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机夜泊江边时写下一首词,虽然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意境壮阔

 云端书馆 2025-04-14 发布于河北

人生之最大不幸,莫过于空有济世之才,而无施展之处。

在南宋时期,多少志士空叹白发,遗恨而终。

仪真,即现在的江苏省仪征县,位于长江北岸,这在南宋时期,曾多次受到金兵骚扰。

爱国而且胸怀天下的宋代诗人黄机夜泊于此,面对寒江,北望中原,一时间百感交集,便写下这首词。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机〔宋代〕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

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

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这首词的大意是:

寒风里我夜宿江边。伫立江滨转弯处,北望中原,不禁长啸。

顿时间,水底鱼龙翻动,江面狂风卷起,浪涛汹涌,有冲翻江边房屋之势。

心中潜藏的诗意被激发出来,吟诵了许多诗词仍嫌不够;又断断续续地喝了许多酒,仍觉得心中的愁怨排解不出,不足以消愁。

不要问国家的兴亡为什么就在旦夕之间,虽心有抱负,却难以施展,让我不禁想流下愁苦的泪水。

此词以寒江夜泊为背景,通过“鱼龙惊浪”“风卷浪翻”的壮阔意象与“功名泪盈”的悲怆直抒,展现了南宋志士在山河破碎之际的孤愤与无奈。

起笔两句“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便境界开阔、气势不凡地紧扣词题,点明夜宿的具体地方和感触。

词人夜泊于此,面对滔滔江水,北望沦陷的中原故土,胸中块垒化作一声长啸。

此“啸”非寻常感慨,而是志士对时局的激愤与不甘。

寒江之“寒”,既是深秋霜夜的物理触感,更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国势衰微的政治隐喻。

“水底鱼龙”三句,以奇幻笔力构建超现实场景:江底鱼龙因啸声惊动,狂风席卷大地,巨浪掀翻屋宇。

这既是实景的夸张变形,更是词人内心风暴的外化。

鱼龙惊跃暗喻时局动荡,风卷浪翻象征金兵南侵的威压,而“屋”的脆弱则影射南宋朝廷的岌岌可危‌。

“诗情”两句揭示词人借诗酒消愁的徒劳。诗兴未尽而酒意难续,恰似其抗金之志屡遭挫败的写照。

南宋主和派当道,志士报国无门,只能在“断还续”的挣扎中耗尽心力‌。

“草草兴亡休问”一句,以冷峻笔触直指历史荒诞。当国者只顾偏安江左,不图恢复,对外妥协求和,对内压制主战派,致使国势日非,危在旦夕。

“休问”二字既表明国势衰危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又表现词人对既成事实的愤慨。

末句“功名泪、欲盈掬”将情感推向高潮:功名未就而热泪盈掬,这泪水既是个人抱负破灭的悲鸣,更是对山河破碎的锥心之痛。

泪“欲盈掬”的量化描写,使抽象情感具象可感,较之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显沉痛‌。

全词虽然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意境壮阔,韵味淳浓,将眼前苍凉雄浑之景与心中悲愤沉郁之情融合在一起,形成苍凉沉郁的风格,至哀至痛。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