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长亮小说集《边鼓》创作研讨会在安陆举行 何宽阔 蒋红平 4月22日,安陆作协主席喻长亮的小说集《边鼓》创作研讨会,在安陆市烟店镇李白村举行。这次研讨会大伽云集,樊星、刘川鄂、赵金禾、曹军庆、喻向午、余志平等评论界写作界实力派人物到场,研讨氛围很浓很实,研讨发言很深很透。这也是源于小说集《边鼓》的文学深度和思想厚度所致。同时也证明着专家学者认真阅读了原著。 喻长亮在创作感言中说: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迎来我的小说集《边鼓》的研讨会,令我如沐春风,无比欢悦和陶醉。我想这是对一位小说作者最好的奖励,也是最大的写作动力。真诚地感谢在座各位领导、专家和作家朋友对我的厚爱和鼓励,这次作品研讨的经历必将激励我在写作道路上一路向前。 ![]() 喻长亮 我出生在安陆一个叫枯树湾的偏远村子,从小跟大人下田做农活,熟悉生我养我的乡村,熟悉那里的农民,熟悉那里的沟沟坎坎、一草一木。参加工作后,当过乡镇宣传干事、文化站长,后来进入有线电视台、广电局工作,现在是广电网络的一名企业职工。这一路的经历,都为我的文学创作埋下伏笔,成为我写作的肥沃土壤和丰富源泉。 在乡镇工作期间,我开始尝试小说创作。自2006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作品以来,先后出版小说集《铁塔之上》、长篇小说《漳河岸边》。我的写作多以枯树湾和漳河镇为背景,书写的都是带着泥土气息的人和事。我试图通过塑造不同的农村人物形象,从各种生活现象和人物故事中,呈现当下农村生活现状,以小说这种表现形式不断挖掘、呈显人性最真实的存在,努力尝试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深层思考。 《边鼓》是我近年创作的另一部小说集,收集了12个中短篇小说,2024年1月由武汉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仍然以漳河镇、枯树湾为背景,进行的也是乡村叙事,着重描绘的也是我熟悉的农村生活。在这个集子里,我试着寻找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差不多每一个作品都试着作一些改变。我希望我的述事更简洁一些,语言更有张力一些,人物对话更能体现人物性格一些,人物塑造得更鲜活一些,主题探索更多元、视野更广阔一些,笔触更富有感染力一些,对生活的发现更敏锐、思考更深入一些。 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难免自我怀疑、自我抱怨,有时甚至想到放弃。《边鼓》记录的正是这一路歪歪扭扭、跌跌撞撞、走走停停的足迹。它们是浅显的,不成熟的,是没有力量感、没有穿透力的,离我自己的要求甚远,离大家对我的期望还甚远。 《边鼓》的薄弱,正是我努力下去的理由。我一直在反思和调整自己,希望自己的写作像旷野里的一棵树,无论风吹雨淋、日晒夜露,绝不要长成星星月亮的样子,不要长成飞鸟游鱼的样子,而最终要长成一棵树的样子。而我要做的就是不停地写下去,我的跌跌撞撞的足迹还要继续延伸下去。 创作《边鼓》是一次对自我和社会的探索之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对人性和社会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真诚地希望《边鼓》能够呈现我创作的用心与热情。期待各位专家、老师多提批评意见,这是《边鼓》的良药,是对我最好的帮助。我必将铭记于心,必将指导我更好地创作。 学习小说写作以来,我很幸运地得到作家赵金禾、曹军庆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正是他们长久以来的关爱和鼓励,让我一路坚持到现在,且仍有信心和勇气继续写下去。我也很荣幸地得到《长江文艺》《长江丛刊》各位编辑老师的厚爱,激励我坚持小说创作方向;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给了我诸多荣誉,让我拥有更好的创作环境,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和作家朋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此次研讨会围绕《边鼓》的乡村叙事、人性挖掘及艺术特色展开深入探讨,既肯定其扎根基层的创作底色,亦关注其在文学手法上的先锋探索,为新时代乡土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参照。研讨会上,专家以及与会者的发言对《边鼓》给予了高度评价。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文艺评论家樊星先生发言:Ai对文化的影响,文学还有没有发展前途?我以为,文学的发展仍然是有前途的。要写记忆中的人生,很多有文学传统的地方,作家都是从基层一点一点写过来的。小镇文学,美国也有,小镇里的人都认识,城市人却陌生。作品《远山》村庄荒凉,留守远山的人是傻子,人们都外出打工,村庄都荒芜了,阎连科曾说幻灭之前有温馨,荒凉中的寻找温馨的希望,与日本的《远山的呼唤》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故乡小镇的记忆。《闹狗》写荒凉小镇里有人发财,绝望中寻找乐趣,荒凉中的狂欢,写出了生活的多种趣味。生活与你想象的不一样,体现了生活的复杂性,作品写实写出了新意。喻长亮扎根基层,作品属“小镇文学”范畴,与美国小众文学同理,聚焦边缘生存。《远山》以“村庄荒凉”为底色,写留守者(傻子与母亲)的幻灭与温情;《闹狗》在小镇的荒诞狂欢中,展现绝望中的生存乐趣,于荒凉中锚定希望,兼具现实深度与人性温度。 ![]() 樊星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文艺评论家刘川鄂先生发言:《边鼓》可凝练“相逢、情绪、村语”三个关键词:以安陆府河、涢水流域的地缘相逢为背景,铺展乡土人情;拒绝道德说教,直击人性肌理,在时代变迁的失落与追寻中,呈现生活多元形态;以其基层经验淬炼鲜活语言,借“乡魂”追寻致敬传统良善,在烟火日常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文学叩问。写乡土人情,是熟的展现,要认识网络写作对传统的冲击,新闻结束的地方才是文学的开始,乡村振兴,没有时间刻度的纠缠、淡化,不是道德说教,文学是政治和道德之外直逼人心,作品要体现作家的价值取向,现在全球化,高科技化,对人的生活价值观造成迷茫,失落,但真善美,假丑恶,褒扬贬损,还是要有一个价值评判,文学的形态,作品的形态,生活是多样的,从《闹狗》怎么样找魂,通过主题写作,乡村写作,山乡巨变写作,对乡魂的寻觅,对人性善良的剖析。平叙,比较容易进入自然流程,《边鼓》里的作品细节情节画面感很足,故事情节对比强烈而富有张力。阅读有浅阅读快阅读,过短段落,可能是一种伤害,叙事的跳跃性大一点。村语。作品非常注重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语言鲜活。作者长期的基层工作,偶尔有村民的语言,与人物的语言相契合,展现风俗化,有的故事用梦境来丰富。总的来说,作品类型不象高晓声、鲁迅,比较接近于沈从文、汪曾褀。 ![]() 从安陆走出去的知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曹军庆曾长期生活在安陆,与喻长亮亦师亦友。喻长亮在小说创作上得益于军庆的指导与帮助,有着一脉相承的写作风格和先锋探索。军庆先生说:喻长亮创作呈现三重向度:其一,以《闹狗》为代表的非现实书写,借超现实手法构建荒诞张力,突破现实边界;其二,“极度本土化”与“极度先锋”结合,以民间伦理映照当代精神困境,在微观叙事中形成现实冲击力;其三,回溯童年与乡土,从自我、家庭勘探拓展至县城、小城叙事,于私人记忆中照见普遍精神乡愁。 ![]() ![]() ![]() 专家发言之后,孝感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杨深林、张世鑫、涂明甫、张可杰、张丽和评协理事张晓霞、刘鸿凌、曹春莲等均纷纷发言,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深入探讨喻长亮的写作风格和写作表达。 孝感市文联副主席、孝感市作家协会主席方东明先生认为:《边鼓》呈现的特点,一是作品标题体现意境之美,体现了地域特点。二是方言的运用高妙,千里不同风。三是提示文明传承的面貌,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呈现。四是作品暗喻叙事有张力。体现文化张力,喻体强烈。五是作品人物刻画有地方文化的化身,充满了民间记忆。六是作品表现了作者文化的传承,文化沦为炒作时代将会过去。 孝感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杨深林认为:人工智能写作确实对人文创作提出了挑战,但创作是自我灵魂,特别是评论家更要体现人文精神,人工智能是替代不了的。现在文化传承有两个特点,一是空心化,一是地方性写作。以地方性对抗全球性。文艺评论需要鲁迅式批判的勇气而不一定是沈从文式田园牧歌。《闹狗》写出了生机,不是人的生机,而是动物的生机 ,体现了作者对生命伦理的坚守。一个伟大的作家要立足地域性全球化展开文学性和反思性写作。 孝感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世鑫认为:《边鼓》作品的呈现展现了一条从外部冲突向内部心理叙写主题,形成了审美转向,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呈现,戏剧性转折,情节的构建技巧的自然积累而非人为干预,作品体现出经历了生活的贫困和艰难,避免了苦难和道德沦丧,在世俗中找到人性本质,普通人平凡生活,时代变迁在个体的真实投影,没有重大事件,所有故事存在于一日三餐中(其评论全文将另外单独在水易居微信公众号发)。 孝感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涂明甫认为:这个《边鼓》敲的好,作品体现了时代的脉博和人性的光辉,传统文化在时代中的坚守与传承,乡土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同时呼吁关注乡土文化,在人物塑造,鄂北方言运用,充满地域特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品有的铺垫过多,显得有点经验不足,有拖沓之感。 孝南区作协主席池的认为:敲敲《边鼓》,早相识,再相托,更相知。 ![]() 孝感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丽认为:正视山乡,提示山乡在现代的多样性,复杂性,有知识,有见识,平凡的乡村小人物的人间冷暖洞察乡村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孝感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可杰认为:琐碎的日常与乡土的精致描写;人物的边缘化描绘边缘群像;叙述呈现乡土化,口语化贴近生活,构思呈现魔幻色彩。 ![]() 张可杰 孝感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鲁晓丽认为:扎实的笔触,深刻的思考,更像镜子,映照出现实,作为评论家,应以评论激活文艺创作,创作与评论应双向奔赴。以人才为基,厚植文艺沃土。老,经验传承,新,扬鞭练兵场。评论与创作共生共荣,以使命为帆,吹响时代号角,让文艺评论走入寻常百姓家。 ![]() 鲁晓丽 专家们还指出作者在主题选材上,作品扎根乡土,关注农村发展变迁中的小人物,展现出时代浪潮下普通农民的奋斗历程与精神世界;语言风格方面,其文字质朴自然,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方特色,口语化的表达让读者倍感亲切;在故事情节构建上,虽多取材于日常,但通过巧妙的构思与编排,悬念迭起,引人入胜;人物塑造更是栩栩如生,无论是憨厚朴实的农民、坚守岗位的乡村教师,还是迷茫困惑的乡村青年,都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性格鲜明。 专家们还强调,喻长亮始终以平视的视角与笔下人物共情,避免了乡土写作中常见的傲慢与偏见,深入挖掘底层人物的生命体征和精神世界,将叙述艺术转化为真挚的情感力量,这种创作立场使《边鼓》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例如在《远山》《闹狗》等篇章中,主人公的经历与情感紧密相连,生动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复杂与丰富。 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喻长亮对农村生存状态有着深刻洞察,他在创作中融入自身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感受,让《边鼓》成为一部充满现实温度的作品。此次研讨会不仅为《边鼓》的文学价值提供了深入剖析,也为安陆市的文学创作氛围注入新活力,激励更多本地作家创作出反映时代、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 本次研讨会由孝感市文联、安陆市文联主办,孝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安陆市作家协会承办。孝感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鲁晓丽女士,孝感市文联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副主席沈腊梅女士,安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金福银先生,孝感市文联副主席、孝感市作家协会主席方东明先生,孝感市文联副主席、孝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周芳女士,孝感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朱道能先生,孝感市作协副主席万雁女士,孝南区作协主席池的先生,安陆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程荣东先生等领导和孝感市、安陆市文艺界代表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孝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湖北工程学院教授余志平主持。 安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金福银致辞表达了对召开这次文学盛会的喜悦和畅想:近来,李白故里多喜事!安陆地处鄂中腹地,是楚文化发祥地,是历史上郧子国、安陆郡(安州)、德安府所在地,是国家命名的水墨漫画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安陆作协在老一辈作家赵金禾,曹军庆带领和影响下,在以喻长亮、张世鑫、蒋红平等一批骨干作家扎根基层,默默耕耘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让安陆的文化事业风光无限、活力无限、文学无限。 ![]() 孝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教授余志平最后作总结发言,他说,今天的研讨会开得很成功,我首先要感谢各位评论家的大力支持。尤其是4位省属专家,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认真阅读文本,对作品进行了既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又有深刻的学术见解的解读。孝感市评论家协会的多位专家,也都认真撰写文章,几易其稿,体现了专业人做专业事的专业精神与专业水平。专家们的发言,是评论家与作家的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与对话,也是一堂生动的文学艺术实践总结课,必将对喻长亮的创作与我市广大作家的创作,对孝感本土的文艺批评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其次我要感谢孝感市文联的大力支持。本次研讨会活动方案提交后,孝感市文联鲁主席、沈主席十分赞赏,给予我们最大的信任与经费保障。今天一大早两位领导又赶到安陆,全程参加研讨会,鲁主席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孝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批评与创作两轮驱动共促孝感文学艺术大发展大繁荣寄予厚望。我还要感谢孝感市作协与安陆作协的协助。孝感作协的多位领导都亲临会场,安陆作协的会员三十余人参加,既体现了广大作家对喻长亮主席的关心与支持,也体现了大家对文艺批评事业的重视。最后,我还要感谢五言陆色公司的大力支持。你们提供了最好的环境与服务保障,必须为你们点赞! ![]() 余志平 (图片摄影:陈华玲、李波、杨凌霞、邓明霞) 附:云梦张晓霞的评论 乡土书写的多元镜像 ——试评喻长亮小说集《边鼓》创作的维度 《边鼓》全书共收录了十二篇中短篇小说,抢救文明基因的《边鼓》,诠释生命伦理的《告别》,关注手艺与战争记忆的《绝版》,这“三部曲”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完成对当代中国乡土精神的立体造影。(由于时间关系,只节选其中三个方面) 一是地域风情的诗意呈现。在开篇小说《边鼓》中,作者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乡土中国的烟火气。漳河镇上的建筑风格如青砖古皮瓦房,市集形态如炸油条,饮食文化如漳河鲜鱼等,还有“露水集”的短暂热闹与“热集”的延续,刻画了安陆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交织的市井生态。 小说《告别》以油菜田、泥水路与屋檐下的腊肉等构成农村的典型意象。灶屋里的噼啪声、蒸腊肉的香气、老树叔将扫帚赠人等细节,构成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精神的缩影,乡村的质朴与亲情跃然纸上。 小说《绝版》以涢水流域安陆为舞台,以 “菜北门”“药南门” “太白巷”等文化符号,构建德安府(今安陆)的古典意象;刘武“脑袋里残留弹片”的个人记忆与日军重炮轰塌城墙的惨烈、北宋宁姓守将战死的壮烈等集体记忆,呈现市井与战争的复合生态。 二是文化基因的双重书写。如果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那么越是地方的越能代表地方特色。作者通过挖掘当地文化根基,将具体的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精神细腻呈现,使作品产生深远影响。 小说《边鼓》以漳河镇为舞台,展开了一幅民间文化在时代洪流中浮沉的画卷。邹老爷子与小郭站长两个在文化传承中甘当配角“打边鼓”的人,如同银杏树下交错的根系,以不同姿态扎根于这片土地,这种“打边鼓”的坚持,恰如漳河水,看似温吞,却在历史的褶皱里蓄积着惊人的韧性。 乡土社会中有许多重要的文化符号,比如民间技艺、生存哲学、伦理契约。小说《告别》将老树叔一生浓缩在一日内,紧凑如短暂而鲜活的 “露水集”。这些农耕文明密码,浸透祖辈生存智慧,它告诉我们在道别之前,首先要学会如何将光阴编织成不会散落的绳结。 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传统文化在民间生生不息。《绝版》中艾师傅的放大镜、玻璃柜中的印石,还有象棋、书法这些时代夹缝中的传统文化记忆,不是沉默的道具,而是会说话的纪念碑,构建成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毛细血管。 三是标题的复调涵义。俗语说“好的标题是好文章成功的一半”,标题的含义有表层的,有深层的,还有一语双关双层的,好的标题可谓画龙点睛。 “边鼓”原指戏曲中辅助主鼓的乐器,呼应文中邹、郭二人自嘲“打边鼓”,暗喻他们在文化事业中甘居幕后的配角身份,但他们如漳河水般绵延不息的工作恰是维系文明连续性的核心,所以边鼓也象征文化保护需多方协作。 “告别”的涵义更多,小桥医生的岗位调动与老树叔的去世,是生死离别;扎扫帚手艺的终章与住院治疗的未竟,是传统农耕与现代医疗的告别;小桥医生坚守乡村与天涯奔赴武汉,是乡土与城市的告别;老树叔在杏花褪尽、高粱苗新生时离世,是老人面对生命归途的坦然,是告别也不是告别。 “绝版”则如同一把三棱镜,折射出文明消逝的多重光谱,但真正濒危的从来不是那些可见的手艺,而是人类修复文明的意愿与能力,如何让“绝版”不绝,发人深省。 这三篇小说以地域风情为底色,以文化坚守为内核,以“边鼓”为精神图腾,最终完成对民间文化守望者的礼赞。文化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史诗,而是一代代人接力的长跑,而那些在边缘处默默坚守的人,恰是文明长河中最坚韧的“摆渡人”。 (作者系孝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 |
|
来自: 新用户6525yWoI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