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对于历史上各王朝易储这件事,人们的目光总是聚焦于个人,认为这是在筛选强者的行为,但实际上,筛选强者只是表面说法,易储的终极目标是对政治关系的重组,是对资源的再分配。 众所周知,刘邦晚年最执着的一件事就是废立太子,想废掉太子刘盈,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理由是,刘盈太懦弱,不适合做大汉的皇帝,史书对此也做了明确的记载:“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实际上,刘盈的仁弱是显而易见的,而如意将来能否成为刘邦一样的雄主也是带着问号的,因为,如意当时毕竟只是个孩子,刘邦不能拉长视线看到他将来为君的样子。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后来西晋的案例。 晋武帝司马炎坚持以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除了以贾充为代表的世族支持司马衷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司马衷有个好儿子司马遹,司马炎不仅常对大臣们说司马遹像宣帝司马懿,更是断言:“此儿当兴我家。” 但长大之后的司马遹却完全是另一副模样,“不好学,惟与左右嬉戏”,非常之荒唐,严重偏离了司马炎所希冀的储君形象。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的任何包括环境等的变数都会重新塑造其心性,刘邦并不能仅仅根据如意小时候的表现就给其贴上强者的标签。 再说,刘盈虽然仁弱但综合素质却还说得过去,用商山四皓的话来说就是:“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愿为太子死者。” 也就是说,刘邦以“如意类我”废立太子的理由非常勉强。当然,刘邦将对戚夫人的爱延伸到如意身上从而立其为储君也显得有点儿戏,因为,像刘邦这种角色绝对不会纠缠于世俗的爱,对于这一点,大家只需想一下他在彭城之战后为了逃命将一对儿女踢下车的事就能明白。 历史上越是能将事业干到极限的人,就越是与爱绝缘、心如钢铁的人。 既然刘邦不是因为爱,也不是因为刘盈和如意的素质差距而废立太子,那么其易储的计划就只能是有更大的目的,是出于政治层面的长远考虑。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有必要对刘邦准备易储时大汉帝国的政治生态进行还原。据史书记载,刘邦是在汉十年(前197)提出易储的计划的,当时,汉帝国的政治生态是如此情况: 关东是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荆王刘贾、楚王刘交、齐王刘肥这些异姓和刘姓诸侯王并立的格局。 这里,抛开实力不强的长沙王不讲,关东的异姓诸侯王和刘姓诸侯王是一半一半,已经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关东的王权不管是被异姓还是刘姓垄断都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因为,刘氏的忠诚指数也会随着血缘的不断稀释而下降,有时候血缘反而是他们冲击皇权的政治优势。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异姓和刘姓诸王相互制衡,如此关东的局势才是最稳定的。 从这也可以看出,汉初的异姓诸侯王是可以不用死的,就连功高震主的韩信,刘邦也只是将其降封为淮阴侯,并没有要杀他的意思,真正导致异姓诸王被杀的原因还是之后一系列不可控的变数。 也就是说,汉十年的时候,刘邦已经完成了对关东的权力布局,但关中此时的局面却是严重失衡的,因为,关中此时是丰沛功臣一家独大的格局,刘邦在时还可以以其威望压制功臣,刘邦一旦去世,大汉的皇权就只能垂拱而治,时刻面临功臣的威胁。 所以,刘邦晚年急需解决的就是关中的问题。 对此,刘邦给出的方案依然是制衡,培养新的势力来制衡丰沛功臣,这个新势力就是以韩信、陈豨为代表的后起之秀,而这盘棋要想发挥作用,落脚点就只能是易储。 因为,丰沛功臣的效忠对象是太子刘盈,韩信和陈豨也必须有其效忠对象才能发挥制衡的作用,而他们的效忠对象正是赵王刘如意。如果废掉太子刘盈、立赵王如意为太子,那么关中的权力就会形成新旧势力对立的格局。 当关中和关东都形成制衡的局面时,刘邦就可以放心的回归长陵,大汉帝国的系统也就能平稳的运行。 从这就可以看出,刘邦易储的真正目的是对关中的政治关系进行重置、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终极目标则是,帝国江山的稳定。 因为,政治的本质就是平衡,仅就这一点来看,刘邦都是顶级的政治家。 为了实现易储的目的,刘邦也作出了相关安排,除了将韩信放在长安之外,刘邦还让陈豨以赵相国的身份将赵、代兵,边兵皆属焉。 ![]() 陈豨掌控了赵、代精锐 图源/剧照 陈豨作为刘邦的绝对心腹政治上可靠,所统帅的又是天下精兵,有作为如意军事外援的绝对实力,用韩信对陈豨的话来说就是:“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幸臣也。” 更重要的是,韩信和陈豨还能精诚合作。对于韩信,大家的印象是此人是真正的寡人,没有什么朋友,但实际上,韩信在楚营时有钟离眛这样的知己,在汉营也有陈豨这样的好友。至于韩信和陈豨的缘分,还要从灭赵之战说起。 汉灭赵之战是分为三条战线的:韩信和张耳在河北腹地作战;刘邦北渡黄河,在河内陆区也取得了一系列战果,歼灭了大量赵军;陈豨则负责代地的战事,相继攻占了代郡和雁门郡,代国太尉冯解敢因此投降汉军。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陈豨的军事才能得到了韩信的认可,两人也从普通同事发展为所谓的朋友。这就是陈豨在前往代地前拜访韩信,两人能深度交流的核心原因。 根据相关史料分析,陈豨不是后来才前往代地的,而是在打下代地之后就长期镇守代地,成为赵代之地一股极其重要的军事力量,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帝国守边;作为刘邦的心腹监视赵王张耳和张敖父子。 可以说,陈豨当时虽然没有被封王,但却是和英布、彭越等人一样的一方诸侯,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贾谊在《治安策》中的话进行验证,贾谊在给汉文帝介绍汉初天下的局势时提到:“淮阴侯尚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豨在代。” 完全将陈豨视为和英布、彭越等异姓诸侯王并列的一方诸侯。 从这就可以看出,掌控赵、代精锐并长期坐镇代地的陈豨是有绝对的实力作为赵王如意的军事外援的。 而陈豨和韩信交流之后前往代地也不是去赴任,而是回长安述职之后回到工作岗位而已,只不过,这一次他是带着重大政治任务去的。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陈豨坐镇赵、代作为如意的军事外援,韩信坐镇长安作为如意的政治助手,刘邦是完全可以实现易储的目的,如意将来也能够坐稳皇位,大汉的江山也能平稳运行。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韩信在长安的一系列反常行为,其为什么耻于和樊哙为伍,非要和对方划清界限,其实就是在向刘邦表态,自己在有意和吕氏外戚、丰沛功臣划清界限。所以,就别再说韩信智商低了。 但变数就发生在陈豨造反。陈豨因为赵相周昌的告状被刘邦查出了相关经济问题,因而铤而走险起兵造反。 至于周昌为何要和陈豨过不去主要原因还是,周昌也属于丰沛功臣,也反对刘邦易储。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史书中得到答案:对于周昌的籍贯史书的记载是“周昌者,沛人也”;至于周昌对于刘邦易储的行为,他的反应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也就是说,周昌和丰沛功臣、太子刘盈的利益是一致的。既然其和丰沛功臣的利益是一致的,那么为了阻止刘邦易储,其就必然对陈豨开炮。这才是周昌非要搞掉陈豨的核心原因。 在刘邦率兵平叛期间,吕后又联合萧何将身在长安的淮阴侯韩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自此,刘邦为如意所安排的内部政治助手和外部军事力量都不能发挥作用,易储计划也就不能正常落地。 ![]() 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图源/剧照 至于萧何为何要协助吕后杀韩信则再是明白不过,其是丰沛功臣的领军人物,自然要维护丰沛功臣的利益,而维护丰沛功臣利益的前提就是,保住其所效忠的对象刘盈的储位。 也就是说,陈豨造反使得刘邦的易储计划彻底搁浅,而这场造反也导致了关东异姓诸侯王的集体出局:彭越因为支持刘邦不够给力被刘邦废为庶人,进而被杀;英布在得知韩信和彭越被杀之后果断造反;燕王卢绾因为在协助刘邦平叛期间和匈奴有所联系也被逼造反。 不管是关中还是关东,当时的局势都已经彻底失衡。结果是,刘邦在平定关东的叛乱后只能实行刘氏垄断关东王权的方案;关中也只能认可丰沛功臣的支配地位。 而且,由于当时的刘氏诸王年龄还比较小,其王国的政务都是由出自功臣集团的王国丞相所打理,所以,功臣的权力事实上也延伸至了关东的王国,形成同时垄断关中和关东权力的局面。 据学者李开元统计,功臣在高帝刘邦时代对于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的渗透率高达96%,形成了功臣完全控制帝国的局面。 当刘邦率兵准备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乱时,当时已经被刘邦任命为太子少傅的张良又及时建议让太子刘盈监关中兵,等到刘邦出发之后,张良立即征发陇西、巴蜀和北地的三万精锐作为刘盈的护卫。 在赵王如意的羽翼被剪、太子刘盈有了直属兵力之后,刘邦已经不能动刘盈了。 至于张良为何要站队刘盈则是因为,其作为功臣的一员,在利益层面和萧何等丰沛故旧也是一致的,这才是他在已经淡出政坛的情况下又复出的核心原因。 等到刘邦平叛归来看到辅佐太子刘盈的商山四皓之后就只能无奈地对戚夫人说:“我欲易之,彼四人为之辅,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乃主矣。” 对于戚夫人母子的安危,对于刘盈将来可能被功臣架空,刘邦也只能无奈地说一声:“随他去吧。” 也就是说,奋斗一生的刘邦最终其实是失败的,汉帝国后来为了解决内部问题走了好长的路,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基本解决了藩王和功臣问题。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易储失败所导致的。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