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说“道不远人”,意思是“道”本自人心,蕴于日常,并非高远难行。随着时代发展,“道”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道不远人”是对“道”的特点的描述,也是对“人”的鼓励与提醒……请以“道不远人”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分明,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论语》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表达了人对道的终极追求,道和人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时代变迁,道如今以更多方式呈现。道并非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玄妙之物,它本自人心,蕴于日常,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对道的不懈追求可以成就自我。特蕾莎修女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她自幼立志成为修女,为贫困者服务。1950年,她创立了仁爱修教修女会,为穷人、病人和无家可归者提供帮助。她的组织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来加入,形成了巨大的慈善网络。特蕾莎修女始终坚持慈善,用行动来诠释道的内涵。她因其无私奉献和博爱,于1979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她的一生,不为利益所动,一生服务于穷人,致力于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个道——所谓“道不远人”是也,最终成就了自我。对道的传播更可以提升他人。孔子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因为当权者政见不合而弃官,从此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并希望天下人能够统一认知,接纳他的政治理念。孔子的这一举动,大大推动了儒家思想在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后世甚至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极端局面出现。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鼻祖,以传道者的姿态,身体力行,把儒家思想真正弘扬光大,“半部《论语》治天下”,提升了他人,推动了社会进步。对道的敬畏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文明世界。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塞罕坝的成功就是几代务林从奉献奋斗所创造的奇迹。对自然之道心存敬畏,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处,正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完美体现。科技的进步也需要心存敬畏,坚守道不远人的古训,以人为本的科技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才能让人类真正远离核武器的阴影,以及由克隆而带来的伦理学意义上的窘境,才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让世界从文明走向更加文明。“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中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穿越千年岁回响在我们耳畔。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铭记“道不远人”的教诲,用实际行动践行“道”的真谛,让“道”的光芒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道不远人,它就在我们的心中,就在我们奋然前行的每一个脚印里。 全文紧扣“道不远人”这一中心论题展开,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清晰呈现出了作者对道与人关系的理解。论据充分,恰当地支撑起作者的观点。结尾联系现实,深化了“道不远人”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综合全文来看,这是一篇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论述充分的议论文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