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

 贤霖堂中医馆 2025-04-14 发布于广东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


中医是通过对中医学疾病中的眩晕、头痛、中风、肝阳上亢等症状来认识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应以内因为主,外因只是某些兼证的发生原因。高血压病的形成主要是肝肾两经的阴阳消长失去平衡所致,而除了情志、饮食、起居等因素直接作用于肝肾二经外,心经、冲任二脉失调亦能促使肝、肾二经阴阳失调,而使本病发生和加剧,体质先天禀赋异常也是高血压病发病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风、火、痰、瘀是其病因,阴阳动态平衡失调是其病机,病位主要在肝、心、肾,证候表现为本虚标实。


1.病因


(1)体质偏盛偏衰:人体先天禀赋主要取决于父母之体质,即父母先天体质禀赋异常可影响后代。父母因阴阳平衡失调而患高血压病,其子女也易患高血压病。


(2)七情内伤,心肝火盛:情志失调常见长期忧思、紧张恐惧、情绪波动和过度恼怒等,这些因素一旦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使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就会导致本病的发生。


(3)饮食失节,痰浊内蕴:过食肥腻温热之品,体内痰热蕴盛,上冲清窍,或饥饱失常,损伤脾胃,脾虚失运,酿生痰浊,上蒙清窍,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4)劳逸过度,气血失调:久病和过劳过逸均可伤及人体正气,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发生本病。


2.病机


在上述病因的作用下,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经络功能紊乱,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肝肾阴阳调节失衡,就形成了以眩晕、中风、肝阳上亢为主要表现的高血压病。


(1)肝阳上亢:素体阳盛阴衰之人,阴阳平衡失其常度,阴亏于下,阳亢于上;长期精神紧张或忧思郁怒,使肝失调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伤阴,肝阴耗伤,风阳内动,上扰头目而出现眩晕、头痛。


(2)阴虚阳亢:长时间的劳累过度及思虑过度能劳伤心脾,阴血暗耗,或纵欲伤精,阴精损伤,均可导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积损日益加深,厥阴邪火翕然而起,上扰清窍,升降失度而出现头痛、目眩、耳鸣、烦躁、失眠、心悸、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3)肝肾阴虚:肝藏血,肾藏精,肾阴不足常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亦可致肾阴不足。肝肾阴虚,不能涵敛阳气,阳气亢逆上冲,而出现眩晕、头痛。明代张景岳在《黄帝内经》“上虚致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出了详尽论述。


(4)痰湿中阻:饮食不节,肥甘厚味太过,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虚健运失职,聚湿生痰;或肝气郁结,气郁湿滞生痰。痰湿中阻,或兼内生之风火作祟,则表现为头痛、脘闷、眩晕欲仆等。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的理论。


(5)瘀血阻络:中医学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初病在气,久病入血”“气病累血,血病则累气”。高血压病随病程的延续,病情进一步发展,殃及血分,使血行不畅,终至瘀血阻络。


(6)阴阳两虚:多因病久不愈,阴阳俱损而致。在高血压病患者中多见阴损及阳,最终阴阳两虚。

二、辨证论治


中医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依据高血压病的证候特点,分成下列六种基本证型进行治疗。


1.肝阳上亢


【证候】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面红目赤,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息风。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先煎)15g,石决明(先煎)30g,钩藤18g,生地黄18g,牛膝12g,白芍15g,龟甲(先煎)20g,夏枯草12g,酸枣仁18g,甘草6g,菊花12g,牡丹皮15g。羚羊角可用水牛角或山羊角25g代替。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阳盛生风眩晕,加天麻12g息风。如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10g以通腑泄热;若肝火偏盛,可加龙胆草15g以增强清肝泄热之力。


2.阴虚阳亢


【证候】头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耳鸣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钩藤18g,牛膝12g,白芍15g,栀子12g,茯苓15g,石决明(先煎)30g,杜仲20g,夜交藤25g,生地黄15g,黄芩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肥胖多痰者,加法半夏15g、全瓜蒌15g以化痰;兼血瘀头痛者,加延胡索12g、丹参15g以活血化瘀;兼失眠者加酸枣仁18g以养血安神;眩晕,肢麻甚者,加白僵蚕15g、胆南星10g以息风通络。


3.肝肾阴虚


【证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目涩视蒙,大便干结,小便黄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

枸杞子15g,菊花12g,牡丹皮15g,茯苓15g,山药15g,地黄15g,杜仲20g,酸枣仁18g,山茱萸12g,泽泻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畏寒肢冷甚,小便清长,夜尿频数者,加鹿角胶(烊化)15g、淫羊藿12g以温阳补肾;若症见手足心热、咽干、盗汗、舌红少苔等虚火上炎征象者,加知母10g、黄柏10g、龟甲(先煎)15g以滋阴泻火。


4.痰浊中阻


【证候】头晕头重,困倦乏力,心胸烦闷,腹胀痞满,呕吐痰涎,少食多寐,手足麻木,舌淡苔腻,脉象弦滑。


【治法】健脾化湿,除痰息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或温胆汤加减。

天麻12g,白术15g,茯苓15g,法半夏15g,姜竹茹12g,石菖蒲12g,远志9g,枳实12g,罗汉果6g,马兜铃1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痰浊化热,舌苔黄腻者,加黄连10g以清热;若脘闷腹胀,纳呆便溏者,加藿香12g、砂仁(后下)10g以行气化浊止泻;若痰阻血瘀心胸翳痛者加丹参18g、延胡索12g以活血止痛。


5.血脉瘀阻


【证候】头痛经久不愈,固定不移,心痛胸痹,偏身麻木,面唇发绀,舌质紫黯,脉象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疏通血脉。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0g,川红花10g,赤芍15g,生地黄15g,益母草18g,合欢皮20g,柴胡12g,郁金12g,牛膝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兼血瘀化热者,加牡丹皮12g、地骨皮12g以清瘀热;兼气虚者,自汗,加黄芪30g以补气固表止汗。


6.阴阳两虚


【证候】头痛耳鸣,头晕眼花,腰酸腿软,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肢冷麻木,遗精阳痿,夜尿频数或少尿水肿,舌淡苔白,脉象弦细,尺弱。


【治法】补肾养肝,益阴助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二仙汤加减。

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淫羊藿15g,金樱子30g,牡丹皮12g,泽泻12g,茯苓15g,熟附子(先煎)10g,肉桂(焗服)1.5g,山药15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畏寒肢冷甚,面色白,小便清长者,加鹿角胶(烊化)15g、杜仲18g,以温阳补肾。若兼见盗汗、手足心热、咽干、舌红少苔等虚火上炎征象者,加知母10g、黄柏10g、龟甲(先煎)15g以滋阴泻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