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允许任何人对中国动武!”他的名字被国家隐藏了28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脊梁

 fxiaog 2025-04-14 发布于安徽

20世纪中叶,新中国在废墟中艰难新生,却面临国际社会的核威胁与霸权施压。在这至暗时刻,一群科学家毅然挑起研制核武器的重担,隐姓埋名,扎根戈壁,用青春与智慧铸就保卫国家的“核盾牌”,“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故事,便是其中激昂的乐章。

于敏少年时,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让他深知“落后就要挨打”。194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后转攻理论物理,师从张宗燧。在这里,他如鱼得水,卓越的数学天赋为科研之路筑牢根基。

1951年,于敏从大学毕业,进入近代物理研究所,与核物理研究结下深厚缘分。1960年,中国决定自主研发氢弹,于敏临危受命,从零探索氢弹理论。彼时,国际社会对中国技术封锁,一切只能靠自己。他和团队在简陋条件下日夜计算、推导,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让他患上严重胃病,但他从未退缩,始终坚守科研一线。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从原子弹到氢弹仅用2年8个月,速度远超其他国家。这一成就如闪电划破黑暗,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让世界看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坚韧与智慧,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也得以提升。

为保障国家安全,于敏的名字成为国家绝密。他告别家人,扎根青海金银滩核试验基地。这里海拔3000多米,冬季严寒,夏季风沙,科研人员常因缺氧头晕目眩,但他们凭借顽强意志,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完成海量数据计算。于敏的妻子孙玉芹默默承担家庭重担,独自抚养孩子,给予丈夫坚定支持。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被公开,28年的“无名岁月”终于重见天日。

中国核武器发展秉持防御宗旨。1964年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中国政府声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与美苏核扩张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尽管西方妄猜中国核弹头数量,但中国坚持“最小威慑”原则,以有限核力量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参与国际核裁军倡议,为全球和平稳定贡献力量。

于敏并非孤军奋战。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领导原子弹研制,临终前仍心系国家科技发展;程开甲扎根罗布泊20多年,主持数十次核试验,为核事业奉献一生;林俊德院士生命最后10小时仍整理科研资料,用生命诠释奉献。他们放弃个人荣誉利益,将一生融入国家需要,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写照。

如今,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我们不仅要铭记“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更要传承科学家们“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精神品格。他们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脊梁在于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与无私报国的赤诚之心。他们的精神如不朽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世界和平稳定不懈奋斗。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