这觉悟,放到今天也不寒碜。

不过,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既然有人当癞皮狗,就一定有人头铁。恺撒一年两次大捷给到这些高卢人的可不仅仅只有震撼,同样也有恐惧。有人心悦诚服跟着罗马人混,就一定有人选择死磕。

于是,这就有了《高卢战记》第二年的故事,这一次,战场来到了大西洋沿岸,挑头的是比利时人。

一、土鳖中的战斗机

当年的比利时人这么牛的吗?

这还得说几句恺撒《高卢战记》的原文。

前面提到过,在恺撒的年代,欧洲有三大民族: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恺撒的《高卢战记》中提到的高卢人,准确的说法其实是凯尔特人(高卢战记1:蛮族那点事儿)。所以,整个高卢地区可以简单理解成凯尔特人的地盘。而所有的这些凯尔特人,恺撒又把他们按照从北往南的方向分成了三部分,分别是比利时人、高卢人和阿奎塔尼人。

关于这三个地区和部落人群的关系,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张表:

在《高卢战记》一开篇,恺撒就点出了这三块地方的地理关系和人群分布。恺撒嘴里的完整的“高卢”地区,就是这三块地方的总和。

然而,这三块地方在恺撒的眼里,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南部的阿奎塔尼人,由于地盘紧挨着罗马的南法行省,罗马化的程度很深,因此这个地区的凯尔特部族和罗马人相当友好,整个《高卢战记》中根本就看不到这些人和罗马人有啥冲突,这群人被恺撒称为“伙伴”,看得出来恺撒对这批南方人是比较放心的。

而中部地区,就是《高卢战记》中的主战场,当年恺撒就是在这里死磕了八年才有了经典战地文学《高卢战记》。也就是说,只有生活在这一带的凯尔特人,才是恺撒嘴里最直接的“高卢人”。这块地方大头是今天的法国中部和北部地区,捎带着一点德国和瑞士的土地。所以你可以简单理解成:法国就是高卢、高卢就是法国。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法国人自称“高卢雄鸡”的原因。

而居住在最北边的这帮老兄,就是《高卢战记》里的比利时人。不过,恺撒嘴里的比利时涵盖了今天的比利时、卢森堡、荷兰这些多地方,他们不是纯种的凯尔特人,而是兼有日耳曼和凯尔特的混血部落。所以,在有的《高卢战记》的翻译文本里面,会把这些“比利时人”翻译成“贝尔盖人”,为的就是当今防止今天的读者搞混。不过我们为了方便理解,还是统一称之为比利时人。

在恺撒笔下,住在北边的这帮比利时哥们儿是整个高卢地区中最彪悍的一群人,没有之一。

恺撒这么说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帮人离罗马太远,离日耳曼人太近。

就好像上面提到的阿奎塔尼人,因为和罗马挨得近,所以受到罗马影响很深,文明程度更先进,那么反过来,比利时这帮大老粗离开罗马“灯塔”是最远的,自然是最土鳖的一群。更何况这帮人隔壁就紧挨着那帮更加不开化的日耳曼老兄,双方天天相互问候对方祖宗,可想而知,这帮人天天打打杀杀,到头来会是个什么德性。所以恺撒才会给了他们一个“最彪悍的”荣誉称号。

公元前57年,也就是高卢战争第二年,这帮最彪悍的老哥们登场了。

二、人多未必靠谱

大家可能会问:罗马人只是在法国地区干架,又没招惹北方地区,你们这帮比利时土老帽为啥要主动出来抢戏?

答案其实很简单:

恐惧导致攻击。

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8年,恺撒对着对瑞士人和日耳曼人连续两个大逼兜,不仅当事人被扇得眼冒金星,旁边吃瓜的这群人也都看得胆战心惊:这罗马人干架也太特么野了。这要是有一天招呼到我头上,这可咋办?

当时的比利时人就是这么想的。

由于这帮比利时人天天和日耳曼人干仗,日子长了想不彪悍都不行,自然也就养成了谁都管不了的性格。眼见着恺撒这么牛逼,这帮人就算再没心没肺也得好好掂量一下:他们不想被日耳曼人欺负,自然也不想被罗马人欺负。可是凭自己这花拳绣腿,哪可能挡得住罗马人?

于是很自然,这帮吓坏了的土鳖王们开始抱团取暖,当年冬天,趁着恺撒军团过冬的休整期,比利时12个部落聚在一起开了个会,最后得出结论:

和日耳曼人讲和,集中力量对付罗马人。

12个部落一致同意放下成见、全力对外。为此各个部落都把棺材本拿出来,筹集了一支30万人的庞大军队,同时,因为和日耳曼人讲和了,日耳曼兄弟也很实诚,立刻送来了一支4万人的支援部队加入到“反罗、反霸权”的事业中来。

比利时人的动静闹大了,身在法国的恺撒很快就得到了消息。感觉事情严重的恺撒提前结束冬季整修,并且立即新组建了2个全新的军团,连带着已有的6个军团和一些雇佣兵,拔营起寨开赴比利时。

8个军团是多少人?

6万人不到。

你没看错,6万罗马人对34万比利时人。

这仗还能打吗?

如果你问出这个问题,说明在你心目中,默认了“人多力量大”这句话。等于说你认为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打仗的第一要素是军队规模。

这个结论不能说错,但不是百分之百绝对正确。

至少这一次碰上比利时人的恺撒就不会同意。

恺撒带着兵来到法国北部地区,在今天的法国边境地区的埃纳河边,迎头撞上了气势汹汹的比利时大军,两边就隔着埃纳河驻扎了下来。

一开始两边谁也不敢先动,因为先动就要率先渡河,和一旦渡河就可能会被对手抓住机会“半渡而击”。这套路两边都能看懂。于是刚开始的几天,两边除了用骑兵互相问候对方,总体都在观望。

可是几天以后,比利时人坐不住了。

因为军粮撑不住了。

34万比利时大军,那既是34万把刀,也是34万张嘴,这军粮消耗速度可不是恺撒6万人能比的。况且罗马这边有着成熟完备的后勤保障体系,比利时可没这么讲求,全靠自带干粮,时间长了肯定耗不过罗马人。

所以比利时人先动。他们派出骑兵不对从侧面攻击罗马军营,想要吸引恺撒主力部队贴上去,然后自己这边的主力部队趁机渡河完成包围。

不过这点道行在恺撒眼里跟玩儿一样,恺撒组织骑兵阻击,后面还配备大量弓弩手辅助,用最快的速度击溃了比利时骑兵,接着带领弓箭手和骑兵赶到正面战场支援,而此时的比利时人刚好渡河到一半,这简直天助我也,恺撒毫不客气对这泡在河里的比利时人一顿王八拳,比利时人眼看着进攻失败,只能退回岸上。

第一波进攻就这么失败了。

而接下里就是见证奇迹(闹剧)的时候。

12个部落领袖聚在一起了个会,在一通鞭辟入里、严谨细致的复盘之后,全体领导人一致同意:

就地散伙,各回各家。

不是,你这几个意思?34万人的部队一场失败就散了?这就是你们复盘的结果?当时指天发誓和罗马人干到底的牛逼劲头上哪去了?

你玩儿呢?

如果你要问这里面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能说明一切,这就是《三国演义》里面著名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闹剧。

注意,我的用词是闹剧。

因为不管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陈寿的《三国志》,对于这场天下诸侯联合讨伐董卓的戏码,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所谓的诸侯联军纯属草台班子,联军里除了曹操算是一心想和董卓死磕以外,其他的人模狗样的全都是各怀鬼胎。包括盟主袁绍都是嘴上主义、心里生意。其他人更是都是拉帮结派,互相算计,一个个想着消耗其他人,自己捡便宜的美梦,导致好端端一个联盟被搞得乌烟瘴气,名存实亡。这也让董卓看清了这帮人的废物底色,因此在迁都长安后,更加肆无忌惮,东汉最后一点希望也在这出闹剧之后变得大厦将倾,无可挽回。

拿着袁绍这帮人演的这出闹剧来看看比利时人这群货,是不是明白过来了?

这群货色聚在一起,不就是比利时版的“十八路诸”吗?

这帮哥们儿想不想干掉罗马人,当然想。他们是不是真心要想民族独立,绝对的。但是这一切有一个前提:送死让别人去,好处留给自己。

这不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套路吗? 因此这帮比利时人聚在一起演出来的就是不折不扣的闹剧。正因为是闹剧,所以大家各怀鬼胎,也正是因为大家都在算计别人,也才有了一次小失败就要回高老庄的戏码。

草台班子而已。

死道友不死贫道这种套路,古今中外都有,谁都不要笑话谁。以后你再听到有人拿着这种话攻击中国人,你可以把这个故事扔他脸上,请他出来走两步。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

人多一定力量大?

不一定。

三、主角光环

看到比利时人散了,罗马人这边当然不能放过,恺撒下令全军出动,追。

于是罗马军团一大早度过了埃纳河,中午时间就追上了比利时人。接下来就是屠杀表演了。一边是比利时人归心似箭,斗志全无,一边是罗马人气势如虹追着人砍,这场面想想都刺激。一天下来,34万比利时人作鸟兽散。沿途大多数比利时人部落全部放下武器投降,恺撒的军队一路杀到了今天法国和比利时交界处的桑布尔河边,这才驻扎下来。

而在这里,即将上演《高卢战记》中第二卷的重头戏:桑布尔河战役

因为前面打得太顺,罗马人的状态比较松弛。驻扎下来后,这帮罗马大兵开始了营地的加固建设,没怎么关注比利时人的动向。

这就犯了大错。

要知道比利时人怎么说都顶着“最彪悍”的头衔这么多年,怎么可能是菜鸟呢?之前表现得很弱鸡,主要是因为12个部落人太多、心不齐,并不代表没有硬骨头。就好像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里面总算还有一个能打的曹操,同样,12个比利时部落里也有一个巨能打的靓仔:

涅尔维人。

请大家一定记住“涅尔维”这个部落的名字,因为这不是它唯一的出场,也不是它最牛叉的时候,后面它出场的时候才是它真正的高光时刻。

随着12个部落被恺撒打残,这个涅尔维在撤退的时候,陆陆续续集中了8万比利时人。看到罗马人来到了桑布尔河,涅尔维的这8万人就埋伏在了桑布尔河对岸一片茂密的森林里等待机会。

由于罗马人过于松弛,没怎么对外侦查,自然没发现这8万人。在一边加固营地的同时,后方的粮草物资车队也开始向罗马营地靠拢。

这就给了涅尔维人机会,他们盯上的就是罗马人的粮草辎重。

经过几天的侦查,涅尔维人发现,负责押送罗马粮草的是恺撒新组建的第1314两个兵团。那么也就是说,这就是一帮新兵蛋子。换句话说,只要能突破恺撒老兵防守,这两个新兵蛋子军团肯定保护不了后勤物资,而一旦偷袭成功,罗马瞬间断粮,战场的形势就能翻盘。

定下计划的涅尔维人做出了战术部署,他们把8万部队分成了2部分,一部分2万人,让他们正面强攻罗马营地,摆明了这部分人就是去吸引火力的;而剩下的6万人从左侧渡河,猛攻罗马人的右翼军团,以人数的绝对优势冲垮罗马防线,直击后勤运输部队。

说实话,这个计划很厉害,真让涅尔维人得逞,恺撒凶多吉少。

而当时的战斗过程,就和涅尔维人算计好的一样:正面攻击的2万人成功吸引了罗马的4个军团,其中有2个军团甚至脱离了大部队,越过桑布尔河孤军追击。涅尔维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于是剩下的6万人突然之间倾巢出动,朝着罗马右翼猛攻。

罗马的2个军团也就万把来人,就算是三头六臂也招架不住6倍的敌人。6万比利时人很快压过了桑布尔河,两个军团倍包围,顶在前面的好几个百夫长战死,连扛旗的军团旗手也死了,军团战旗眼看着要保不住了(一旦丢失战旗,无论结果如何,这个罗马军团将被撤销),眼看着两个军团领盒饭只是时间问题。

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

就在比利时人发动进攻时,恺撒第一时间赶到前线,当他看到6万敌军直扑侧面的时候,他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也立刻意识到这里面有多凶险。

此时来不及从正面调整兵力支援侧翼,也来不及从后方把2个新兵蛋子军团拉上来顶包(拉上来也不一定能顶住),战场的电光火石之间,恺撒做出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决定:

他叮嘱自己的副手赶紧把前面的4个军团拖回来,接着他披上自己鲜红锃亮的元帅披风,从地上捡起一块盾牌,一个人冲进了罗马侧翼部队。

对,你没看错,这个秃瓢大叔一个人冲了出去!

恺撒一边冲一边高声叫喊所有还活着的百夫长名字,号召他们立刻重新组织编队,而他恺撒自己,则是手上拿着盾牌一路跑到了战场最前端,站在了比利时人的面前。

大家想想当时的场面,恺撒亲自参加作战,如果你是军团士兵,作何感想?

拼吧!

恺撒这么干事相当危险的,恺撒这是在拿这老命赌博,赌得是他能够提振士兵士气,坚持到援军到来。因为就凭他的那一身红色披风,对方就算是傻子都能看出来这就是罗马最高统帅。以如此显眼的方式出现在队伍的第一线,稍有不慎,恺撒就会成为比利时人的超级大乐透。

然而恺撒这个秃瓢就这么干了。

并且,奇迹就这么发生了。恺撒站在第一线,后面的罗马士兵的肾上腺素真就被完全激发出来。于是大家围绕着恺撒的红色披风开始了疯狂的防守反击,区区1万人不到,硬是定住了6万比利时人十几轮攻击,恺撒始终站在第一线,虽然凶险居然没受伤。

终于在扛下所有进攻后,罗马正面战场的四个军团终于赶到了,这支被恺撒强行吊着一口气的防线是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完成汇合的6个军团对比利时人进行了包围,桑布尔河战役这才大局已定。

事后统计,比利时人正面战场的2万人被打散,侧面战场的6万名士兵,存活者仅500人。涅尔维人的成年男子在这场激战中几乎被屠灭,600名部落贵族仅有3人幸存,而留在后方的女人和小孩全部被恺撒俘获,买成了奴隶。

(桑布尔河战役)

桑布尔河战役不是《高卢战记》中最关键的战役,也不是罗马人在高卢战场上最高光的时刻,最但绝对是恺撒个人最高光的、也是最凶险的时刻。

但是,恺撒硬是靠着他的英雄人设,让罗马人绝地逢生。你很难用理性的去分析这里面是否存在着某种必然,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某些人就是天选之子,他们身上就有这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主角光环。

不服不行,这可能就是历史最迷人的地方吧。

四、关公面前耍大刀

桑布尔河战役后,侥幸没死的全都逃到了盟友阿杜阿地奇人的老巢,位于今天比利时中部的纳慕尔城中继续顽抗。

恺撒当然一路追着到了纳慕尔城下。

纳慕尔城是一座建在半山腰的要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恺撒到了城下看了一圈,立刻明白了情况。

很明显,如果靠传统强攻纳慕尔肯定会死伤惨重,比利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这些人才会拼命死守,就是拿捏他恺撒不敢拿罗马士兵的人命去攻城。

但是,谁说攻城要靠人?

你们这帮土老帽,让你们见识一下什么叫做高科技。

恺撒下令,全体罗马军团日夜赶工,打造各类攻城器械。于是没过几天,罗马人变戏法一样打造出了各种攻城机械。包括不限于专门用来砸城门的“破城槌”,专门用于攀登城墙的“攻城塔”,专门用来掩护步兵靠近城墙的“移动回廊”,以及专门用来辅助攻击的投石机和弓弩炮。当罗马人把这些器械全部拉倒前线准备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的比利时土鳖看得目瞪口呆,那感觉就看外星科技一样。

到了这个时候,就算再傻缺的人也看出来了,要是罗马人这套机械马力全开的话,纳慕尔那点城防根本不够看。

于是,比利时人秒怂。

比利时人派出使者出城谈判,表示愿意投降。

恺撒一看这架势,不用动手岂不正好,于是他表示,只要放下武器,罗马人既往不咎,绝对保证城中居民的安全。

比利时人倒也听话,把城中的武器送到了恺撒指定的地方,恺撒也敞亮,下令罗马军队不许进城扰民,一切看上去挺美好。

不过这只是看上去而已。

比利时人确实上缴了武器,只不过没有全交出去,留了一部分在手上。

你觉得他们想干嘛?

当天夜里,月黑风高,这帮人瞧瞧摸出了城,直插恺撒军营。

趁着你放松戒备,杀你个片甲不留。我怎么这么聪明!

不过,就在这帮人靠近军营,就差一点得手的时候,恺撒军营杀出了大队人马将这伙人团团为主,接着便是罗马人的弓箭、标枪和短剑组成的屠杀。于是一晚上下来,4000名比利时人被杀,其余的逃回城里。

看到这里,我只能说,比利时人还是太淳朴了,他们根本不了解对手是谁。

但凡比利时人愿意花上点时间,去罗马城打听打听这位中年油腻男的“光辉业绩”,他们就该清楚眼前这个秃瓢的道行。这是个吹牛不打草稿、说话堪比放屁,脸皮比城墙还厚的超级老流氓。这么个千年老妖怪,你们这群土包子想和他玩聊斋儿,疯了吧你!

用我这个搞投融资的人的专业术语来说:比利时人属于典型的尽职调查(KYC)严重失误。

和恺撒玩心眼儿的后果是严重的。第二天,恺撒下令全军进城,在将所有可疑的比利时男人一个不留全部屠灭之后,剩下的女人孩子全都被恺撒打包出售卖成奴隶。这笔买卖有多大,前后一共超过5万人,恺撒凭借这笔钱,一次性换掉了拖欠克拉苏的巨额借款,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富余让恺撒也成了富豪。

这恐怕是战争最恐怖的一面,男人死了一了百了,女人和孩子却要承受余下的痛苦。而这种残酷,才是恺撒刻意营造的光芒背后最真实、最残酷的真相。

到此,恺撒的高卢征服结束了第二年的故事。恺撒把经过写成了汇报材料送到了元老院,元老院觉得战果辉煌,于是下令,在罗马城内举行为期15天的“谢神祭”,一方面感谢神明保佑,一方面也让全体罗马人分享胜利的喜悦。

而就是这15天的狂欢,无意间触发了罗马城接下来的一连串权力斗争。

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