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结咽痒则咳的四重病机:咽痒则咳非独肺疾,实为五脏气化异常在咽喉之镜象

 中医林佳明 2025-02-18 发布于广西

2025.02.18今天是我写日记的2337天。

昨天我写了一篇关于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喉科六味汤治疗咽痒则咳的文章。

苓甘五味姜辛汤+喉科六味汤:咽痒则咳的克星

发布后大家提出了不少问题。

今天,就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解答,同时也深入思考与辩证分析一下咽痒则咳这个病症。

咽痒而咳,首先要考虑表邪不解。

当体表的邪气未能完全清除,就容易郁结在咽喉部位,这符合风邪致病的特点。

由风邪引发的咽痒咳嗽,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其一,咳嗽呈现时发时止的状态,一旦咽痒,咳嗽就会加重;

其二,咽部外观通常不发红;

其三,咳出的痰液呈泡沫样。

判断是风邪影响导致的咽痒咳嗽后,我们基本会选用喉科六味汤。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还对其进行了改良,加入荆芥、防风、蝉衣、僵蚕、薄荷、射干、牛蒡子、全蝎、蜈蚣等药材。

大家可以基于这个思路去思考和运用,希望能对治疗咽痒则咳有所帮助 。

第二:咽痒而咳,要考虑寒邪致病也会出现。

我们往往就会用这个金匮跟伤寒论里面的这个治疗咳嗽的这个思路跟方子,用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

就是体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这么一个思路。

同时话呢,五味子这个作用的话呢,这个是比较独特的啊,它能够起到酸收敛收之性,起到往下走,往下收的这么一个特点。

第三,就是燥邪所致的咳,就是咽痒,它是由燥在这里面所引起的,这个燥邪所导致的这个咽痒而咳的话呢,都是由于津液虚,津液不足所引起的了。

那么这个时候可能是舌质是红的少苔,或者是舌质比较干,比较裂。

那么这个时候的话呢,咽喉的话有明显的发干,总是感觉到很干很黏的这种表现。

那么这个时候就要用这一个润燥的方方法跟思路,用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

那么也可以加一些沙参,天花粉,牡蛎呀等这些润燥的一些药。

第四,就是燥湿合并的所导致的咽痒而咳,那么燥湿合并就是前面和大家讲过,又有燥又有湿合并在一起。

这个时候你要判断是这一个燥重于湿,还是湿重于燥。

那么燥重于湿的话呢,我们就用麦门冬汤的思路。

就是重用了麦冬,少用半夏来燥湿化痰,这个是一个典型的思路。

这个是燥湿合病里面最常见的,其实也是最难治疗的,也是大家比较容易忽略的。

反复咳嗽2周,燥湿,痰湿合治

那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讲的很多很多,希望引起大家的一个重视。

总结咽痒则咳的四重病机与《本草经》药物运用解析

一、风邪郁咽,玄府不宣 

 
病机:风为阳邪,善行数变,易袭阳位。

风邪未彻,郁于咽喉玄府(咽喉气机门户),致气机浮越,痒作咳起。 

 
辨证:咳势阵作、咽痒即发;咽部不红肿;痰清稀如泡沫;舌淡苔薄白。 

 
治法:疏风宣窍,解痉止咳。 

 
方药:喉科六味汤化裁(荆芥、防风、蝉衣、僵蚕、薄荷、牛蒡子)。 

 
《本草经》药物解析: 

荆芥:"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疏风透表,开玄府之闭)。 

蝉衣:"主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轻清上行,熄风止痉)。 

僵蚕:"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息风化痰,通络解痉)。 

薄荷:"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辛凉透达,利咽开音)。 

配伍要义:风药轻扬配伍虫类搜剔,外散风邪,内解痉结,恢复咽喉气机升降。

二、寒饮射肺,阳不化气 

 
病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饮内伏,上射于肺,咽喉为肺之门户,寒凝气逆则痒咳并作。 

辨证:咳痰稀白如唾;遇寒加重;咽部淡白;舌淡胖苔白滑。 

治法:温阳化饮,敛肺降逆。 

方药:苓甘五味姜辛汤(干姜、细辛、五味子、茯苓、甘草)。 

 
《本草经》药物解析: 

 
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温太阴之阳,化寒饮之凝)。 

细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辛烈走窜,破阴凝,通肺窍)。 

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酸收固摄,纳气归元)。 

配伍玄机:姜辛温散配五味酸收,一开一阖,使寒饮得化而不耗正气,体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

三、燥灼肺金,津枯络挛 

 
病机:燥邪属金,易伤肺津。肺失濡润,咽喉络脉拘急,发为干痒呛咳。 

 
辨证:干咳无痰或痰少黏连;咽干如砂纸摩擦;舌红少津有裂纹。 

 
治法:甘凉濡润,生津止痉。

 
方药:生脉饮加味(人参、麦冬、五味子、天花粉、牡蛎)。

 
《本草经》药物解析: 

麦冬:"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清养肺胃,润燥生津)。 

天花粉:"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清热生津,濡养脉络)。 

 
牡蛎:"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咸寒软坚,潜阳熄风)。 

 
配伍精要:人参益气生津为君,麦冬、天花粉润燥为臣,牡蛎咸润熄风,五味子酸收固津,共成"燥者濡之"之法。

四、燥湿相搏,气化失司 

 
病机:燥湿二邪胶结,阻碍三焦气化。湿性黏滞,燥性收引,咽喉气机缠滞而痒咳难愈。 

 
辨证: 

 
燥重于湿:口干但饮水不多,痰黏难咯,舌红苔薄黄腻。 

 
湿重于燥:口中黏腻,痰白稠量多,舌淡红苔白厚腻。 

 
治法: 

燥重:润燥为主,佐以化湿—麦门冬汤(麦冬、半夏、粳米)。 

 
湿重:化湿为主,佐以润燥—二陈汤加沙参、芦根。 

《本草经》药物解析: 

 
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燥湿化痰,开结降逆)。 

 
沙参:"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清润不腻,润燥化痰)。

 
芦根:"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甘寒质轻,利湿兼生津)。 

配伍奥义:麦门冬汤以麦冬七升配半夏一升,润燥不助湿;

二陈汤加沙参、芦根,化湿不伤阴,体现"分消走泄"之妙。

结语 

 
咽痒则咳非独肺疾,实为五脏气化异常在咽喉之镜象。

治当溯本求源: 

风邪郁闭者,重"火郁发之",用风药轻宣; 

寒饮内伏者,遵"离照当空",借辛热温通; 

燥伤肺络者,守"甘守津还",以润剂柔养; 

燥湿相兼者,需"分消调和",使润燥得宜。 

《本草经》药物运用之妙,全在把握气机升降、药性刚柔,方能四两拨千斤,直捣病所。

林佳明,主任医师

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

2022年7月,与利城老师出版了《林佳明经方实践录》,算是对自己学习中医25年的一个小结。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擅长运用纯中医药治疗中风、眩晕、不寐、郁病、头痛、消渴、咳嗽、发热、哮病、喘证、胃痛、胃胀、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及肿瘤术后、眩晕头痛以及颤震、咳嗽、喘证、胸痹、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病症。

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注重兴阳、温阳、扶阳学术思想运用,强调本气自病,重视先后天两天。

2025年开启,我与利城,衷锐致力于用中医底层逻辑构建中医体系,剖析案例,方药。

在教学中成长,在教学中学习,用教学记录自己的中医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